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11家合资券商中,表现最差劲的要数海际大和。这家成立8年多的合资券商,仅有2010年一年实现盈利,盈利额只有82万元。
作为入市后国内成立的第3家合资券商,海际大和几乎被人遗忘。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该公司虽然没有实现大幅盈利,但是每年都有一单IP
O业务。《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随着合资公司中方股东上海证券股权转让的解决,海际大和或许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中外股东实力弱小
海际大和连年亏损
2004年11月,海际大和正式挂牌运营,注册地为上海,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分别占注册资本的67%和33%。
公司可谓生不逢时。2005年4月,海际大和刚被注册为保荐机构后,同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承销业务悉数被临时叫停。
公司成立后的三年,海际大和颗粒无收,直到2007年公司获得一单债券承销业务,但是在IPO和再融资业务方面一直是空白,直到2010年。
2010年1月,公司终于迎来了成立5年来的第一单IPO业务,其保荐的康耐特(300061)首发申请获创业板发审会通过。随后的两年,公司分别又成功保荐了依米康(300249)和东土科技(300353)。
至此,海际大和成立8年以来,一共有三单IPO业务、一单公司债承销业务和一单非公开增发业务。过往业绩如此屈指可数,报表自然难看。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过去8年来,公司只有2010年实现了82万元的净利润,其他年份都是亏损。2006年~2009年,公司每年亏损509万、2338万、619万、2681万元;2011年净利润重回亏损2193万元。
海际大和之所以迟迟难有起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股东在业界实力都不算强大。上海证券是一家小型券商,在大型券商云集的上海滩,很难有发展之地。外资股东——大和证券在过去几年的金融危机里,经营状况也不理想,对合资券商的支持减弱。
业务稀少注册保代缺乏
股权转让有望开新契机
与主营业务发展困难相对应的是,海际大和保代的缺乏也是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
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2月,海际大和一共有50名人员从事投行业务,其中注册保代仅有7人,在合资券商中可以说是排名倒数第二。
倒数第一的是财富里昂证券,有6名保代。而同为合资券商的中金公司有57人、瑞银证券28人、摩根士丹利华鑫23人、中德证券22人、瑞信方正18人、高盛高华15人、一创摩根13人。
公司业务如此稀少,自然没有多少保代愿意加盟,2008年其保代数量还曾一度下降到3人。有关资料显示,海际大和2007年2月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招聘,欲招聘保荐代表人6名,此后陆续也在招人,但是效果不佳。
由于连年亏损,上海证券和日本大和证券曾一度对合资公司的存续与否进行讨论,自然对其各项投入也随之减弱。
近两年来,由于股权转让一事(上海证券和国泰君安都是上海国资委控制的券商,受“一参一控”的要求限制,上海国资委必须出售一家公司的控股权)一直没有下文,上海证券人浮于事,自然对于合资券商的重视度不高。不过,随着问题的解决,或许对于公司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新起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