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中国金融观察 > 金融聚焦

2007年国际金融十大新闻

  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3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被引爆,危机迅速蔓延,并升级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陷入严重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危机还殃及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使其陷入流动性困境。

  点评:

  美国次债危机源自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以及由其衍生的证券化市场,其形成原因主要体现为:第一,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次级房地产贷款市场空前火爆。2004年以后利率持续走高与房产的贬值,使次级贷款者无法通过再融资支付房款,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抵押品赎回丧失率的上升,使风险集中释放。第二,以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衍生金融工具中间链条复杂而且脆弱,从而使次债风暴由单一产品风险演变为系统性全球风险。

  危机爆发后,全球主要央行空前一致地采取行动,向金融体系注入巨额资金,美联储先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及联邦基金利率,并实施了一揽子次级房贷解困计划。各国央行尤其是美联储远远落后于对形势的分析判断,美联储只是成为了市场的追随者。这些措施仅暂时缓解了由次债危机引发的流动性问题,却无法回避“二元金融市场”的局面,即高度紧张的货币市场、银行信贷市场与高度宽松、继续膨胀的广义金融市场并存。“二元金融市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剧。次债危机爆发后,全球股票市场大幅受挫,价格波动巨大。全球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利率波动加大。房地产贷款支持债券的利差大幅攀升,国债收益率因此被抬升。美元对主要货币快速贬值,美元资产的缩水,使大宗商品市场成为投资者避险的天堂,价格被持续推高。

  美国次债危机尚未结束,金融市场的风险将成为2008年最大的风险。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房地产价格的调整一般都会经历3至4年低迷期,此次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还远远没有结束,房贷抵押物价值还将下降。随着大量可调节利率抵押贷款集中进入利率重新设定期,越来越多的借款人无法通过“惊险的一跃”,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仍会居高不下,而冻结部分次级住房贷款利率计划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形势,美国次债危机的调整期可能由此而进一步延长。在衍生品问题上,由次级抵押贷款牵连的金融衍生品规模将可能是次级按揭贷款规模的3至4倍,如果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及衍生品继续贬值,被卷入次债危机的金融机构将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损失。由于美国的消费是资产主导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将抑制国内的消费,美国经济减速因此还会继续。美国次债危机给全球经济走势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增加全球经济放缓的风险。

  点评人: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

  2 美联储降息各国减持美国国债

  9月18日,美联储超乎预期地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调降50个基点,结束了自2006年8月8日以来持续九次维持目标基金利率于5.25%不变的进程,标志着受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可控的前提下,转向了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10月31日和12月11日,美联储分别再度调降该目标利率25个基点。

  点评:

  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直推崇设定明确的通胀目标,并在不断地说服美联储其他成员接受这一观点。然而自伯南克上任以来,受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伯南克这一想法无法实施:在商品价格和进口价格高涨的影响下,美国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通胀压力却并没有明显减轻,这种局面使得美联储很难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作出平衡。

  为了对抗通胀威胁和鼓励国际资本流入,美联储需要维持较高的目标利率。但是,摆脱次贷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拯救处于困境的金融机构,抵御金融市场动荡和流动性紧缩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冲击,美联储需要放松货币政策。从上任到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前,伯南克选择以静制动,持续观望。但是,在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后,美联储减息压力陡增。而此时核心CPI保持稳定。在此背景下,迫于次贷危机的压力,美联储连续三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4.25%,相当于2006年年初的水平。在三次降息声明中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增长适度、核心通胀压力有所减轻,降息有助于对抗因金融市场混乱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并促使经济温和增长。

  应该看到,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行业大面积亏损以及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美联储决定降息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一决策的关键前提是不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国际油价大涨、美元持续贬值、全球生产成本上升之际,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的可能性在不断上升,美联储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左右为难,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还很难判断。

  美联储大幅降息,与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经济前景黯淡、持续高额双赤字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加速了美元贬值的趋势。2007年美元贸易加权汇率指数最大跌幅曾达12.2%,截至12月20日,美元贸易加权汇率指数相对年初的最高水平下跌9%。美元贬值使得全球投资者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全球投资者纷纷抛售美元资产。如果未来美联储继续降息,将对美元汇率和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资本流动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很难改变。

  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

  3 亚洲拟建13国外汇储备库亚洲金融一体化继续推进

  5月5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十届东盟和中日韩(简称“10+3”)财长会议后,亚洲13国财长发表联合声明称,原则上同意建立一个共同的外汇储备库,作为避免未来金融危机的区域性措施之一,区域内任何一个经济体在面临货币危机时都可动用这一储备。

