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我国农民素质教育状况分析与评价 [2]第二节 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的对策 [3]第二节 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的对策 [4]结语 城乡统筹,突破资源瓶颈,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5]参考文献 下一页 |
|
●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民素质教育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农民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较大,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和涉农产业的劳动生产力。因此,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收入乃至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 我国农民素质教育状况分析与评价
农民素质,主要是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其基本内涵包括:农民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辨别是非曲直、坚持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能力;农民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农民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积极参与管理和正确处理农村社会事物的能力。
一、我国农民素质状况分析
1.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建国以来至1998年,我国累计扫除文盲2.06亿。目前,15岁及15岁以上年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35亿,成人文盲率为14.5%,其中15~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约有3000万,文盲率为5.5%。不但全国扫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由小学文化水平为主转变为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见表19-1)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体规模还很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这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表19-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状况单位:%
年份
文化程度〖〗1985〖〗1990〖〗1995〖〗2000文盲、半文盲〖〗27.87〖〗20.73〖〗13.47〖〗8.09小学程度〖〗37.13〖〗38.86〖〗36.62〖〗32.22初中程度〖〗27.69〖〗32.84〖〗40.11〖〗48.07高中程度〖〗6.96〖〗6.96〖〗8.61〖〗9.38大专以上〖〗0.06〖〗0.10〖〗0.24〖〗0.40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在地方差距方面,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文化占13%,小学程度的劳动力占30%,文盲和半文盲约占7%。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占43%,小学文化占38%,文盲和半文盲约占9%。西部地区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占45%,初中文化占33%,文盲、半文盲超过10%。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的差距更大。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
农民文化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民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农民的科技素质
目前,我国农民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掌握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存在较大差距。
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这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现在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这对本来总体水平就不高的农业劳动力素质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依靠长辈们言传身教来获得技术,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面对21世纪农业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现在农民的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我国21世纪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农村造就和培育了一批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目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还很少,所占比重还很低,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4人。
我国农民的技能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前西德35岁以下的农民中,70%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5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也高达50%。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1999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生总计17.6万人,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只有两名。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和前苏联为50多人。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平均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畜牧科技人员,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名农业技术人员。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
在乡镇企业中,尽管相对吸收了一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并且越来越多的民工在上岗前要接受培训,但是民工的总体素质水平依然较低。1997年乡镇企业有5326.5万名职工,其中高中学历的有1265.9万人,占23.8%;中专学历的有181.3万人,占3.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4.3万人,仅占1.6%;专用技术人员313.7万人,占5.9%;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03.8万人,仅占1.9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仅不能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而且也是造成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
3.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广大农民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三是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基本确立,崇尚科学成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主流意识;四是民主意识逐步加强,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当家作主的观念开始强化;五是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尽管取得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着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1)封闭的小农文化障碍。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农民锐意进取的改革之心,中国农村数千年来形成生产规模小、思想保守、居住分散而又封闭的局面。农民世代在艰苦的环境下,以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活劳动,加上长期受到思想禁锢和经济制约,逐渐养成了墨守成规、安贫乐道的生活模式。他们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意识,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离开土地,去从事其他行业,是他们难以想象的事情。
(2)传统的家族观念。封建社会长期所形成的家族观念虽然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日渐减弱,但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家族观念还是相当浓郁。由血缘和亲缘形成的家庭网络,在农民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宗族观念使家庭内部联系密切,家族被视为一种社会保障。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农民之间的宗族等级制度,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生活准则。严重的家族观念有可能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农村逐渐走向开放,农民流动越来越频繁,带来婚姻上的重大变化,通婚范围明显扩大,异地通婚数量增多,这不仅对改善人口智力素质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很大好处。但是要消除千百年来形成的家族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近年来,一些不良封建思想遗风在农村又有抬头。很多地方,逢年过节要上香磕头拜佛,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村聚众赌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但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而且还破坏了那种原本淳朴的民风。农村科普工作的滞后,使得封建迷信在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彻底根除,一旦思想信仰出现波动,封建迷信活动便会蔓延乃至在局部地区猖獗起来,不仅阻碍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4)农民的短期行为。农民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无论是农民本身还是在农村基层干部当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这种行为也限制了农民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根本。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任凭一些地方不健康和落后的思想道德意识发展,任凭一些人信奉神灵、迷信邪教的愚昧心理滋生,任凭农村不良的社会风气蔓延,必将严重影响农村稳定、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民素质教育状况评价
