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中国经济复苏之路 > 通货膨胀,近忧还是远虑?——我们该不该担心通胀 > 通货膨胀相关新闻

通胀如虎

2010年02月09日10:50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记者 霍侃 于海荣 王晶】

  温和的CPI数字难掩物价猛烈上涨现实,通胀预期日趋强烈,怎样阻止高通胀出柙?

  “涨,就是在涨!”12月15日中午,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粮油交易大厅,诚信粮油批发直销点的赵老板,面对记者对最近

物价变化的询问,脱口而出回答。到12月27日,物价在高位稳中有升,而且看不到任何下降的理由。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北京交易量最大、也是全国交易量排行第一的专业批发市场。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水果、肉禽、粮油等汇集在此,最终流向北京的千家万户。物价有何风吹草动,这里的批发商们最先感知。

  真实世界和统计数据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方面,12月中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刚刚回到零以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继续负增长;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恐慌之中;事关衣食住行的价格涨声一片,各大超市中再现推着一车金龙鱼食用油的抢购场面。

  人们对未来的通胀走势判断出现相当严重的分歧。通胀要来了吗?温和的物价数据或能抚平人们紧张的神经,“一天一个样”的油价米价却令人躁动不安。对于许多普通老百姓而言,两

  年前伴随着猪肉价格飙升而来的物价普涨,依然历历在目。许多人在抱怨物价天天涨之余,不免质疑物价数据的可靠性。

  “都是钱多闹的”,市场中一位顾客叹息。票子多了,钱就容易变“毛”——老百姓的这种感觉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

  过去一年的经济刺激对于经济复苏可谓居功至伟,但无论如何,在积极财政政策和超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通货膨胀始终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通胀将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经济刺激政策副产品。通胀预期与现实通胀之间的界限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跨越。

  涨价之忧

  食品之外,公用事业品价格也开始上涨

  新发地批发市场中,赵老板经营的粮油商品进货价“一天一变”,有的已经超过了前期零售价。5升装金龙鱼大豆油,原来零售价是39.9元一桶,现在进货价涨到44.5元;5升装的非转基因九三调和油,11月初零售价是45元,12月中旬进货价涨到了55元,“还是进不到货”,到12月27日,“已经十来天没货了”。

  食用油价格最近基本稳定了,但是,大米的价格又开始上涨了,“现在还在涨。”赵老板店里50斤袋装东北七河源大米涨了近10元,50斤一袋的泰国香米涨价更是达到20元,“批发也得200元才能拿”,相比之下,11月之前,大概是180元。

  一些杂粮的价格涨幅更是超过1倍。2008年每斤零售价分别是1.6元和2元的黑米,如今进货价已经分别涨到了3.8元和4.5元。

  北京鸿品天下商贸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也说,最近每斤大米的价格平均涨了0.3元左右,5斤礼盒装杂粮厂家发货价都比原来提高了10元左右,散装杂粮每斤也涨了近2元。

  “杂粮价格逐渐上涨,而且涨价后很少降价。”这位工作人员说,这次从11月开始涨价,应该跟季节没有关系,“新货下来了,价格偏高,旧货的价格不能相差太多,只能相应上涨。”

  赵老板曾在批发市场做过十几年管理,自己出来做生意也有三四年。他认为,这次涨价的原因并非新货价格带动这么单一。汽油涨价牵一发动而全身;加之大雪,运输受到明显影响;其他商品的涨价也带动粮食涨价。此外,龙头企业的行为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赵老板说,其他企业只能跟随,“现在好多涨价了还进不到货,不是没有货,而是厂家不出货。”

  同样“厂家不出货”的还有部分蔬菜。一位从山东金乡来贩卖蒜薹的商户称,现在市场上的蒜薹都是春天产的,冷库里的存货越来越少,好一点的货每斤4元都不愿出货。此外,由于油价上涨,从金乡到北京的运费从每吨160元上涨至180元,菜价的上涨自然不难理解。

