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油价 持续走高,石油替代产品原有的高成本劣势将不复严重,从而迅速转入产业化状态,而这种纯工业制品的批量生产又必将大大降低其单位成本,并直接威胁油价
进入2007年以来,受美国部分地区暖冬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期货 价格大幅下跌。
| |
石油危机大多与突发事件有关
尽管这种下跌势头都是一些临时因素影响,但从更广阔的视野分析,石油长期持续高价,并达到100美元一桶石油的预测也很难成立。自2004年10月以来,石油价格扶摇直上,从原先的20美元/桶以下一度数次越过75美元/桶大关,后虽有回落,仍维持在60美元上下。由于这次石油涨价维持时间长、涨升幅度大、波及范围广,许多经济学家和评论人士对油价前景产生了较悲观的认识,一些舆论也认为,油价持续走高将是未来难以逆转的趋势,攀上100美元一桶甚至更高价位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所提出的最重要论据,是石油属于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采一点少一点,而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腾飞,全球总能源需求量迅猛提升,而石油开发周期长、见效慢,加上欧佩克组织和其他主要产油国出于自身利益实行限产,供应量的提高难以跟上需求的增长,因此,油价的上升是绝对的。
如果回顾一下石油危机的历史就不难看出,此前的三次石油危机都与主要石油产区发生战争或政局重大变化有关。第一次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及此后阿拉伯国家对西方使用“石油武器”,第二次是伊朗革命,第三次则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随后的海湾战争,许多人把此次油价上升视作第四次石油危机,并将之和前三次相类比,指出此次危机的根源同样是战争和动乱,包括伊拉克旷日持久的战乱,以及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其他石油产区政局动荡所产生的冲击等。
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导致前三次石油危机的政治、军事变故都是突发性事件,具有爆发突然、反响巨大、冲击力强但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油价上涨的趋势一般维持1年多,在高价区徘徊的时间就更短,而旷日持久的政治对峙和军事对抗则对油价影响甚微,如伊朗革命对油价影响巨大,而随后长达10多年的两伊战争期间油价却稳中有跌;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石油武器”一词的产生,但持续时间更久的以阿对立却对油价并无影响,甚至“石油武器”本身,在使用初期对西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直接导致迄今为止最大经济危机的爆发,但此后其效用则每况愈下,很难对工业大国构成威胁。旷日持久的战争或对抗,会使大国启动其成熟的应对机制而应付自如,从而在消费层面上抑制油价的无止境攀升。
消费国自身结构调整
此次油价的开始攀升同样发端于伊拉克战争及其他产油区的变故,但前已述及,真正促使油价飙升的是突发性事件,而非旷日持久的政治、军事僵局,如今伊拉克等地已进入常态化的动荡,虽然对伊拉克一国的石油产量会有影响,但对整个石油市场和油价的影响应能被充分消化。
造成此次油价长期稳定在高价区的另一重大原因是全球能源消费的剧烈提升,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能源消耗量逐年飞速递增,放大了原已形成的刺激油价上涨因素。但必须看到,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还处于高能耗、低效益的较低层面,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深化,不可能一直维持这样高的能耗增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探明剩余可开采原油储量一直逐年大幅增长,而石油产量之所以一直在30亿吨上下徘徊,主因在于西方经济强国石油需求量相对稳定,而稳产能够确保价格稳定,对产油国有利,如果油价持续高企,需求量猛增不已,一来产油国会考虑增产以填补市场空缺,二来消费国自身也会主动投入资金寻找油源,这一切都可以有效抑制油价,使其不至于过度蹿升;不但如此,油价急遽上升将影响这些高能耗国家的经济景气,导致其发展速度降低,这又将减少其石油消费的需要。
随着石油生产的国际化,西方各国不但是消费者,同时也更多参与到产油国的开采、销售环节中,油价高企固然对消费一端产生压力,但在另一端却有利可图,而且经过几次危机,各国均对能源供应准备有序,油价上涨并未根本危及其经济发展,因此他们才能对油价飙升保持冷眼旁观的超然态度,但一旦这种上涨突破其经济良性运转的容忍度,可能导致经济滑坡或金融链断裂等重大后果时,他们便会如前几次一般不惜强力以打压油价。
开采技术提高与替代产品开发
还必须看到,占石油储量大头的重采油田及开采成本高的油砂田,此前因油价低落而少人关注,一旦油价长期高位徘徊,它们的价值就会被重新评估,并很快转入开发阶段,从而增加全球石油供应,并抑制油价进一步攀升。巴林、卡塔尔等国已开始重采油田注水开采尝试,盛产油砂的加拿大更把油砂产业当作经济突破口,已隐约露出一丝苗头。
不但如此,煤制油品、甲醇、二甲醚、烯烃等石油替代产品的技术和产业化问题早在二战期间便已成熟,纳粹德国更曾大量生产相关产品应急。几次石油危机爆发后,都曾被美国、日本等国高度关注,但由于战后油价总体处于较低层面,高油价维系时间不长,直接购买和使用原油远比开发、生产此类产品经济实惠,因此长期被冷落,但一旦油价持续走高,石油替代产品原有的高成本劣势将不复严重,从而迅速转入产业化状态,而这种纯工业制品的批量生产又必将大大降低其单位成本,并直接威胁油价。而且石油替代产品技术最成熟、发达的正是能源消费大户美、日等国,欧佩克和其他产油国对油源的垄断对之毫无影响。
据统计,欧佩克产油成本为6美元/桶,全球平均为15美元/桶,当前高油价明显背离低成本,所谓“高油价反映供求关系”的说法是无道理的。一旦高油价真正危及石油消费大国(也是全球政治、经济大国)的根本战略利益,危及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前述种种可能的制约手段将相继发挥作用,从而迫使油价掉头向下,向15美元的成本接近。100美元一桶的石油,恐怕只是别有怀抱的伪命题罢了。(作者为旅加学者)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