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资管研究中心 松壑
面对银行间的资金紧张,央行“拒绝出手”的中立姿态无疑给各家银行都上了一课。
自6月20日Shibor短期利率陡升后,银行同业间资金便一度处于卖方市场。数日后,Shibor隔夜利率虽逐渐回落,从13.44%一路降至6月27日的5.56%,但市场中的“钱荒
”之态并未得以真正舒缓。
6月27日,据多位银行间人士透露,当日隔夜利率亦曾一度达到20%。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在此轮钱荒中的保守态度,将改变银行针对流动性的管理思路,而过去“短拆长贷”的影子银行渠道亦将遭到收窄。
“同业杠杆降低后,表外业务不会那么好做了。”北京某股份行人士坦言。
另一方面,6月20日后,银行新发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亦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无疑表明银行期望以拉高短期资金成本来度过6月30日的“钱荒窗口”,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的短期高收益亦引来诸多资金趋之若鹜。
“好多客户都去投资银行间的理财产品了,刚有个客户做了一单华夏的短期,期限是30多天,价格有6.6%。民生还发了一款 9.9%的 1月期产品。”某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经理表示,“据说许多险资都从货币基金赎回,转而购买银行理财去了”。
虽然短期理财的收益普遍走高,但投资于非标资产和同业存放的理财产品,一直扮演着影子银行系统“资金供应源”的重要角色,而未来同业杠杆的降低,也将对非标类理财产品构成影响。
紧张的资金面对表外业务的约束,以及可能暴露的各类风险,加之此前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产品总量的比例限制,或也预示着,非标类理财的格局将要迎来新的调整。
钱荒促同业“减肥”
眼下的流动性紧张局面,或将迫使银行降低同业资金周转的杠杆。
“一般来说,短期资金紧张局面在7月中旬后就应有所好转。”某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分析,“但此轮紧缩中,重要的不在于资金面本身的松紧,而在于央行在货币政策导向上态度的转向。”在该人士看来,央行在此轮银行间流动性紧缩中的保守表态,将会对未来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并非“隔岸观火”。6月25日傍晚,央行网站发布文章,透露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并表示,下一阶段要根据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工具组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
“这样的表态更多是在稳定市场信心,不能就此认为央行是在出手"救市"。”一位银行间市场人士指出“市场中有种惯性,因往常遇到这种局面,央行都会执行逆回购和降准操作,而银行也大多习惯"央妈"的这种"给养"。”
事实上,这种惯性在“钱荒”发生前已有所体现,6月17日,央行办公厅向分支机构和各商业银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向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提示流动性风险。
该函中,央行强调各金融机构应“提前安排足够头寸,保持充足的备付率水平,保证正常支付结算”,并要“注重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然而该函下发后,并未引起金融机构的足够重视。彼时,更有某国有大行高管层预测,央行会于6月20日前下调存款准备金。
6月20日,随着降准传言的破产和银行间市场的应对不足,“钱荒”正式爆发。Shibor隔夜拆借利率当日大幅上升578.40个BP,达到13.44%。而银行间拆借报价曾高达20%。
短期资金的紧张和成本的骤起,无疑是在向银行同业间资金的高杠杆运作发起警报。
“央行不出手是对的,若还如往常一样,就会产生道德危机,银行则仍然会肆无忌惮的放大杠杆,而通过此次流动性紧张测试,各家银行才会提高同业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意识。”前述银行间人士指出。“虽然形势还没差到大家一起卖资产的地步,但同业资产增速的下降是可以预见的。”
8号文的延伸
同业杠杆的收紧,将成为继8号文后,对非标类理财产品及其背后的非贷类融资的又一次钳制。
今年3月,银监会下发8号文,规定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应不超过理财总额的35%和银行总资产的4%。这无疑对非标类理财划出了上限要求。
而为规避8号文的监管上限,银行多以同业资金对接非标资产,银行理财亦成为同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一方面,银行以同业形式延续着非贷类融资的野蛮扩张,另一方面,这也让8号文的上限管制有名无实。
而近年来,同业资产配置已成为银行开展非贷类融资的主要方式,而大量同业资金所汇聚的资金池,通过对接单一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机构所共同构成了影子银行体系,并形成了大量的长期同业资产。