  记者随机了解的蔬菜价格中,除了圆白菜由于供应过多,价格小幅下降,黄瓜、西红柿等价格都因产量下降而走高。

  11月初的大雪压倒了河北不少种植黄瓜的大棚,主要蔬菜产地山东寿光的西红柿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许多果实还未长大就腐烂。

  产量减少、运费上涨、厂家压货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近期很多蔬菜价格快速上涨,而且还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最近的严寒天气,进一步引发人们对供应短缺的担忧。

  北京新发地市场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2月27日,蒜薹价格从每公斤5.3元涨至6.3元;西红柿从11月初的每公斤1.8元上涨至12月27日的3.8元,远高于2008年同期1.5元左右的价格。同期,黄瓜从每公斤1.2元上涨至3.2元,12月18日至20日最高价跳升至4.7元,而2008年同期的最高价也不过每公斤3.7元。

  曾为2007年通胀主力的猪肉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新发地肉类交易大厅办公室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表示,市场上批发的前臀尖猪肉价格从12月初每公斤15元涨到中旬的16.9元,12月23日起才小幅回落至16.5元。

  “价格上涨,并不是因为天气的突发因素。”他解释说,北京市场的猪大都来自河北、山东、河南、东北等地,油价上涨,运费自然就高了。加之冬季猪不容易生病,养殖户惜售,希望养大一些再卖。

  食品之外,公用事业品价格也开始上涨。11月20日起,国家发改委将全国非居民电价每度提高2.8分钱,相当于上调5%。居民电价暂未调整,但有关部门表示,正在研究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机制,即用电越多电费越贵。

  多个城市的水价纷纷上调,或者正在酝酿上调。以北京为例,11月20日起上调非居民用水价0.40元/立方米,相当于上调7.4%;12月22日起,居民用水价格由3.70元/立方米上调为4.00元/立方米,涨幅8.1%。

  入冬以来国内连续雨雪天气,还引发天然气“气荒”,“气价”上调也在热议中。

  食品和水电价格的上涨,难免逐渐传导至服务业等非食品价格。这一苗头已经显现。12月26日,北京朝阳区温特莱中心荣昌洗衣店的价格表还没来得及重新印制,但用蓝色圆珠笔划去的原价旁边,手写的最新价格每件衣服上涨了2元-5元。

  温和的CPI

  CPI并不完美,完全不看CPI或是只看CPI是态度的两极

  就在公众频繁感受到衣食住行用越来越贵的同时,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却出现了长达九个月的持续负增长,2009年11月刚刚转正。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CPI从上月同比下降0.5%,转为上涨0.6%,环比涨幅0.3%。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多次强调,“目前仍然不存在通货膨胀”,理由是,1月至11月,CPI同比仍呈下降趋势,累计同比降幅为0.9个百分点,同期PPI也处于下降通道。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盛来运认为,从构成来看,CPI由负转正主要由当月的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带动。

  11月,CPI统计的八大类商品中,三种商品价格同比上涨,五种商品价格同比下降。其中,食品价格涨幅最大,同比上涨3.2%。

  为什么食品价格在11月涨幅明显?盛来运解释,主要是蔬菜及粮食价格变化所致。11月蔬菜价格上涨5.9%,粮食价格也“温和上涨了0.5%”,尽管幅度不大,但由于二者在CPI中所占权重相对较大,因此带动食品类商品价格指数(CPI)上涨。

  根据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的测算,11月食品同比上涨较10月扩大1.6个百分点;按照大致三分之一的权重计算,食品贡献了11月CPI相对上月加速1.1个百分点的53%。虽然居住类同比涨幅依然为负值,但下跌幅度已相对上月大幅收窄2.6个百分点,大概贡献了11月CPI同比加速的35%。

  11月,居住类价格价格上涨,“是受国家推行资源价格改革的影响。”盛来运认为。11月,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对资源类公共产品价格进行调整,水、电、气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涨,这部分支出的增加导致居住类价格有所上升。

  为什么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与温和的CPI有强烈的反差呢?

