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沪指失守2800点原因揭秘

作者:东方财富网
2011年01月14日15:30

  新兴经济体掀起加息潮 防资金逆流

  来势汹汹的通货膨胀撬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加息潮。继秘鲁、泰国之后,韩国央行13日也宣布加息。

  市场分析认为,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和热钱流入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物价压力,这是采取加息措施的主要原因,但这同时也会给新兴

市场带来资金逆流的风险。

  13日,韩国央行宣布,将七天期回购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75%,并暗示3月或4月将再度加息。同时,韩国政府公布了多项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上周,秘鲁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至3.25%,12日泰国央行也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2.25%,并明确表示加息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海外一些经济师认为,目前加息对打压通货膨胀来说为时已晚,但央行应该适时发出对物价深感恐慌的暗示和措施。

  通货膨胀是近期困扰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印度、俄罗斯、巴西、土耳其、印尼等大型新兴市场国家的物价水平持续保持高位增长,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徘徊在5%至10%不等的高位。分析人士猜测,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会有一定动作。

  汇丰的分析师珍妮特·亨利本周说,汇丰新兴市场指数的通胀指标已经创下逾两年来最大季度涨幅。全球能源价格已经在过去三个月上涨近20%,同期糖、玉米、大豆和咖啡价格涨逾20%。

  “资产上涨是全球现象,不仅存在于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物价上升对于发达经济体亦有牵连。”她说。

  如英国也遭遇通胀威胁,其去年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3.3%,海外媒体预计,英国由于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加上上调消费税的影响,未来数月CPI涨幅或达到4%。

  即便如此,发达经济体仍坚持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已暗示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基准利率在极低水平,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13日均宣布维持各自基准利率不变。这将导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分析人士据此认为,新兴市场存在资金逆流的风险。

  瑞士银行在本周发布的一份电话会议纪要中指出,2010年新兴市场资产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但如今资金流和风险偏好逆转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资产的需求下降。(上海证券报)

  公开市场连续九周净投放 或为准备金率上调窗口

  本周四,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继续上行8.11个基点,发行量则维持在30亿元的低水平,公开市场如期迎来连续第九周净投放。分析人士表示,从公开市场操作情况来看,央行保障春节流动性需求的意图比较明确,不过考虑到信贷投放、热钱流入等因素,春节前后将成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次全面上调的敏感窗口。

  九周累计净投放3760亿元

  公告显示,央行周四发行了新一期3月期央票并开展了正回购操作。其中,3月期央票发行量30亿元,发行价格99.44元,参考收益率2.2588%;7天期正回购操作交易量200亿元,中标利率1.90%;91天期正回购操作交易量80亿元,中标利率2.26%。

  从利率走势来看,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较上周再次上行8.11个基点。自去年底加息以来,该发行利率已连续三周上行,累计上行44.57个基点。不过,本周上行幅度已明显收窄,分析人士据此预计,央票发行利率或将于下周企稳。

  从回笼规模来看,尽管本周发行利率再次上行,央票发行规模仍未见起色,1年期、3月期央票发行量维持在10亿元和30亿元的地量水平。不过,通过启用不同期限的正回购,本周央行成功将公开市场回笼量提升至920亿元。与此同时,由于到期量高达1110亿元,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仍实现190亿元净投放。至此,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九周实施资金净投放,累计规模达到3760亿元。

  春节后回笼压力大

  目前来看,央行在春节前大幅收紧流动性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按照惯例,为了保障节日备付需要,央行通常会在春节前实施资金净投放操作。从本周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发现,由于正回购期限主要集中于14天和7天,本周央行回笼的920亿元资金中有700亿元将在春节前重新投放到市场。这就表明了央行有维持节前市场资金面充裕的意图。

  其次,鉴于2010年12月CPI涨幅回落,1月份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目前1年、3年央票的一二级市场利差仍达到40BP和70BP,而从稳定加息预期、控制回笼成本的角度,央票发行利率下周将有望企稳。未来两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分别高达2470亿元和1700亿元,在机构需求受限的情况下,公开市场继续实现净投放仍是大概率事件。

  第四,对于年初信贷激增带来的准备金率上调担忧,分析人士认为也不必过虑。中金公司表示,央行需要到下旬才会对本月信贷投放是否超预期做出明确判断,届时已经临近春节,普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不利于春节资金备付;而且在确定信贷投放量和差额准备金比率挂钩的框架后,预计针对信贷投放过度的调控将主要通过差额准备金比率来实施,因此即使1月份动用存准率工具,也会侧重于新近推出的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而从对市场的影响力来看,差别调整显然不如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威力大。

