现在就是美国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大量投放货币,而却频频指责人家操纵汇率,抑制“贸易对手国”货币宽松,甚至逼迫中国紧缩货币,已达到人民币升值的目的。
从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的总体水平看,尽管逆回购吞吐数量越来越大,但总体还是“紧平衡”状态,只是某些时期多投放一点,而过一段再多收一点。
观察央行基础货币吞吐,必须结合外汇占款的增减情况,但我们不可能及时看到,一些不太懂行的媒体人,经常凭借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来判断货币回笼还是投放,这是不完整的。
不过,从10月份外汇占款仅仅增加11亿元人民币的情况看,媒体仅凭债市公开操作的结果判断央行吞吐基础货币意图也没什么大错。
因为,相对于动辄数千亿元的逆回购和逆回购到期这一数量级而言,11亿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从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的总体水平看,尽管逆回购吞吐数量越来越大,但总体还是“紧平衡”状态,只是某些时期多投放一点,而过一段再多收一点。
“紧平衡”状态从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表现上便可以大致观察到,每逢月底或季末,当商业银行即将接受考核的时点,货币市场利率都会非常敏感地上浮,但央行所能容忍的浮动区间已经收窄,大约为2个百分点。以7天期回购利率为例,央行对利率浮动区间容忍幅度为2.5%到4.5%之间。
而从最近一段时期的观察发现,央行基本思路是:最大限度地放弃汇率方向的控制,同时加强国内市场方向的利率控制,把外汇占款方向的基础货币投放减至最低,而只顾银行间债市这一头儿。如此,大大减低了基础货币管理的难度和被动性。
过去,由于汇率浮动区间比较小,所以央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以至当外资流入或贸易结算比较集中的时候,央行不得不大量增加外汇占款,以确保汇率幅度不超出管制区间。这实际造成了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同时也增加了基础货币的管理难度。
也正因如此,央行一直致力于减低基础货币的管理难度。现在看,不断放宽汇率浮动区间,允许汇率更加自由地浮动,的确减少了央行的管理难度。
但正如周小川所说,是药三分毒。如此管理货币,其最大的毒副作用在于,它加大了中国所有外向型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经营管理成本。这很麻烦,因为这是“三分毒还是七分毒”已经说不清楚了,毕竟社会经营成本会因此而大幅增加。
中国央行回答这个问题,肯定是会说:短期看毒性比较大,因为企业还会、也不习惯管理外汇资产,所以显得成本比较高;但长期看,企业一定会学会管理外汇资产,因为这关乎其经营成本。企业必须学会自己走路,而不能总是依靠央行作为风险屏障,用政府成本投入替代企业成本。
这话对吗?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企业的确需要增加汇率风险意识,学会自己管理成本,这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说“不对”,是因为汇率问题牵涉一个主权货币国家的根本利益,世界各国政府无不为货币稳定而努力。因为,这是巨额的社会成本,这一巨额利益极易被“贸易对手国家”的货币政策所侵犯。
现在就是美国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大量投放货币,而却频频指责人家操纵汇率,抑制“贸易对手国”货币宽松,甚至逼迫中国紧缩货币,已达到人民币升值的目的。如此由国家、由政府出面都不一定得到平衡的问题,难道要企业自己去加以对抗?
中国要搞市场化,但绝不能以市场化为借口,逃避责任。必须明白,政府充当汇率风险的“挡箭牌”,这是社会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中国汇率改革才选择了渐进的方式,正是考虑到企业的接受能力。但笔者认为,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我们的汇改方向对不对值得讨论,现在的方式不利于中国;第二,渐进要“进”到哪?是不是可以最终任由供求关系决定?一旦彻底放开,中国经济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现在的改革总有一些极致性的看法,认为“只要政府不管了就是市场化”,“只要是市场化就全对”。笔者认为,这是在推脱责任。尤其是在涉及国际经济的问题上,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政府以市场化为名,任凭企业全部担承,而不为企业创造必要的生存环境,这对吗?