  一个原因在于,虽然CPI的同比数据依然温和,但居民的直观感受更多来自较短一段时间内价格的环比变化。消费者面对超市和洗衣店变化的价格表,多数人会认为比前一段时间涨了,而不会再回头比较一年前的价格。新发地的粮油批发商赵老板眼中“一天一变”的价格,同样也是环比的感受。

  的确,从环比数据看,CPI统计的八大类商品中,仅有一类商品价格环比下降,其余商品价格环比均不同程度上涨。

  11月,衣着类价格环比涨幅最大,上涨0.9%。其次是居住类价格环比上涨0.8%,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5%;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均上涨0.1%。而且,食品、衣着和居住类价格的环比上涨正在加快,食品环比涨幅相对10月加快1.3个百分点,居住类相对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

  CPI数据与居民感受不同的原因还在于,CPI构成本身的缺陷。一派观点认为,CPI的构成本意是要反映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成本,因此占人口比重最大的农民的生活用品在其中占很大权重,而这部分物品的价格上升幅度较低,反而不具备代表性。

  此外,住房是老百姓衣食住行中的重头支出,也是对物价变动感受的重要来源,但在目前中国的CPI篮子中,居住类仅占14.69%,而且仅包括水电燃料、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和自有住房的贷款利率、管理费用等,不能直接反映房价变化。这导致CPI对住房成本变动不甚敏感。但2009年中国房价明显上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情况显示,同比上涨5.7%,比10月扩大1.8个百分点,创年内最高纪录。广州更是以14.7%的涨幅领跑全国。

  反对意见认为,CPI尽管并不完美,却是当前反映通胀的最好指标。不同的意见,导致人们对于2010年的物价走势出现明显分歧。

  乐观派:温和通胀

  依据是:食品不会暴涨

  乐观的判断认为,不必过于担忧,中国不会出现高通胀,理由是全年CPI将不会高于3%。

  对2010年中国通胀形势较为乐观的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目前引领CPI上涨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不会重演2008年暴涨的一幕。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2007年由于连续的经济高增长,农业生产、特别是生猪生产水平大幅下降;2009年则不同,年底生猪存栏水平明显高于2007年底。而且2008年造成食品短缺的自然灾害也是近年罕见,难以重现。

  2008年,中国CPI篮子中的食品价格全年上涨14.3%,带动CPI整体上涨5.9%。

  不过,近期类似情景确有再现的苗头。2009年11月,CPI连续九个月下降后首次转正之际,CPI八大类商品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2%,涨幅最大。带动CPI上涨的又是食品价格,难免引起人们对通胀的担忧。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2009年12月14日指出,近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地方粮食、蔬菜、猪肉等食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但“据此断言明年会出现明显通货膨胀依据不足”。

  他解释,近期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国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等综合措施作用的结果,蔬菜价格上涨则是季节性波动以及前段时间恶劣天气的影响,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前期价格下降过多后的恢复性上涨。

  他认为,中国粮食、猪肉、食用油都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储备体系,库存和供应充足,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正在进行的水、电、燃气、汽油等公用事业品价格调整,也会拉高2010年物价。不过,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认为,由于水电燃料类价格仅占CPI比重约6%,预计上调4%对CPI 的拉动仅为0.26%。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估算也显示,资源价格调整对CPI影响微小。他认为,资源价格调整初期难免推高通胀率,但对CPI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政府不应基于对通胀的担忧而因噎废食、停滞价格调整。

  除了食品价格上涨和资源价格调整,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走高,也是2010年中国出现高通货膨胀的风险因素之一。

  不过,在诸建芳看来,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产生明显影响,拉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但出现2008年那样大宗商品泡沫可能性不大。由于能源价格在消费物价中比重很低,即使能源价格大幅度提高,对非食品价格的影响也不大。

