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评论
本周楼市有两件事有意思。
一是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9月北京新房价格比一年前涨了20.6%,全国居首;统计局还说,这主要是因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和“强烈的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末了还来一句,矛盾未来还将持续。
二是统计局话音刚落,早有准备的北京抛出一个叫“自住型商品房”的新政策—今年2万套,明年5万套,总共要供应7万套特殊的商品住宅房源,户型在90平米以下,政府规定其售价大体要比周边商品房便宜30%。
自住型商品房的限制是,买房以后5年才能卖,卖房收益的30%要上交财政—听起来很像经适房和限价房,但购买条件又宽松得多,据说只要符合北京“限购”条件的人都能申请,包括非北京户籍的北漂们,当然申请后能不能买到,就要看摇号的运气等各种因素了。
“7万套”带来很多猜想,目前北京每年新房的成交量在10万-11万套左右,5万套房源几乎占了市场总量的50%。但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5万套供应”指的是土地,从拿地到销售的周期最快也需要6-12个月左右,所以对今明两年楼市的整体供应影响不大。
假设2015年这些房源集中上市,对市场会有何影响?
“7万套”有何益处?可以让7万个家庭能以较低的负担买上房子,而在“限房价”的红线之下,北京新房价格的统计数字无疑会好看很多。
“7万套”的弊端呢?假设2014年卖地时限定房价比周边在售项目低30%,到2015年卖房时,利差不仅是30%了,还需加上当年房价涨幅;这么好的事谁能轮上?会不会有些业内人士担心的腐败问题?当然,房价也有下跌的风险,限价还有压缩成本、降低质量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7万套”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北京商品房用地的整体供应?如果土地总体供应不变,自住型商品房挤压了指标,开发商就必须在“正常商品房”上把损失的房价找回来,房企的风险加大,房价只高不低,已有一些房企说不会参加这类土地的竞买,也有一些业内人士预测这政策可能无法持续。
政府是楼市游戏的规则制定者,是裁判员,也是参赛者,但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所以不妨以平常心看“7万套”新政,不用轻易下定论,但有一点应该可以确定,政府的政策要稳定,其目的是调节引导公众的预期,如果大家都不明白政府真正的目标,而地价又一直创新高,公众如何预期房价会稳定?从这个角度看,改革不妨先试试降低地价、降低税费。
新京报记者 自曾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