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产业并不属于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命脉的支柱性产业,而是完全属于竞争性领域。虽然我们不能像香烟那样,在包装盒上打上“公款吃喝有害国家”的字样,至少我们不能再把公务消费作为企业、产业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这条路一定是一个死胡同。
白酒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例不断下降
建国以来国家对白酒产业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扶持期,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末。由于属于短缺经济,产品供不应求,白酒产业又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不怕坏”三大优势,少数名酒还是国家的重要创汇产品。这个时期,白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第二阶段:属于限制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2001年,国家通过多种税收政策对白酒产业发展加以限制和调控。从1991年到2001年的十年间,国家对白酒产业加税次数高达四次,分别为1991年30%固定资产调节税;1994年25%当地粮食白酒消费税;1998年白酒广告费不得税前扣除;2001年消费税从价从量双重计征。一次比一次严厉,而且要么是同类税种中的最高税率,要么是专门针对白酒开征。
第三个阶段:属于宽松期,从2002年到现在,白酒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白酒的“黄金十年”就是在国家宽松的税收环境下发展的。
如果以2012年的白酒市场为基准,去掉大部分的公务消费和因公务消费受影响的一部分商务消费,白酒的市场蛋糕似乎在大大缩水,平均价格也大幅度下降,加上“塑化剂风波”对消费心理的影响,白酒企业想要继续“黄金十年”增长速度是很不现实的。“如果找不到新的增长点,要跑赢GDP的增长也不是一件易事。”
传统认识上的白酒产业价值呈下降趋势
了解白酒行业历史的人都知道,1988年10月,国务院礼宾司对礼宾制度进行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国宴不再使用烈性酒。从建国到1988年,名白酒是国宴的“座上客”,1988年之后,名白酒进不了人民大会堂。
而从1996年开始,国务院规定各部委严禁在公务活动中使用白酒。无论执行是否到位,这是建国以后国务院第一次出台这样的规定。另外,在2010年酒驾入刑不是针对酒产业的,更不是针对白酒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酒驾入刑对白酒消费确实有不小的影响。”
到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狠刹公款吃喝的不良风气,白酒的公务消费价值跌入谷底。加上当年年底出现的“塑化剂风波”,不仅是对普通白酒的冲击,更动摇了消费者对白酒产业消费价值的习惯思维。
放弃不可为寻找大有可为的领域
这些外部因素是属于不可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逆潮流而动,是要吃亏的。但也有许多因素是我们大有可为的,而且如果我们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完全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重塑白酒产业价值体系。
在未来白酒产业的增长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八亿农民土地的财产化。当农民的土地可以入股、流转,获取资产收益,不仅八亿农民的购买力会增强,而且土地资产的效益会成倍或者几倍的增加。八亿农民的购买力,是白酒产业发展的强大后劲。
另一方面,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或与国际烈性酒代表性经销商合作,如水井坊其2013年10%收入来自海外市场;或白酒厂家直接去开拓海外市场;或与国际化很成功的业外中国企业合作,拿出优势品牌探索新的路子。目前白酒在华人圈外的消费价值几乎为零,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机会。只有走出去,才能大幅提升白酒产业的价值,才有白酒产业灿烂的春天。(信息来源于网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