  因而,诸建芳预计2010年中国将是CPI全年平均2.6%、PPI全年平均3.5%的温和通胀。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2010年物价走势的判断则是“有预期无通胀”,理由是粮食供给充足、一般工业制成品价格难以上涨,预计2010年CPI仅上涨2.2%。

  此外,很多持温和通胀观点的人认为,某些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将抑制通胀出现。国家发改委的上述负责人即指出,在总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单纯的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引发实体经济通胀的可能性较小。

  悲观派:通胀难遏

  “从企业到老百姓,手上有那么多流动性,通胀就差借口和机会”

  尽管CPI刚刚开始温和上涨,相关政府部门也再三强调对通胀不必过虑,但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却日渐浓重。

  人民银行12月16日发布2009年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连续三个季度下滑。46.8%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比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73.4%,比上季提高6.6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环比的超预期增长,让很多人认为通胀已不仅停留在预期层面,正逐步成为现实。“通货膨胀已经有苗头。”长江商学院教授王一江直言其忧。

  11月价格指数的环比增速引起很大关注。当月CPI和PPI环比分别上涨0.3%和0.6%。招商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薛华测算,11月CPI环比折年率为7.1%,PPI环比折年率达到12.4%。食品CPI环比快速上涨固然有雪灾的影响,但受雪灾影响较小的非食品CPI和PPI也环比大幅上涨,则是经济扩张的内在推动,“可以确定,通胀会逐渐起来。”

  国泰君安分析师姜超对11月价格指数的评论是“全面跳升”,并认为未来通胀会加速上升,因为价格在全方位上涨,而且出现在春节前两个月。

  实体经济扩张是激发2010年出现通胀的基础性因素。薛华认为,随着经济增速和产出超过潜在水平,总需求会快速回升,2010年下半年开始可能步入“高增长、高通胀”。

  需求回升对物价的驱动已经显现。一种可供参考的现象是,废品收购价格明显上涨,废铁和废旧贵金属价格甚至翻番。

  对于需求驱动型的通胀,官方和部分专家反驳的主要理由是产能过剩依然严重。然而,两年前的物价高增长,同样是发生在产能过剩时期,产能过剩抑制通胀的理论,不免说服力不足。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分细项剖析了产能过剩对CPI统计中各类产品的影响。他认为,产能过剩抑制通胀主要出现在制造业产品上,而制造业产品占CPI的比重不到30%;占比超过71%的食品、居住和服务类价格的变化基本独立于产能利用率,更多地受成本推动,也受投机性需求的助涨。因而,“产能过剩制约通胀的能力要比许多人的想象的要低得多。”

  每一轮通胀中投机性需求都是点燃物价上涨的导火索。而投机性需求来自对高通胀的强烈预期,背后的源头则是泛滥的流动性。这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致命“软肋”。

  伴随着2008年11月起以投资为主的扩张政策,中国的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量出现了历史性的高速增长。截至2009年11月末,新增贷款达到前所未有的9.21万亿元,M2同比增长29.74%,M1增长连续10个月加速,同比增长34.63%。

  从历史看,当M2增速平均高出名义GDP增速5个百分点时,CPI涨幅一般在可控范围内。但是2009年前三季度,M2同比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近25个百分点,流动性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马骏认为,消费者无法相信在这些过剩的流动性会不买东西或资产。因而,即便制造业产能过剩、秋粮丰收等因素能部分抑制某些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过度货币扩张带来的投机性需求,也可能推动生产成本上升,最终传导至CPI。

  11月末,M2增速并未如很多经济学家预期的那样“见顶”,增幅比10月末提高0.23个百分点。即便人民币贷款逐渐趋于理性,人民币升值预期渐升导致近几个月外汇贷款明显增加,同时,短期资本流入带来的流动性也在增加。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几个月M1增速快速攀升,自9月超过M2后,11月M1和M2增速“剪刀差”进一步扩大至4.89个百分点。M1增速超过M2通常被视为是通胀即将来临的信号。“这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在继续回升,且目前只是开始。”薛华认为。

