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过出国经历的人,如果在国外品尝过牛奶的话,可能会觉得有点儿诧异,似乎与国内的并不相同。但这个疑问可能只在脑子里停留一秒,然后就消失无踪了。而在很多人看来,奶粉可能只有其中的各种添加辅料不同,奶粉则都是一样的。这个印象因为08年三鹿奶粉事件而改变,很多人这才知道,原来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所喝的奶粉竟然有很多是这么生产出来的。
如果只是一次奶粉事件也就罢了,随着媒体的深挖才发现,此事并非偶然,而是在某些人的授意下延迟了半年之久才被媒体曝光。这种利益的链条之可怕,已经超出了单纯一个毒奶,在这种状态下,原本应该作为检验者与监督者的机构,竟然不但是形同虚设,甚至包庇纵容。
转过年来,毒奶粉再战江湖,几乎所有的流程又走了一遍,还是半年之前就已经发现,依然是没有任何预警。这个没有预警的原因很简单,说出来的话是没有造成扩散与伤害,实际上是怕已经遭受重创的中国奶业从此一蹶不振。但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圣元奶粉事件再次发生了。这次虽然一改当初捂盖子的手法,相关部门非常迅速的介入并作出了结论,圣元奶粉到底如何还是遭到了很大质疑。
两次由奶粉引发的公共危机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媒体的身影。第一次“三鹿事件”是《东方早报》的简光洲兄奋笔直书,直接点名“三鹿奶粉”;而这次圣元奶粉事件,是凤凰网冲在了前面。没有这样勇于担当的媒体以及媒体人,相信很多事情还要遮掩很长时间。哪怕圣元奶粉并未有害于儿童健康,这种监督也是必要的。
近日,李克强副总理谈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强调,当前要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特别是要做好问题乳粉的清查和销毁工作,铲除隐患,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感和消费信心。并且要对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处置,决不手软,并加大曝光力度;对食品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责任;对接连发生问题的地区,要追究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要针对乳品、食用油等重点产品、行业和环节,强化整顿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严把企业准入关、产品出厂关和生产经营全程控制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这段话的重点在于提高安全感与信心。而如何提高民众安全感与信心?因为是媒体从业者,倒是对此多少有些心得。
在我看来,只有在职能部门的监管与舆论永远警惕的眼睛下,民众才有足够的安全感与信心。以“三鹿事件”为例,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在经济利益链条的驱使下,已经完全失去了纠错的能力,而在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媒体按照一种心照不宣的“规矩”,即使得到了消息也并不打算点出具体的名字。这是因为我们的媒体有一种多年养成的“自觉”,凡是没有权威部门的说法之时,不能点出具体的名字。两个制动的刹车都失去了真正的作用。而且就媒体来说,随便爆出厂商最后有可能会吃官司的,这种例子并不少见,甚至最近还有记者被通缉的事情发生。
我们知道,在利益链条绷紧的时候,唯一能靠得住只有媒体。但媒体所受的压力也并不小,不但有可能误报的危险,更有来自各种机构或明或暗的命令、指示、说情,最终能一追到底的事情其实是很少的。也正是舆论监督只能发挥部分作用,导致了民众的信心与安全感不足。试想一下,如果民众只看到一个迅速从所有媒体上消失的话题,他们难道就不会有疑问?这个世界谁能比谁傻多少?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会发生一些什么是大家都知道。
或许有人会说,要是你们媒体误报了怎么办?伤害了某个企业、某个行业怎么办?很不幸的是,这种事是很可能发生的,甚至早就已经发生过。但我们如果想建设一个具有足够幸福感、安全感的社会,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舆论监督不能预先设定无错才去监督,而是在尽量保证无错的情况下,尽快的开始调查事情的真相,并且直接点出产品名字,作为一种预警的模式。而且在不能证明有主观恶意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追责。
这确实是媒体的一种类似于特权的权利,这个权利背后是事关公众事务的公众知情权。如果没有这种权利的展现,有位网友的疑问就会成真,他说:难道我们的孩子是用来试验奶粉的么?很不幸,这句话甚至可以用无数相同的句式来说,比如说:难道我们是用来试验地沟油的么?
所以,像凤凰网这样有勇气、有担当的新闻机构,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正如曝光孙志刚案而使得收容遣送恶法魂飞魄散的《南方都市报》、使得三鹿奶粉最终没有逃脱惩罚的《东方早报》一样,这样的机构还存在,将来能够有大的发展,我们对这个社会才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