  点评:

  2007年是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10年前发生的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加深了对建立本地区金融合作机制尤其是金融救助机制紧迫性的认识。迄今为止,清迈协议是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亚洲已有8个国家之间签署了总金额达800亿美元的16个双边互换协议。但是,清迈协议发展至今也面临了很多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清迈协议属于双边框架协议,在规模、贷款条件、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此情况下,如何在多边化和机制化的前提下建立起亚洲区域内更加有效的金融危机预警和防范体系,成为亚洲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资产泡沫风险不断积累,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加,亚洲又面临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等新的挑战。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提升亚洲区域内金融货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这也是亚洲外汇储备库建立的现实背景。

  建立共同外汇储备库的早期设想起源于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导火线,是没有建立外汇储备短缺时的及时融资安排,因此危机后有学者提出了建立东亚外汇储备池的建议,即东亚国家将一定份额的外汇储备汇入一个“蓄水池”,从而有助于提高清迈协议作为危机救助机制的可信度,也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减少各国为了防范金融危机而被迫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从目前看,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库是一种新的地区性防范金融危机的有益尝试,是将现存双边性质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因此,它标志着亚洲金融一体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作为一个地区性融资机制,亚洲外汇储备库至少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监督作用。亚洲外汇储备库可以在未发生危机时对成员国的经济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进行监督,并形成地区性磋商协调机制。二是稳定作用。对于投机性攻击,亚洲外汇储备库可以产生一定的威慑效应,阻止导致金融危机恶化的“羊群效应”的蔓延。三是救援作用。一旦成员国货币受到投机性攻击或出现紧急的国际收支困难,并且成员国本身不能克服,亚洲外汇储备库可迅速根据协议向该成员国提供必要的国际流动性。

  当然,目前的亚洲外汇储备库还只是原则意义上的一个计划,有关该计划在管理、监督、运行、规模等机制上的细节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协商才能达成一致。在此过程中,中国作为亚洲的一个重要经济体,应该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支持和积极参与亚洲地区的区域金融合作。

  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

  4 IMF通过汇率监督新规则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面临考验

  6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通过了《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以此替代1977年制定的《1977年汇率政策监督决定》。这是30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次对其汇率监督政策框架作出重大调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改变。该规则一经推出,即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关注。

  点评:

  IMF汇率监督新规则出台的背景是:一方面,近年来美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美国国会内部保护主义抬头,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货币汇率低估导致了美国工作岗位的流失,希望通过立法来迫使中国实现人民币汇率浮动;另一方面,IMF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发达国家要求IMF在扭转全球失衡和监督发展中国家汇率干预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则对其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出的紧缩药方表示质疑,同时IMF也在2005年8月提出的中期战略中,试图寻找新的管辖权。

  与1977年政策相比,此次调整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新增了所谓的“第四原则”条款,即要求成员国确保其汇率政策不会引发“外部不稳定”。此外,在对一国汇率政策评判的标准上,新监管政策中加入了“汇率偏离经济基本面”或“经常账户长期巨额赤字或盈余”的条款。如果IMF判定某个成员国的有关政策无论是造成汇率变动或阻止这种变动,还是“为了造成汇率低估的根本性汇率失调”,从而“增加净出口”,则该成员国就违反了第四条款。相比以往对于“汇率操纵”的严格定义,新规则令IMF更易于得出一国汇率政策失当的判断。

  IMF汇率监督新规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新规则使大国借基金组织干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可能;新规则的监督未能体现对称性和公平性,加大了发展中国家汇率机制改革的复杂性,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

  我们必须看到,汇率监督新规则之所以能够出笼,与基金组织治理缺陷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缺陷主要表现为:份额计算方法和调整滞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票权不能反映其经济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基本没有话语权;发达国家牢牢控制了基金组织的决策权;基金组织在利益驱动下具有扩大管辖权和裁量权的倾向,但管辖权尚无法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标。

  展望未来,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重要的是,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枢纽,基金组织应尽快落实份额调整方案,充分反映各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应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限制大国的一票否决权;应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汇率协调机制,督促大国履行应尽的义务。在此过程中,中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亚洲货币合作,提高亚洲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新的均衡的建立。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

  5 美元持续疲软亚洲央行干预本国货币

  2007年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持续贬值,其中对日元贬值6.54%,对欧元贬值9.97%。随着美元持续走软,大量资金涌入亚洲地区,亚洲各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价均创新高,致使多个国家(地区)的货币当局不得不进行干预,以抑制本币的过快升值。

