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 实习记者 李国璐】
6月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局面愈演愈烈。在一些短期和季节性因素消失之后,利率并没有出现回落,反而进一步攀升。6月20日,银行间隔夜拆借和七天回购利率盘中曾触及30%和28%的历史高点。
随后,A股市场受到波及。6月24日,金融和地产板块领跌上证指数,从开盘2068.86点一直跌至1963.24点,跌幅为5.30%,创下四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市场全无反击之力。
6月25日,央行声明其政策立场,宣布已经并将在必要时继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略有缓解。
瑞银证券在其2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流动性需求应会在7月初之后有所回落,届时银行间利率可能将进一步下降。弥漫在众多市场参与者间的困惑和恐慌情绪应该已经有所好转,流动性紧缩的最坏时点可能已经过去。
流动性为何紧张
对于此次“钱荒”,瑞银认为是由以下几点因素造成。
首先,季节性和预期外因素造成了流动性的紧张局面。节日流动性需求、税款补缴、监管收紧造成外汇流入下降、以及6月初银行大举放贷都是造成流动性紧张的原因。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央行决定不再无条件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而是给它们"上一课”,因此即便在银行间市场利率飙涨的情况下也拒绝注入流动性。起初央行没有就其政策立场改变与外界进行充分沟通,这令市场感到不安。随着央行一再澄清、承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并出手稳定货币市场之后,市场的极端紧张情绪出现缓解,利率也已经回落。
第三,政府各部门间似乎缺乏协调。瑞银认为政府希望降低金融杠杆、调整经济结构,但政府并不想冒着信贷无序收缩的风险让银行间利率飙升至20%以上。6月间,监管部门开始要求银行遵守外汇贷存比指标,导致许多银行使用人民币买入美元来填补巨大的缺口,因而造成了人民币流动性的紧张局面;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和非标准证券化产品监管措施的收紧也可能迫使银行将部分表外信贷重新纳入表内,导致表内贷款规模更快扩张;而恰恰在同一时候,央行决定收紧流动性管理。
冲击性或将持续
瑞银认为,尽管银行间市场最坏的情况可能已经过去,但由于季末和年中监管要求、大量理财产品在6月30日到期、以及部分银行同业业务的持续收缩这些因素的存在,市场对于流动性的需求将持续,到7月中旬以前整体流动性条件可能仍然相对紧张。
随着金融机构清理部分表外资产或抛售部分短期资产以满足流动性需求,某些金融市场可能会明显萎缩。一些理财产品也可能出现违约的情况。许多银行都可能在这一过程中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而此次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许才刚刚开始。
瑞银指出,未来几个月,随着实体经济逐渐感受到流动性紧缩带来的阵痛,银行资产质量很可能将有所恶化,并导致不良贷款上升,尤其是那些来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建筑业相关部门的贷款,影子银行信贷增长放缓可能会对这些部门产生更大的冲击。
金融体系不会崩溃
虽然流动性紧缩还未结束,不过,瑞银认为出现银行破产或者金融体系崩溃的概率极低,原因有三。
首先,正如央行已经做的,它可以在必要时刻提供流动性支持。本次流动性紧张并非源自外部不可控的冲击,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源自央行调整了流动性管理的政策立场,因此是可控的。政府也决不希望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其次,中国储蓄率依然很高,资本账户相对封闭,这意味着银行体系主要依靠居民和企业存款资金,而非市场的批发融资。
再次,政府既是银行的大股东,又是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等借款方的所有者,因此,一旦出现流动性或偿付危机,政府可以要求信贷供需双方通过沟通和谈判,使问题得到有序解决。
短期损失有助于降低长期风险
瑞银认为,此次流动性紧缩暴露出金融领域的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商业银行都通过银行间同业业务来隐藏贷款资产,以此来规避贷存比和资本金的监管要求,同时在风险和流动性管理方面过于自满乐观。
因此,近期的打击也许会迫使银行提高它们的风险和流动性管理水平、慎重考虑可能存在的对手方风险、放缓信贷扩张步伐并吸收资本金。这样的现实考验可能会造成当前短期内的损失,但对于降低长期风险来看,阵痛也许是必要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