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制的烦恼:券商资管受阻银行间市场
2013年01月18日01:4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 [备案制的烦恼:券商资管受阻银行间市场]
100多只按照备案制成立或进入推广期的券商集合计划,面对庞大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却苦于没有门票。出现这种局面却仅仅是因为两个部委在一个技术细节上的协调问题。
券商资管产品从去年10月起实行备案制,不再需要行政许可,此项新政也被视作证券行业创新和证监会放松管制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央行系统的中债登目前仍然执行原先的内部规定,要求券商出具证监会批文。两个多月过去了,那些按新规设立的集合计划仍然无法开立进入银行间市场所需的中债登账户,被阻隔在中国最重要的债券市场之外。
第一批“尝鲜”的集合计划最“受伤”。某券商资管业务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该公司去年11月成立的一只债券集合计划,现在仍然不能投资银行间债市。“再拖下去产品实现目标收益率会受很大影响,我们压力很大,对投资者也是不负责任。”这位人士说。
两个月等待急煞券商
去年债市火爆,固定收益类的基金和集合计划都更好卖。因此在上述100多只集合计划中,固定收益类的数量也最多。目前这些集合计划只能投资交易所债市,其上市债券的品种、规模和流动性都远远落后于银行间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也更大。
“不能进银行间市场,这对于一只纯固定收益类产品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一位固定收益分析师评价说。
据Wind资讯统计,从去年10月19日券商资管新政出台后到去年年底,已经成立或者进入推广期的证券公司集合计划共有117只,其中纯债产品有56只,另外混合型产品也有24只,货币型计划也有24只,这些产品都需要投资银行间市场。另外,今年以来进入推广期的券商集合计划也已经达到28只。
成立较早的产品,至今已经连续2个月不能投资银行间债市。“同样的券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好,能买到的数量更多,价格也更合适。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的做法。”一位券商集合计划的投资经理说。
所谓变通的方法,事实上有很大的合规性风险。记者了解到的一种做法听起来就相当的“不靠谱”,但却真实地发生了。某券商集合计划的投资经理向本公司的自营部门“借券”,具体的做法是自营部门将自己在银行间市场买到的某品种债券转托管到交易所市场,然后再找一个中间人倒仓给本公司的集合计划。成交价格略低于市场价格,中间产生的交易成本由该证券公司承担。
在这个过程中,该公司自营部门略吃小亏,但却暂时保证了集合计划的收益率。尽管出此下策实属无奈,但该公司合规部门还是约谈了该投资经理,要求不得再进行类似交易。
硬生生逼出两个市场之间的“走私挟带”行为,值得监管部门关注。
呼唤债券市场“互联互通”
备案制遇到这样的尴尬,是证监会相关部门和证券业协会始料未及的。
去年10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和两个业务细则。第二天,证监会机构部和证券业协会即召开工作协调会,落实三大交易所(沪深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对资管新政的配合工作。这次工作会议效率很高,几家单位很快对原有的工作流程做了调整。
“我们的产品备案后,在三大交易所和中证登开户很顺利。”上述投资经理说。这种高效率并不难理解——三大交易所和中证登都属于证券系统,接受证监会的直接监管。
中债登和银行间市场则隶属于央行的管辖范畴。由于我国债券市场长期的“割裂”状况,银行间市场与证券系统的交易所市场存在竞争关系。
按照过去的做法,券商集合计划首先需要从证监会拿到核准批复函,然后到中债登开立后台账户,中债登出具开户确认书之后,再到央行上海总部备案,最后再拿这个备案文件到全国外汇交易中心开设前台账户。这个过程原本就极其复杂繁琐,现在由于实行备案制后证监会取消了相关行政许可,整个链条也就无法推进。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证监会相关部门和证券业协会为此已经做了大量沟通工作,目前央行方面已经原则同意调整原有的规定以适应资管备案制的新情况。但是具体落实下来并没有那么快,“目前还在走央行系统的内部流程”。
一位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部委之间的文件流转向来比较“磨人”,如果中间再掺杂点利益取向问题,事情可能就更复杂。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提高市场效率,还是要回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老话题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月16日在《经济学人》杂志年会上表示,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跨部委的债券市场协调机制,参与者包括发改委、央行和证监会,旨在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债券市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