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间市场上演罕见“钱荒”,让市场上关于中国处于流动性陷阱中的猜测不断。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7月3日表示,中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他认为,要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关键在于产业调整。
沈建光称,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首先需要找出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递减的原因。“实际上,导致当前货币政策传导失效的是结构性矛盾,即尽管流动性看似供大于求,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诸多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存在借新还旧的现象,以及国有企业获得廉价贷款并未进行投资反而投入信托等原因,流动性充裕并未刺激有效投资。”
沈建光由此表示,结构性困境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金融能做的“实在有限”。
首先,沈建光指出,当前企业债务负担积聚,且借新还旧现象普遍是货币有效性减弱的原因之一。粗略估算,当前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余额为65万亿左右,占GDP比重超过120%。企业债务情况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约是美国德国的两倍。而相对来讲,相比于欧美先进企业,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有限。
其次,中国不仅存量债务较高,当前很多企业“借新还旧”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这尤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因为相对来讲,地方投资平台项目期限较长,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资金期限错配导致很多现金流用来偿还贷款,债务不断累积。
根据审计署最新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由于偿债能力不足,一些省会城市本级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5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最高的达38.01%。
此外,沈建光认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大量僵尸企业出现也是流动性充裕未能带来实体经济恢复的重要原因。早前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向实体经济投入了大量的流动性,阻止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以及不良贷款急剧上升的局面出现。但大规模刺激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由于很多企业通过大量银行贷款,选择的投资项目又少有盈利,很多行业不仅出现了巨额债务,也加剧了产能过剩,大量僵尸企业浮出水面。
沈建光还强调,当前存在相当多的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资金利用效率低也导致了有效投资不足。由于一直以来国有企业与大型企业都是银行的优质客户,相对获得贷款容易,但这部分资金有些并未投入实体经济,反而将通过信托等方式,高价贷给了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削弱了中国经济活力,当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金重复计算。
沈建光由此指出,结构性困境困扰实体经济复苏,盘活存量资本仅从金融体系着手作用有限,需要产业调整。特别是,针对当前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大量浮现的困境,需要转变思路,一贯的救助方式只能解一时之需,却把问题拖延,中国需要引入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的破坏”,即发挥市场作用,淘汰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和技术,将资源投入到利润最高的行业和最先进的技术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
沈建光总结称,中国当前并未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改变GDP挂帅的地方官员提拔体系及政府对资源和生产的强大控制和影响,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严格破产退出制度,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作用。
“毕竟,仅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刺激短期来看也仅能起一时之用,改革才是化解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关键。”他说。
(编辑:王艺)
作者:夏心愉来源一财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