  点评:

  纵观全球货币体系格局,美元贬值是一个长期趋势。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是近期美元快速贬值的主要导火索。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下跌,次级住房贷款者的支付危机逐步显现,最终导致2007年8月以来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当由此引发的信用紧缩影响从资本和债券市场向实体经济部门扩散时,美国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开始增加。为此,美联储于2007年9月、10月和12月连续三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此举虽短期内缓解了次级贷款人的付息压力和债券持有者的流动性困难,但同时也促使更多的国内资本外流,增加了美元的贬值压力。

  美元贬值对于美国自身而言,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国民货币财富的缩水和外来投资的减少,但在长期无疑是有助于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的,这主要表现为:首先,美元贬值可有效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减少经常账户的贸易赤字,维护国内企业的产品市场,增加就业机会,保障国民收入水平;其次,美元贬值也意味着以其结算的外债实际额会由此缩水,有利于缓解巨额债务给美国带来的外部压力;最后,与降息相伴的美元贬值还可以配合通货膨胀的财富转移效应。同时,还应该看到,美元贬值带来的美元经常账户赤字的进一步减少,将为修正全球经济失衡作出贡献。

  美元贬值对于亚洲国家而言,增强了各国货币当局调控本币市场的难度,在贬值预期不断走强的趋势下,国际资本开始从美国转投亚洲新兴市场,经常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正在逐步扩大。第一,“热钱”流入速度的加快,直接加大了亚洲各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压力;第二,亚洲各国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可以暂时稳定汇率,但是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第三,“热钱”增多和未来本币价值升水的预警,会大大刺激资产购买的增长,资产价格很可能大幅攀升;第四,对中国而言,美联储三次降息,增加了中央银行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难度。

  随着美元汇率的下跌,为了保护本国出口竞争优势,亚洲各央行入市干预,大量抛出本币买进美元。从亚洲各央行的干预效果上看,短期内亚洲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快速升值势头有所缓和。但也应当看到,美元的汇率走势从根本上取决于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美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取向,而亚洲各国的汇市干预受到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贸易对手的制约,这些条件都决定了本轮亚洲央行的干预行动并不能扭转汇率市场的基本走势,只能暂时缓解升值压力。目前,美元的贬值压力仍在积蓄,国际货币市场走势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拖累正在继续放缓,降息政策频仍,必将对亚洲市场产生更大影响,亚洲央行的被动干预只是杯水车薪,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调整迫在眉睫。

  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

  6 全球主要股市上涨中国内地加香港股票市值首超日本

  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股市持续上扬,再创历史新高。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全球指数(MSCI)于10月31日报收于427.634点,较上年末上涨了16.27%,创下历史新高。中国股市更是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亮点,如果将沪深两市及在香港上市内地企业的市值合并计算,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日本。

  点评:

  2007年,全球经济继续增长,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基础持续改善,带来全球股市继续上涨。2007年10月9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报收于14164.53点,超过2000年1月14日创下的11722.98点和2006年10月3日创下的11727.34点,成为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香港恒生指数、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韩国综合股价指数、德国DAX指数等主要股票指数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中国股市也迅速增长,上证综指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资本市场的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成效。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并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对于促进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证券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发挥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长期看,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者信心、促进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监管机构推动的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至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10.1%、10.4%、11.1%,2007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高达11.5%,GDP增速创12年来新高。

  企业盈利水平持续提高,推动股价上升。今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1519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季报显示,前三季度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6695.19亿元,有可比数据公司同比增长25.29%,主业收入总额相当于前三季度我国GDP总量的34.14%;累计实现净利润5655.87亿元,可比数据同比增长高达66.93%。

  居民理财意识增强,储蓄资金大量流向资本市场。今年以来,CPI指数高居不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同时在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的激励下,唤醒了居民的理财意识,改变了居民多年来以储蓄为主的理财方式。

  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依然持续。今年以来,尽管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回收流动性的措施,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从外生因素来看,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外汇储备再创新高,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导致大量流动性。从内生因素看,贷款增长过快,在乘数作用下,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性。

