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 就业“蜀道”究竟难在哪儿?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从就业工作的重点指标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来看,与去年同比分别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形势、应届生的求职观念和高校专业结构
的设置对此均有影响。(5月20日《新京报》)
应该说,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并不算新问题。随着大学的扩招,以及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早在几年前,问题便已初露端倪。尽管从官方的就业数据来看,就业率似乎很高,但对于这一数据,其实不乏质疑,而从就业满意度来看,则更是难言乐观。一份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同比下降9%;本科毕业生为35%,同比下降1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同比下降13%。签约率普遍下降达一成,这一数据无疑令人担忧。
仅以签约率来管窥就业率,的确可能存在偏差。例如,不签约未必是无业可就,也可能是有其他的选择。考研考博甚至出国留学的需求同样高涨,这很大程度上会缓解就业压力。不过,暂不就业,固然不失为迂回策略,但却并不意味着就业问题可以就此逃避,顶多只是被适当延期罢了。以研究生就业率为例,几年前不必面对的问题,如今显然已无从回避。
除了升学之类的迂回路径,就业还可能有一种海绵效应。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以及大型国企的招聘指标,往往可以自上而下地下达刚性的任务。其实,国内一直有大学生就业补贴政策,一些大中型企业招聘应届生,甚至可以直接获得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最多毕业生年份的就业问题,似乎同样可以应用上述杠杆来调节。
当然,非市场化的大学生就业补贴,甚至是招聘指标任务,并不能制造无穷无尽吸纳就业的“海绵”。
至于说就业率低一定程度上也来自求职者的挑剔,这或许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恐怕未必全在求职者一方。当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位不仅更加稳定,福利也更为优厚,大型国企占据了优势的资源和市场,而另一边,则是中小企业艰难度日。求职者的挑剔,未尝不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过,正是处于夹缝中,甚至不受就业市场待见的中小企业,提供了高达90%的就业。
所幸,这一吊诡现象,恰恰为最多毕业生就业年的求解提供了思路。唯有进一步收缩行政权力,进一步开放市场竞争,让中小企业有机会进入更多的领域,才能真正创造出最具就业吸纳力的“海绵”,而到了那个时候,就业“蜀道”或许才有望豁然成坦途。 吴江来源华商报)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