1.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状况
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状况,是农民素质教育状况的重要反映。
(1)基础教育状况。80年代以来,尽管农村地区小学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学龄儿童入学率稳步提高。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1962年为56.3%,1978年为94.0%,1991年为97.8%,1999年达到99.1%。由于儿童辍学主要集中在农村,所以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的增长趋势基本反映了农村地区儿童入学率提高这一变化状况。根据1999年的有关数据分析,当年我国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约为98%左右。农村地区儿童进入小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见表19-2)。表19-2建国后我国农村小学的发展状况单位:万所、万人
年份〖〗全国〖〗农村学校数〖〗学生数〖〗毕业生数〖〗学校数〖〗学生数〖〗毕业生数〖〗全国儿童入
学率(%)1962〖〗66.83〖〗6924.0〖〗559.0〖〗63.70〖〗6344.9〖〗387.7〖〗56.31978〖〗94.9〖〗14624.0〖〗2287.9〖〗91.60〖〗12878.7〖〗1969.1〖〗94.01990〖〗76.6〖〗12241.4〖〗1863.1〖〗69.70〖〗9595.6〖〗1448.3〖〗97.81995〖〗66.86〖〗13195.2〖〗1961.5〖〗58.86〖〗9306.2〖〗1328.7〖〗98.51999〖〗58.23〖〗13548.0〖〗2313.7〖〗46.90〖〗9074.1〖〗1522.9〖〗99.12000〖〗55.36〖〗13013.3〖〗2419.5〖〗44.03〖〗8503.7〖〗2419.2〖〗99.12001〖〗49.13〖〗12543.5〖〗2396.9〖〗41.62〖〗8604.8〖〗1622.4〖〗99.1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近年来,农村地区初中学校数减少较多,在校学生数相对增长较多,学校规模有所扩大。根据统计资料,1999年我国县镇及农村小学毕业学生数为1984.5万人,县镇及农村初中招生人数为1804.3万人,入学率为91%。也就是说,大约有9%、近180万农村地区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小学毕业后无法升入初中,完不成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中初级中学教育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2)职业教育状况。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重叠、统筹乏力的问题,资源难以充分利用,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率较为低下,职业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每一万人口中职业学生在校数,东部地区为105人,西部地区仅为72人;职业学校校均规模,东部地区为761人,西部地区仅为612人。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全国中等技术学校农林类专业招生数由1996年的14.9万下降到2001年的5.2万。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不少职业技术学校招不到学生,而乡镇企业又缺乏高素质技工,面对学历、学位与学识区分不清,职业教育产业化陷入困境。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跟不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教师对实际生产服务第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薄弱。此外,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地区、企业和用人单位,依然大量招收未接受过必要职业教育的低素质人员。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学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由1996年的11.5%下降到2000年的8.4%。企业举办职工教育经费从1997年的32亿元下降到2000年的17亿元;民办中等教育经费从3.83亿元减少到0.83亿元。由于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基础设施不足,教学设备陈旧,明显落后于实际的生产服务行业。全国职业高中实验室达标率只有53%,校园网普及率只有18%。见《法制日报》2002年7月23日。
(3)成人教育状况。在农村成人教育方面,1999年农村中学在校学生32.6万人,比1991年减少了6万人,比1985年减少了110万人教学规模整体上呈下滑趋势,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从侧面衡量农民文化素质的一个标准。电视、电影、文学作品和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对农民群众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制定了一系列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99年,我国已有乡镇文化站近4万个,农村乡镇文化中心2.3万个。每百户农户拥有黑白电视机62.35台,彩色电视机38.24台。电视、广播和其他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成为农民群众接收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有效途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对于推进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与其在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相比,仍显得相当不足。具体表现在:①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贫困县,文化设施建设更差;②农村文化建设不稳定。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但由于一些农村地区基层组织涣散,领导组织不力,经费不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不能满足现实需要;③农村文化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和农民题材的节目十分有限。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更是少得可怜。以往的电影下乡村巡回放映、剧团下乡村巡回演出已明显地减少,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一年到头难以看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台好戏。④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多,许多地方的文化馆(室)无法改造更新,图书馆购书经费极少甚至没有。从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状况来看,通过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显然是一条有效途径。
3.农民素质教育内容和方式
从我国现阶段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出发,科学确定素质教育内容,采取有效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是搞好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农民素质教育内容主要特征如下:①技术教育占多数,形式灵活多样。农民通过学习种植、养殖等技术可以获得增收手段和门路,带来经济效益。在办学力量上,除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各类技术教育外,私人办学也成为农民技术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形式上主要采取包括举办技术培训班、函授、示范、电视广播授课等形式。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发展并不平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宣传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主要采取媒体传播、会议和文化活动等形式。③素质教育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缺乏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这些内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整体素质提高都有重要意义,但是还没有在农民教育中得以广泛开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无法满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的需要。这是因为:①教育缺乏系统性。农民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思想、劳动技能、文化程度等多个方面,教育内容应全面系统、密切联系实际,教育活动应依托组织、统筹安排。②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多数地方仍采取传统的办班方式,不够灵活多样。我国农村社会是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混合的社会,农民的生产时间不统一、实际需要不同,传统方式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应该探索一种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的教育方式。③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应当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教育目标而有所不同,增强针对性。④教育缺乏吸引力。尤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避免讲空话、大话,而是要注意以事明理,循循善诱,由浅入深。最好是能以农民群众身边发生的事例,来辨明是非,分析对错,讲明与农民群众的利害关系,才能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