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7月上海获批首个自贸区以来,中央赋予上海的这件新“外套”,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各地也纷纷表现出对这件新的改革“制服”的渴求与冲动。
自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创办特区以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国被划分为4片经济大区。在“东部跨越发展战略区”内,又先后形成了珠三角等四大综合发展区。
与此同时,又先后建立了浦东新区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特别是2007年6月至2012年,国家又先后批准成立了成渝经济合作区等38个经济功能区。
中国到底有多少这样那样的“特区”,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的是“特区”——这件突破了既有行政“外套”的新“制服”,无疑是一种开放倒逼改革、改革又进一步推动开放的政治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老特区深圳“特区不特”的疑虑,恰恰是对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的肯定。
对名目繁多的“新特区”,研究者发现,每个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不过,“新特区”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陷入“要政策而少改革”的诟病。
而以上海自贸区为开端的新一轮新锐特区,面临着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中央对其有许多新的改革、创新期待。而新锐特区能否像老特区一样发挥改革的示范意义?这道大课题已现实地摆在面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