  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再次实现了较快增长,但随着上市公司第三季度业绩环比增幅下降,在上证综指于10月16日创下6092.06点收盘价的历史新高后,沪深股指开始深幅调整,从而使中国股市的偏高估值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从长期看,随着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的稳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目前重点要深化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投资者教育,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点评人: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7 国际油价金价大幅上升多国拉响通胀警报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再现飙升狂潮,黄金和原油价格的上涨尤其引人瞩目:11月8日,黄金现货价格收盘达到833.59美元/盎司,盘中触及28年的高点845美元,创下新的纪录高位;11月23日,原油现货价格涨至95.81美元的新高,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一个月期货价格更是达到98.18美元,接近100美元大关。截至11月底,黄金价格全年上涨幅度达到23.10%;原油价格全年上涨幅度达到47.41%。

  点评:

  2007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继续了2000年以来的上涨趋势,金价和油价先后创出新纪录,将商品价格的上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全球经济增长导致的趋紧供求关系是原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金融市场也对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范围内流动性的充裕、美元贬值和投机性商品交易增长等因素助推了原油和黄金价格的高位波动。此外,中东地区持续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对油价的短期暴涨起到重要作用。

  原油价格在全球经济中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变量,高企的油价将给物价水平及世界经济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根据IMF的一项研究,原油价格上升20%,将会导致一年后世界范围内核心通胀率的上升,其中美国和欧元区上升幅度约为0.3个百分点,拉美地区上升幅度约为0.6个百分点,而亚洲地区上升幅度可达到0.7个百分点。目前,油价持续数年的上涨已经给一些国家造成较大的通胀压力。货币当局为了应对通胀率而采取的措施,例如加息,通常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高昂的石油价格就像一道加在那些以石油为原材料的产业身上的税赋,增加了这些产业的生产成本,迫使这些产业通过提高其最终产品的价格来转移石油溢价成本,否则就会面临亏损。个人消费者要为汽油及燃油付出更多花费,导致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开支减少。石油生产国会从高油价获益,财富将会向这些国家转移,石油消费国则是财富的净输出方,导致其本国的消费受到不利影响。最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两次世界经济衰退都是因石油价格暴涨而引起的,一次是在1973年,另一次是在1979年。

  正因为如此,五年前经济学界曾普遍认为油价如果超过80美元/桶就足以再现石油危机、引发经济衰退。但是,从全球经济近两年的增长情况来看,在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并未停止其前进的步伐,主要受惠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石油出口国与消费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等因素。从近期情况来看,今天的世界经济消化高油价风险的能力已经有所增强,石油危机再现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总经理陈卫东

  8 日本央行暂缓升息日元套利交易隐含风险巨大

  8月17日,受日元汇率疯狂上涨的影响,日本与香港股市跌幅均超过5%,双双创6年以来最大跌幅,而中国A股也下跌2%。有分析师曾指出日元套利交易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一预测现在正在变成现实。

  自从8月14日日本央行从市场撤回注资之后,15日开始亚太股市大跌三日。日元升值预期导致日元套利平仓,而日元套利平仓又推动日元汇率飙升,如此循环往复,导致日元汇率不断上涨。

  点评:

  所谓“套利交易”是利用货币间的利率差异获利的一种投资方式。长期以来日本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使其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导致许多机构将日元对换成其它货币,购进大宗商品、美国和新兴市场固定收益产品和股票资产等。

  套利交易会加剧各国货币汇率的扭曲。套利交易大规模发生时,低利率货币严重贬值,高利率货币急速升值;而国际金融市场的突发事件又容易引起大规模的平仓,这时,反过来低利率货币急剧升值,而高利率货币严重贬值。这种行为会人为地导致汇率的大起大落。这不但会严重影响各国的进出口贸易,还会在短期内导致资金的大量流进流出,对一国的投资与股市还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加剧各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对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抵抗力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格外危险。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日本国内外的投资者(包括日本的银行和各种对冲基金)利用外汇套利交易在东南亚国家大进大出,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日元利差交易近几年在全球十分盛行,这也导致了日元的长期贬值。分析人士认为,在今年的“2?27”全球股灾中,日元利差交易的平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日本经济增长的步伐很可能会再次放慢,日本中央银行已在11月初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来的2.1%下调到1.8%。主要原因是,新的土地政策导致日本房价再次下滑,而工资水平下降也减少了家庭消费开支。此外,美国次级贷款风波和房地产市场持续萎缩也抑制了日本出口。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成员在11月3日以8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维持利率不变,将基准的无担保隔夜拆款利率维持在0.50%,日本的基准利率是七大工业国中最低的。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日本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能排除新一轮的日元套利狂潮再次出现。