扩大同业资产规模的冲动,在许多银行间表现得颇为明显。2012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速达到36.75%,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同业资产增速更是分别达到了37.5%和74.7%;而不同种类银行的同业资产占生息资产比均有1.5%-3.8%间的不同程度提高。
另一方面,8号文后,资金、额度相对充足,而此前该类业务开展较少的多家银行,亦在市场间加大力度收购有兜底的同业非标资产,该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同业资金配置长期资产的现象。
银行热衷配置同业资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理财资金可通过“同业通道”规避8号文的非标额度限制;二是自营资金参与非贷类融资时,能降低其长期风险资本占用,可由自营风险的100%占用降至同业风险的25%。
“同业监管是预期内的事情,在8号文下发后,原本以为监管层会再通过发文的形式来限制同业资产增速。” 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但没想央行会在年中的资金节点上"以逸待劳"来遏制同业扩张。”
事实上,银行在上游拆补同业资金,在下游发行理财产品,如此以短补长的错配,才能维系着同业资产项下“影子银行系统”的资金周转。然而,8号文提出总量限制,加之央行紧缩表态下的流动性要求,势必对非标类理财资金的募集构成了双重压力。
“更大的问题是,当银行理财化身为同业资金来放贷时,你无法辨别哪些理财是投资同业存款,哪些是在支撑长期资产,而哪些又是在冲时点”,前述人士指出,“不过,目前针对的同业资产扩张监管尚未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来约束,因此除了增速放缓外,非标类理财参与同业资产扩张的游戏并不会就此休止。”
而在西南某股份行人士看来,8号文驱使更多理财资金进入同业市场后,反而让理财产品的真实风险和信息披露变得更加模糊,而这与8号文提出的“确保投资资产逐项清晰”“明确一一对应”等原则背道而驰。
“同业和理财相互拆借,又互为兑付,表面上看理财资金投资的同业存款没有风险,但此次流动性紧张实际上恰好是对这类理财产品的预警。”该人士指出。
如今,已有银行公开表态将着手处理理财中的非标资产。6月26日,民生银行副行长赵品璋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将在7月底对旗下非标资产进行清理。
风险演化疑云
截至目前,无论是理财兑付,还是同业拆借,其所遭遇的都还是头寸紧张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资金趋紧和同业杠杆的缩减,流动性风险向信用风险演变将成为可能,而信用风险暴露的第一站,或将是问题积蓄已久的地方融资平台。
“接下来出大问题的,极可能是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上。”华南地区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平台贷款可能出现的风险已经受到来自监管层的重视。6月26日,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刘宏宇对媒体表示,“目前监管要求所有银行法人不得新增平台贷款规模的,且也(要)严格新增贷款的准入标准。”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地方平台贷款的余额是9.59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3.12%。
“表内的平台贷款受到监管层限制,所以目前的平台融资中存有大量的表外资金。”前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
这意味着,此轮同业资金紧缩,将会对平台的资金链构成实质影响。“平台的资金链主要靠不断拆借和发行短期理财来续期维持。”该人士认为,如果地方平台的资金链一旦断续,其背后的信用风险也将会浮出水面。
“对平台尽调的时候要看增信以及还款来源,463号文限制了人大、财政出函后,多数平台的方式基本都是展期或拍卖抵押土地和资产。”该人士指出,“贷款是可以展期的,但银行理财和同业拆借却只能发(借)新还旧。而在流动性紧张的时候,资金的断续易形成不良资产。”
亦有行业人士认为,眼下的流动性风险并不会轻易向信用风险扩散。
“银行的优势在信誉和渠道。”华南地区某券商资管人士认为,“和信托相比,银行的项目要更为优质,既然信托都是刚性兑付的,银行在现实操作中也一定能保证理财的安全,紧要关头也可找资金来接盘。”
但在前述大行人士看来,银行处理这一风险却并非易事。“走司法途径的成本不低,更何况融资方是政府背景,一旦形成不良资产,真的会走到处置抵质押物和拍卖土地的境地?”该人士反问。
除信用风险本身,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过程中的设计也存在法律瑕疵,这将给银行的风险处置带来难度。
“8号文叫停了银行对非标资产的兜底,但暗保和"抽屉协议"仍在继续,而银行间也互认这种保函形式,但其实它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前述西南某股份行人士指出,“怕的是买入行连对手行的授信和融资方的情况也不了解,就在拼命配置同业资产,这当中存在很大隐患。”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只要银行自身不出“大问题”,其信用风险与合规风险并不会传导至非标理财本身。
“非标理财和传统的集合信托不一样,投资者并不需要承担融资方的项目风险,因为投资者在认购时,银行没做到"真正的一一对应"。”华东地区某股份行人士表示,“本质上讲,这种风险还是由银行做隐性担保。”
作者:松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