  不过,春节备付资金得到保障之后,央行未来面对的可能将是更大的回笼压力。到1月末,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规模或已超过5000亿,而在年初人民币加速升值的背景下,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也将居高不下。届时,面对巨大的流动性对冲压力,仅靠差别调整的力度可能已显不足,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性则进一步增大。分析人士预计,央行或在春节后很快宣布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在春节前宣布、春节后实施。(中国证券报)

  发改委:不排除一季度出台新物价调控政策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表示,如果一季度国内物价上涨压力过大,不排除出台新的调控举措。

  周望军说,由于春节期间消费增加、生产减少,去年同期物价指数相对较低,受翘尾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物价同比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从长期看,国际输入性通胀、国内劳动力、土地价格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使物价仍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

  至于未来采取何种措施稳定物价,周望军没有明确表示。但接近发改委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发改委对动用行政手段已经变得越来越谨慎。(中国证券报)

    新华网分析房价为何在高位波动 称调控将继续

  这是一轮力度前所未有的调控:2010年,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一年之内中央政府3次出台调控措施,动用政策工具之多,历史罕见。

  这是一轮任务繁重的调控:要解决房价过快上涨的现实问题,必须面对房地产市场积重难返的历史问题,还有复杂变幻的国内外经济运行大环境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2011年,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努力使房价稳定在合理的价位,这是人民的心愿、政府的承诺。新的一年为何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调控”措施?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权威部门及有关人士。

  一问:房价过快上涨得到遏制了吗?

  这是一幅2010年房价走势图:70个大中城市房价从同比涨幅来看,走出了一条先扬后抑的曲线。

  年初一路飞扬,4月达到顶峰,涨幅达到12.8%。自4月份国务院调控措施出台后,涨幅逐步回落:从5月份的12.4%,6月份的11.4%,7月份的10.3%降至8月份的9.3%,9月份的9.1%,10月份的8.6%,再到11月份的7.7%。

  从环比涨幅来看,有升有降。自6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零增长,市场陷入观望。进入9月,环比开始小幅上涨,到11月,环比上涨为0.3%。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这是调控政策作用的结果。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是2010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要目标。当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出台,9月底,为了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国家有关部委又出台五项措施,强化政策落实力度。

  从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到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从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到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2010年调控几乎动用了各种可用的政策工具,从信贷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土地政策、预售制度、行政监管等方面作了进一步规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夏斌认为,此轮政策调控并非短期打压房价的举措,而是纠正房地产市场扭曲发展的长期政策。

  面对复杂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否实现了呢?在2010年12月底举行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如此评价:“调控取得一定效果。”

  炒房和投机性购房等不合理住房需求得到初步抑制。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回落趋势明显。从2010年5月到10月,这一数据由45.5%降至31.2%。同期,个人贷款余额由新增1424亿元降至825亿元。

  另外,根据权威部门对8个热点城市住房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结果来看,近半年来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占比呈明显回落态势。

  为了抑制投机性购房,北京率先发出“限购令”。据北京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介绍,出台限购新政以来,北京市二套以上购房比重持续回落,非本地户籍购房比重回落至40%以内,下调4.3个百分点。

  住房供应总体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城市住房供地计划近270万亩,实际供应比2009年增加约80%;根据权威部门对90个重点城市的监测,1到11月,新建商品住房上市面积达3.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2%。

  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展顺利。2010年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说:“如果没有调控,2010年房价涨幅绝不是现在这样的水平。”

  二问:房价为何仍在高位波动?

  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一些地方高价地再度出现,部分未实施限购的区域中心城市住房成交出现量价齐升的势头,限购城市周边地区房价出现较快上涨,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再现上涨苗头。

  人们不禁要问,经过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房价为何居高不下?权威人士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房地产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

  ——房地产市场自身问题积重难返。供求失衡、投资比例过高、违法违规交易、炒地炒房、住房保障滞后、房地产税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是多年来积累所致。秦虹说:“这些多年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在政策出台短短几个月就得以解决。”

  ——过分依靠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和地方财政增收。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有增无减,利益分配不合理,社会矛盾突出,土地出让制度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多年累积形成的流动性压力和民间投资选择较少。近年来所累积形成的流动性压力不容忽视,2009年我国新增信贷规模近10万亿元,相当于过去三四年的增量。再加上民间投资出路少,通胀压力之下,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与此同时,居民存款陷入负利率困局,刺激财富进入楼市等资产市场。

  ——境外热钱流入也加大了房价上涨压力。自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中国面临输入性通胀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加大。瞄准赚取人民币升值、房价上涨等超值收益,境外资本跃跃欲试。

  还应当看到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改善需求显著增加,加剧了城镇住房的供需缺口,带来了住房价格上涨的压力。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高房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集中,造成这些地区住房压力过大;现行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成为引发“以地生财”问题的重要原因;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弱化;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着影响。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房地产问题是深刻的体制问题,需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综合考虑。”

  三问:遏制高房价将有何新举措?

