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不同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高尔夫球场设计也要与之同步,这是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中国高尔夫球场设计者、北京新自然高尔夫集团董事长兼总设计师余钢日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余钢表示,高尔夫球场建设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拉动作用,高尔夫专业设备生产、高尔夫地产营销、球场会籍交换、餐饮、健身等,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可以成为撬动城市经济的绿色杠杆。
据了解,每年到深圳各高尔夫俱乐部打球的日籍人士,就占深圳口岸入境日籍人士的15%左右。但目前,中国还有2000座高尔夫球场的缺口。截至2009年底,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仅为500多家。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尔夫产业贡献率高达20%—30%,而中国不足0.5%。
“球场建设是一种刚性需求,巨大的球场需求是高尔夫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最大机遇。”余钢说,现在国家已明确要规范发展。
余钢同时表示,目前这个行业没有归口管理部门,长期与政府监管机构脱节,中国所有高尔夫球场都没有名分,经营行业没有评判和管理标准,而且中国高尔夫球场设计没有自己本土的核心技术。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建一个高尔夫球场,土地成本非常高,要选一块离城市最近的土地,获取这块地时首先面临高昂的费用。而且,高尔夫的很多产品,包括喷头、机械、草种等技术目前都靠引进,中国还没有自主产品。最重要的是核心设计技术也是国外的,而外国人设计一个球场几百万美元,中国现在设计一个球场才100多万元人民币。
余钢说,正因如此,中国一些高尔夫球场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处于成本高、收入低的困难境地。有些球场选址并没有完全利用城市近郊的荒地,土地成本偏高,有的球场仅会所建设就花费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规划不合理、建设成本高。此外,国内高尔夫专业管理人员太少,很多是采用外聘,造成人力成本过高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在高尔夫行业的技术还是空白,没有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建设也没有严格规范,仅是参考国外标准。比如美国的气候就和中国的不一样,又不能完全照搬。
对此,余钢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高尔夫球场设计创新,支持企业打造民族品牌。
“中国高尔夫球场设计,必须在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余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