这实际涉及一个基本的理念问题:一个国家的政府要不要对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要不要为本国经济开拓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从美国到欧洲,哪个国家的政府逃开为本国企业服务、为本国经济服务的职责?美国政府逼迫人民币升值、不许中国放松货币难道不是“美国利益的企图”?我们改革中,必须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考量自身位置的准确性。
央行连续4周回笼2400亿 年底资金面或存隐忧
在周四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开展了规模79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交易量比周二的1350亿元明显减少。数据显示,公开市场本周将实现400亿元的资金净回笼。此前已经连续3周公开市场净回笼,累计金额达2000亿元。
不过,公开市场净回笼也并没有使得资金面出现实质性收紧,近期市场资金利率依然持续运行在相对低位水平。长期资金利率的趋势性上行对年底的资金面显示出隐忧,国有大行的3月期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近期超过市场均值,且有上行趋势。而且,临近月末,银行的揽储行为也可能对短期资金面有一定扰动。
央行29日公告,当日在公开市场开展了总额79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290亿元,中标利率3.35%;14天期逆回购500亿元,中标利率3.45%。
数据显示,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负2690亿元,而央行周二和周四通过逆回购操作和央票到期共计投放资金2290亿元。据此测算,央行本周净回笼400亿元,为连续第四周实现净回笼。此前的三周时间里,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量分别为1010亿元、750亿元和240亿元,加上本周400亿元的净回笼量,近四周公开市场累计回笼资金2400亿元。
不过,平安证券最新一期流动性监测周报表示,本周该机构的价格监测指标保持平缓,动量指数小幅回升,但就月末时点来看,幅度并不算大,表明资金利率底部已现,无大幅上行压力。同时融资难度指数小幅回落,融资期限没有明显上升,资金面在适度平衡中安度月末,不会出现大幅紧张。但是,该机构认为,长期资金利率的趋势性上行对年底资金面有隐忧。
但也有分析师认为,年底资金面总体无忧。央行连续净回笼是基于财政存款阶段性释放,增加银行间流动性供应而做出的,这并不会改变当前市场资金面稳中偏松的格局。进入11月底,财政存款释放期,有利支撑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适度宽松的格局。(经济参考报)
全球资金重归美国 中国股票基金流入创7周新低
随着美国对财政预算的大幅缩减,全球投资者将投资眼光从中国重新转向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11月最后一周,美国全球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数据显示,EPFR跟踪的美国股票基金获得超过100亿美元净申购,创下一年多新高,而中国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入却创下近7周新低。
上周,美国股票基金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强力追逐,资金净流入达到105.27亿美元。而此前3周,美国股票基金还遭遇净赎回,赎回量分别为90.16亿美元、70.57亿美元和9.56亿美元。“随着解决财政悬崖的方案日渐成熟,资金转向的速度极快。”EPFR全球研究总监Cameron Brandt表示。
逾百亿美元的流入资金中,美国机构投资占据绝对主力,且对大市值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偏爱有加,而散户投资者对美国股票基金依然保持赎回。数据显示,今年以来48周中,有46周美国散户都在赎回手中投资本土的股票基金。
相比较而言,随着上证指数再创新低,中国股票基金在11月最后一周仅有1.55亿美元资金流入,这一数据仅比今年10月首周股市休市时的资金流入要高。10月长假以来各周,中国股票基金的流入量均在3亿美元以上,最高有9.13亿美元,11月最后一周1.55亿美元流入创下近7周新低。
从亚太区其他国家及地区来看,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入领衔资金流入榜单,中国台湾股票基金获得了去年三季度以来最大的单周净流入,而韩国的股票基金单周吸金也达到13周来的新高。
在美国股票基金获大额资金流入的带动下,EPFR跟踪的全球股票基金在11月最后一周获得了148.6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这种乐观情绪还带动了对其他风险资产的兴趣,流向新兴市场股票基金的资金也创下10周新高,高收益债券和另类投资基金也连续两周获得资金净流入。(证券时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