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危机,至今人们还心有余悸。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20世纪初期,天津曾经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金融风潮,给清末的天津城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损失。一百年过去了,翻阅天津当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有关文字资料时,仍然为当年金融危机的惨状而触目惊心。
一年倒闭两千家 贴水风潮闯大祸
时间:1902~1903
名称:贴水风潮
镜头回放
针市街上冷冬日
钱业倒闭百余家
1903年12月,津门已经进入了隆冬季节,萧瑟的北风吹在针市街义盛号的门脸上,义盛号经理曹符珍望着冬日中的斜阳,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店铺不是针市街上第一家关门的,但还是感觉到一丝丝无奈。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将铺户的最后一块门板关上。这个老铺已经在针市街存在了四十年,是他父亲在1862年开办的。四十年的家业难道就这样毁在自己手里了吗?曹符珍问自己。虽然苦心经营,不借外款、不借官款,但如同其他的一些钱庄一样,同业之间的相互借款是很正常的。别人拖欠自己的款项收不上来,欠别人的款项自然也就还不上。
冷,是那个冬天给津沽大地留下的深刻印记,从上年开始,天津已有2000多家商户倒闭歇业,钱业铺户倒闭了100多家,清末天津城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金融恐慌。市井萧条、商贾疲困,经历了八国联军炮火轰炸的天津,陷入了深深的金融危机之中。
官府失去控制权 钱业多出二百家
贴水风潮
这场风潮是清末天津城第一次爆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1900年,当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过津沽大地后,已经通商开埠40年的天津城商业受到了莫大影响,许多铺户因此而倒闭,经济萧条。直到贴水风潮爆发前,天津还没有从噩梦中苏醒。遭遇贴水风潮后,许多铺户更是难以维持。八国联军侵略天津后,天津地面的中国官吏已经不能管理本地事务,一些奸商趁机从事银钱业,造成了天津的银钱业从一百余家增加到三百多家。
天津开埠以后,使用以银为本位的“银帖”。但银、银帖之间的换算和发行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旦银帖发行过多,便会发生贬值,用手中的银帖兑换白银便须加色(即如果用银帖1000两兑换白银,可能只会得到980两)。在八国联军侵略天津后的两年时间里,有时候每1000两白银可以兑换到1300两银帖,银帖大大贬值。这也是许多商铺倒闭的原因。
为此天津官府采取了强硬手段,官方借款给商户,以月息5厘借钱商现银100万两,以资周转;并勒令限期取消贴水;1903年1月下令钱帖、银帖与现钱、现银等值使用,严禁贴水。但已经尝到甜头的奸商们又怎会罢手呢?结果这些举措只是为后来发生更大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孳生的“温床”。
铜元危机祸百姓 价起价落共几回
时间:1903~1911
名称:铜元危机
镜头回放
铜元初出茅庐日
价格下落一百文
铜元危机
就在贴水风潮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时候,铜元危机又开始冲击津门的金融市场。这次铜元危机是清末天津城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更广的一次金融危机。天津于1902年开始铸造铜元,在这一年的8月,周学熙奉命筹建银元局,铸造铜元、银元。12月,北洋银元局建成投产。
1903年8月,铜元正式投放天津市场。铜元初出时,由于制作精工和铸额有限,同时制钱异常短缺,铜元不足应市面之需。虽然如此,此时一些商贾却没有按照预约的价格来兑出铜元,而是以低于约定价格兑出。北洋银元局最初规定,按公砝化宝,每两易满钱2350文,合九六(钱)2448文,而启盛等六家钱铺竟只按2320文兑出,相差128文之多。
葛沽当铺不让用 一袋米涨四十文
从天津官府的角度来说,发行铜元是为了治理天津的金融市场,缓解天津的金融危机。而实际上,铜元发行后,却与当初发行的目的背道而驰,形成了新的金融风潮。铜元在发行后不久,就开始贬值,1903年9月份,甚至达到每两贬值200文。而与当时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行业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葛沽地区,原本可以流通的铜元,却在当铺受到了阻挠。在这里,天锡当和广昌当在有人用铜元回赎时,竟然不让回赎。1904年1月,三九天,一些贫苦人家在把自己的衣服当了以后,准备在这个时候赎回来过冬,当铺却不让,于是,在葛沽街头出现了一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百姓。于是,就有人向官府禀报了这件事情。实际上,此时由于铜元贬值,一块银洋可换铜元1800余文,可换制钱1400文。仅此而言,铜元制钱已差400文。