  岁尾年初,高层频频释放出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的决心。来自各有关部门的年度工作会议也传递出强烈的信号:“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一系列新举措应运而生:土地招拍挂制度将得到完善。国土资源部表示,2011年要推动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

  实践表明,采用“综合评标”等办法有助于降低地价。来自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5月份以来,北京出让的43宗居住用地中,有37宗采用了综合评标。4月以来平均楼面价由每平方米13976元降至5658元每平方米,土地成交溢价率由119%降至27%。

  房地产市场秩序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力度加大,“捂盘惜售”“囤地”等行为将得到更为严格监管。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正在推进。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有望近期出台。2011年年中40个重点城市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要实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系统的联网。

  继续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将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这必将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有利外部环境。

  限购等行政手段不放松。原本公布限购期限的福州、厦门、海口、温州四地表示,2011年限购政策继续实施。郑州等二线城市也传出限购信号。

  房产税试点城市和开征时间表逐步明晰。据了解,上海、重庆为房产税试点城市。来自重庆“两会”的消息,重庆市政府确定开征高档商品房房产税,有望2011年一季度出台相关文件。

  一方面利用信贷杠杆,加强土地管理,抑制投机,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缓和供求关系,平抑房价。

  2011年我国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与2010年580万套的目标相比,这一数据几乎翻了一番,保障房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社会广为关注的“问责制”将得到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说:“住房城乡建设部适时会同监察部对省、市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工作进行考核。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此外,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2011年将制定并实施解决居民住房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方案。

  坚定不移地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我们就一定能够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新华网)

  史上四轮破发潮:本轮最猛烈?

  昨日,华锐风电(601558.SH)、秀强股份(300160.SZ)两只新股“联袂”在上市首日破发。2011年初以来,A股市场似乎进入到20年历史上最严重、最密集的“新股破发期”。

  “打新”开始亏钱

  华锐风电作为最新上市的新股,成为昨日最悲情的股票,该股从上市伊始就一直在发行价之下。有着20年股龄的资深投资者任维杰评价称:“2010年是A股市场有史以来新股破发现象最严重的年份。我的‘打新’账户在七八只新股上亏了钱,新股不败的神话已经彻底破灭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A股市场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新股表现发现,2000年前新股上市一直被作为稀缺资源,遭各路资金追捧,新股上市后也一直保持着一定幅度的溢价。2000年之后,最早一例首日破发的股票是鲁泰A(000726.SZ).2000年12月25日鲁泰A上市当天,最低曾下探17.00元,低于发行价17.80元4.49%。

  史上四轮破发潮

  相对较为密集的首个新股破发潮出现在2004年中小板推出前后。当年6月14日挂牌上市的广汽长丰(600991.SH)上市首日虽然微涨6.5%,就在上市后第五天,股价破发。6月29日上市的济南钢铁(600022.SH)盘中破发,首日收盘价仍较发行价略有上涨。第一只上市首日收盘价破发的股票是中小板上市公司苏泊尔(002032.SZ),苏泊尔上市首日收盘价就较发行价暴跌8.27%。紧接着,宜华木业(600978.SH)、美欣达(002034.SZ)相继在上市首日破发。

  2006年以来,除了中国国航(601111.SH)上市首日破发的案例外,批量涌现新股密集破发的现象出现在2010年。去年1月份,中国化学(601117.SH)、正泰电器(601877.SH)、台基股份(300046.SZ)等公司相继在上市后10天内就跌破发行价。去年1月28日,中国西电(601179.SH)成为继2006年中国国航之后又一家在上市首日破发的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下跌1.39%。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1、2月份有14家新股公司在上市后10个交易日内股价跌破发行价,成为继2004年之后第二波新股破发潮。

  第三波新股破发潮出现在去年5~7月份。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这段时间里有19家新股公司上市首日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另有20多家公司在上市后10个交易日内股价曾跌破发行价。

  去年12月底以来,进入了第四波新股破发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2月24日以来24只新股中,有4只上市首日破发,另有4只个股在上市后10个交易日内最低价跌破发行价,新股破发概率达到28.57%。

  据本报记者粗略统计,在去年以来挂牌上市的350家新股及次新股公司中,至少有66家公司在上市后10个交易日内股价跌破发行价,新股破发率达到18.86%。(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