  王一江说,“从企业到老百姓,手上有那么多流动性,通胀就差借口和机会。”最近几个月,大蒜和辣椒以预防“甲流”之由,被爆炒至价格翻几十倍,是为明证。

  2009年11月的CPI在近17个月以来首次高于预期,“预感未来其超预期或成为常态。”姜超说。国泰君安已经将12月CPI预测值从1.2%至1.7%,同时将2010年CPI均值的预测从2.7%上调至3%。

  兴业证券也上调对2010年CPI的预测至3.5%以上。其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董先安认为,2010年CPI同比增长2%-3%“几无可能”,中国将再入高通胀时代。

  通胀预期管理难题

  “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

  悲观派和乐观派都不无道理。或正由于此,当前政府对通胀的基调是“管理通胀预期”。这一基调由10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首次提出,但后来对通胀的政策口径并未进一步严格。11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告中,只字未提通胀。一周后,定调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指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在姜超看来,政府能做的事情,一是通过公开讲话告诉大家通胀不会出现,二是国家发改委控制一部分产品的价格,例如控制水、电等公共产品的涨价幅度和节奏。

  学者谢国忠把管理通胀预期总结为“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 降低大家对物价上涨的担心。央行行长周小川12月22日在“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说,近年来货币政策理论强调与公众的沟通,把对通胀预期的沟通和引导当作治理通货膨胀最重要工具,但在他看来,仅强调与公众沟通“可能不够用”。

  用简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通胀预期“会有困难”。周小川说,如果客观世界不是那么简单,过于追求政策工具简单,不够全面综合,沟通结果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就受到限制。

  2009年,中国A股和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持续上涨,也对实体经济中的通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通胀的低估和误判,可能带来极大伤害。王一江认为,当通胀已经比较严重,不得不收紧流动性时,由于流动性的惯性, 物价仍然会上升,但收紧使总供给受到影响,会把很多企业卡死,实体经济第二次走向低谷,出现最坏的情况-滞涨。他担心, 等看到通胀时,再收紧流动性“就为时晚了”。

  许多学者建议,应对基本是大概率事件的通胀,在管理预期之余,应该做更多事情。

  马骏认为,首先应该做的是控制未来M2和贷款的增速,如2010年二季度能将M2和贷款同比增速降到20%以内,到四季度降至16%至17%,可以抑制通胀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方面,2009年央行执行得似乎并不是很成功。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M2增速的目标是17%。但是,在保增长的驱动下,远远超出预期目标。

  马骏认为,如果2010年仍然无法解决货币政策目标和政府主导的投资目标之间的协调问题,老百姓就难以相信政府能有效控制货币增长,通胀预期就可能恶化。

  应对通胀,央行最有效的利器还是调整利率。但是,随着出口逐步恢复,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以及美国2010年上半年不太可能加息的制约,由于担心热钱流入,中国加息会受到限制。

  马骏却认为,中国未必不能提前于美国加息,因为利息变化并不是海外投资冲动的主要来源,而是对资产价格的升值潜力,“中国有必要在通胀达到一年期存款利率(2.25%)之前就开始小步加息,如CPI同比增长达到1.5%时。”

  姜超认为,如果利率调整受美国加息时间的制约,中国应该比预期更早采取数量型政策,即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针对CPI之外包括资产价格的广义通胀,也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马骏指出,对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加息、加强对二套房贷款政策的实施力度、减少按揭贷款利息折扣等手段抑制泡沫,引导市场形成一旦价格继续上涨政府就有可能出手抑制泡沫的良性预期,减缓房价上升速度。

  通胀压力已经引起高层更深的关注。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教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27日表示:“如果我们信贷保持更平衡一些,结构更合理一些,规模更合适一些,那就好。”

  本刊记者刘志洁对此文亦有贡献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财新网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