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撰文指出,今日的中国人,比这个时代的西方人更像19世纪的西方人,表现出欧洲早期工业化时代欲望强烈、生机勃勃、冷酷无情、迷信物质力量的布尔乔亚精神。当世之国人,与儒家文明熏陶下的老祖宗比较,在精神上恍若异种。
吴晓波 商人在官员面前怎来尊严
1月11日,财经作家吴晓波撰文认为,一个时代或国家,企业家的地位高低如何,只要看一个景象就可以了:当企业家与政府官员在一起的时候,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或是“跪”着的。中国的每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都会展现宽松气象,任工商自由,恢复民间元气。然而,当政权稍有稳定,统治者对工商的态度立即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对于商人阶层“先用之,后弃之”,朱元璋非第一人,前可见两汉的刘邦、刘秀,后可见1928年的蒋介石,几乎是所有造反成功者的共同“秘藉”。
叶檀 投资拉动经济是民企萎缩主因
1月12日,知名评论员叶檀撰文认为,投资拉动经济是民企边缘化的主因。在投资主导下,大项目是基础,测试与国企距离的远近,可以测试出民企的生存状态,能够拿到高铁项目等相关国企订单的民企,还在招兵买马扩大队伍,踮着脚尖也够不上国企订单的企业,则处于萎缩的过程中。
(责任编辑:姜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