  纵观这些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风暴,套利交易已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之一。但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只要有利差与货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就会有套利交易存在。2008年,日本由于持续疲软的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将继续保持政策利率在0.5%不变,而欧元区、英国以及部分高速成长的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存在通胀风险,利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因此,2008年的利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预计在全球经济金融恢复稳定之后,套利交易还将出现。各国政府对利差交易风险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点评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

  9 全球最大银行并购案开欧洲银行跨境重组先河

  2007年10月5日,英国巴克莱银行在竞购荷兰银行的并购战中落败而宣布撤销并购要约,由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比利时的富通银行和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组成的国际财团最终胜出,这笔高达1010亿美元的全球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一宗并购交易案尘埃落定。

  点评:

  2007年2月,占荷兰银行1%股份的股东对冲基金TCI正式提出将银行资产分拆出售或谋求同业并购。消息一出,陆续有数家欧洲大型银行(包括英国的巴克莱、法国的巴黎银行和兴业银行)主动与荷兰银行洽谈收购事宜。10月8日,由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的三家欧洲银行财团宣布:其并购荷兰银行的要约已经得到持有荷兰银行86%股份的股东的支持,收购出价为每一股荷兰银行股份支付35.60欧元以及0.296份新的苏格兰皇家银行股份,并于10月17日开始生效。至此,荷兰银行并购案尘埃落定,荷兰银行面临被分拆的命运。

  三家欧洲银行联合并购荷兰银行,自然是各有所需。苏格兰皇家银行超过一半的利润来自英国本土,且以商业银行为主,因而它看重了荷兰银行旗下的LaSalle银行、批发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亚洲的零售银行业务,希望藉并购来提高其综合经营能力,扩展其全球经营特别是在亚太新兴市场的业务。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着眼于扩大经营地域,它早就垂青于荷兰银行在意大利和巴西的业务。富通银行则青睐于荷兰银行在本土以Benelux品牌经营的零售银行和资产管理等业务,希望通过并购来扩大其在本土市场的业务份额。

  并购重组,向来就是银行业扩大资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提升竞争能力、谋求迅速发展的主要路径。此次银行并购案所以引人注目,既因为它创造了迄今为止全球银行并购的规模之最,更因为它发生在美国次贷危机正在蔓延发展之机。鉴于花旗银行、摩根斯坦利等国际金融大亨的股权最近均已易手,很多研究者预料: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新一轮并购浪潮;全球金融体系乃至全球经济体系,都可能进入新一轮重组过程。

  此次银行并购案,不免让人联想起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一系列动作:从国家开发银行到中国投资公司,中国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全球金融并购领域中“牛刀小试”。这些事件表明:对于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活动,中国的金融机构已不再“隔岸观火”,而是开始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了。毫无疑问,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自此也增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

  10 国有上市银行市值跻身全球前列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7月23日,受股票价格上涨推动,当天工商银行市值增加至2540亿美元,超越了此前市值排名第一的花旗集团的25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进入8月,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也各自以约1694亿美元和1692亿美元的总市值跻身全球十大上市银行之列。

  点评:

  加入WTO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中国银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截至2007年9月底,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到6.63%,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有136家,达标资产占78.9%。宏观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为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利润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机会。2006年度中国银行业100强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和税前利润分别增长了59.9%、23.1%和87.2%,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实力整体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有目共睹:公司治理机制日益完善,经营理念和意识转变,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经营绩效大幅度提升,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中国银行业实力不断提升,近一两年来,中国金融业走出去、全面融入到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步伐也在加快。截至2007年9月底,我国银行业在3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57家分行、40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海外机构总资产近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同样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交易额已超过107亿美元。

  频繁的海外并购和扩张表明中国银行业正在抓紧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市场的几番接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有上市银行庞大的市值也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一方面,在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本市场向好的大背景下,国有上市银行的市值屡创新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而国有上市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的排名不断上升,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竞争实力日渐增强。

  但是从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还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可看出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内股市的强劲上涨是拉动国有上市银行股票市值增长的主要原因;从衡量银行大小的一级资本指标来看,国有上市银行远比不上美洲银行、花旗集团和汇丰银行等,净利润、竞争力等其他指标也凸显其股价基础并不稳固;国有上市银行排名的上升、市值的扩大并不能说明中国银行业就此已经崛起,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在业务结构、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业务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尽管表现出色,但是对于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和国际化发展要有一个冷静的评判。目前中国银行业在海外扩张中仍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必须认真总结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逐步积累经验,严格防范风险,从实际出发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此外,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控制与监管能力,以及在规则、管理等细节上如何与国际对接,都将是中资银行面临的新的考验。

  点评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