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讯 2009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充满考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让世界瞩目;这一年,政府的刺激政策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埋下很多隐患,市场化改革的使命再一次引起众多经济学人的深思。12月19日,搜狐新视角经济学人论坛2009年会在北京举行,以下是搜狐财经的现场报道:
| |
夏业良(摄影:刘丹 王玉玺) |
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夏业良:
市场化要不要坚持的问题,不是从今年开始的,应该说从2004年夏天开始的,改革的方向很确定,是不会走逆市场化的道路的。
讨论国有成份大了好还是民营成份大了好,如果不讲所有制的问题,只谈效率增进的问题,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之所以要搞市场化,就是因为过去的计划经济、国有经济的效率极差、极低,已经到了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很多企业就已经是破产了,是用国家的财政在最后支撑着。比如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000年左右坏账率已经达到了45%,按照国际惯例早就应该破产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去收购他们的不良资产,把那些好的部分剥离处理上市,现在又形成了所谓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排多少位。
所以从整个趋势来看,我们要维持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成本和代价是什么?虽然中石油、中石化还是效益不错的企业,但是这个“效益不错”不清楚、不透明,要说好的时候为国家贡献了多少税收,不好的时候说亏损了多少需要国家补贴,完全像一个气球可以吹大也何以吹小,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真实的状况。当油价要上升的时候,说跟国际接轨,当国际油价都在下降的时候,说他们不能降。
本来就已经垄断了资源、垄断了很多的东西,包括垄断信息,再加上国企里强烈的机会主义行为,我们一般理所当然以为国有的企业获得的利益就代表着国家的利益,这是无稽之谈,这是最大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认为国有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就一定代表的是国家获得的利润。如果能够把这个税收切切实实的用到老百姓的福利上面,每一分钱花的都是有效率的,可以假设这个前提是存在的。
现在每一年的税收增长30%几,我们的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不到10%,经常是7%、8%这样的水平,这样的情况下税收拿走了那么多究竟为全体国民提供了哪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每一年增加税收的同时相应的增加了哪些国民福利方面的产品。
精彩观点:
夏业良:国企数量减少更加印证国进民退的趋势
夏业良:资源垄断集中不能给国家带来长远的安全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8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