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6%,大大低于年初4%的目标。业内人士认为,本轮CPI筑底基本完成,预计2013年CPI同比将进入上行周期的初期, 2013年CPI将温和上涨。
纵观中国改革三十年,历次经济波动中,宏观经济反复出现过热和通货膨胀,这成为改革以来困扰中国发展的一大难题。
中国宏观经济为什么会反复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呢?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反复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隐性通货膨胀的显性化
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商品实行固定价格制度,需求过旺和供给不足通常并不表现为价格上涨,而是在定价的行政压制下隐形地存在着,以配给制度和额外的寻求成本等形式表现出来。市场制度的核心是它的自由价格制度。所以,在市场取向的改革启动以后,势必要或快或慢地放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在短缺的条件下放松价格管制,就会使隐性的通货膨胀显性化。
财政预算存在增收减支的因素
一方面,改革对效率提高的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另一方面,为了增加改革的主力,减少阻力,在利益格局大调整的改革过程中,既要增加在旧体制中受损的人们的利益,又要尽可能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并对在利益结构调整中遭受损失的利益主体给鱼一定的补偿。为实现这个目标,政府需要增加开支以支付改革成本。以上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容易在改革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出现财政赤字加大、货币超量发行的情况,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宏观经济管理缺陷使通胀不能及时被抑制
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要以良好的制度基础设施为前提,比如独立和有效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企业财务预算的硬约束等。这些条件在转型的相当时期中不具备。另一方面,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居民收入政策来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本来就是一门精巧的艺术。要让习惯于计划经济中行政命令操作,而对现代经济学并不谙熟甚至有反感的官员来承担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需要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很难一开始就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当如何把握局势,科学决策,就变得非常重要。领导人的决策很容易向短期利益倾斜,因而往往为了短期经济增长和政绩表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结果付出通货膨胀等长期的代价。
经常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某些领导人在改革尚未到位,效率不可能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用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拉升GDP增长速度,以便获得良好的“政绩表现”。这样,经过一段虚假的“繁荣”,通货膨胀就以十分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严重的经济波动。
吴敬琏认为,改革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虽然中国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不断加强,但是至今仍然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仅仅是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病症”,真正的病症则是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