而此后,铜元发行量剧增,铜元的价值迅速下跌,有的地方形成了铜元早晚价格不同的局面。在1911年,铜元危机更加明显,天津发生了一天之内一袋面涨价40多枚铜元的事情。此时的铜元,由于清政府不再鼓铸,因此数量显得不足,所以,铜元价格也开始上扬,但这同样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银色风潮袭天津 申城羊城受牵连
时间:1908
名称:银色风潮
镜头回放
贪小利银掺铜铝
被拿获引发危机
银色风潮
爆发在1908年的银色风潮,起因其实很简单,一个贪图小利的北京商人,在银子里面熔铸了铜和铝,造成银子的成色不足,并贩卖到天津,没料到,在京津之间的火车上被拿获。这一看来不大的造假案件,却在天津城引发了新一轮的金融风潮,并引起连锁反应,上海、广州、汉口等地的金融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震荡。
1906年12月,又是一个冬天,京城地安门砖场长泰炉房。掌柜的苗济川眼见生意淡薄,不禁怨恨起北方冬天的寒冷,连平日经常来的主顾们也少有光顾。可是生意还是要维持下去的,想个什么法子呢?突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闪过,造假!对,在银子中掺些铜、铝,这样不就能赚到钱了吗?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的“高明”而窃笑。于是,在这个冬天,长泰炉房的银炉开始忙起来了,苗济川把从各地收来的银子,每十两掺入八九钱铜和铝。盖上了假的印记,一个个成色不足的银锭就堆在苗济川的房间里。他哪里会想到,这些成色不足的银锭成了一年后津城金融风潮的导火索。
当时京城在用银方面非常严格,一连两三个月,苗济川造出的低成色的银子都没能出手。他找到了前门外德成烟卷铺掌柜吴玉山,请吴玉山帮助将这些低成色银锭运到天津永利、德成等钱铺,从1907年3月到7月,吴玉山乘坐京津之间的火车,为苗济川代为贩运低成色银锭十余次,每次数百两至千余两不等。1907年8月25日这天,吴玉山再次乘坐火车准备去天津,这次他将运送1300两银锭。在火车上,吴玉山被官兵抓住,连同银两一起带回衙门,并将苗济川传讯到案。
白银推倒多米诺 申穗汉口受影响
此事传到天津后,在津门金融市场上又引起了一番不小的波动。终于在1908年爆发了银色风潮,天津当时流通的银两成色多为九九二,如果遇到成色低的银两,在民间就可以通过成色查看来确定银锭的价值。而这一案件的出现,使得天津的白银问题凸显。
海关为了避免关税损失而采取的对策则是让天津银色问题更加复杂化。1908年2月,津海关道发布告示规定,自3月1日起,凡完关税应用足九九二成色、行平化宝银105两,合关平银100两交纳;若无九九二足色化宝,则折交行平白宝足银104两2钱亦可。如果以现时市面通用低潮宝银完税,则关平银每100两者须交行平银107两。
这种方案只是解决了海关税收不受损失,但实际上,华商和洋商都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其中,在天津具有一定实力的广东商人还采用了41家联名上书的方法,迫使海关不得不于9月28日撤回前谕,规定嗣后仍以行平化宝银105两合为关平银100两完税,但必须九九二成色之公估银方可。
经过多次交涉,天津商务总会最后同意向各殷实钱商借银15000万两了结此案。但这股金融风潮不仅仅在天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就连广州、汉口、上海等地也先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并让各地的经济蒙受了一定的损失。
申城感冒津城热 家家钱庄忙关门
时间:1910~1911
名称:钱庄倒闭风潮
镜头回放
上海波动调津银
天津金融受冲击
清末,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经济往来非常密切,因此,一旦某地发生金融危机,都会波及到其他地区。1910年8月,由于上海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天津钱庄接二连三地倒闭,在清末天津城又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金融风潮。
沪上风潮波及津城
上海橡皮股票风潮爆发于1910年7月,上海市面因受橡皮股票投机的影响而损失惨重,这次风潮中国人被骗走了几千万两银子,几十家钱庄、票号相继倒闭。此时,天津的春华泰首先倒闭。于是,天津金融市场开始动摇。有与春华泰关系密切的钱庄,业务上受到很大的阻碍。
1910年10月,上海源丰润天津分号接到通知,上海市面风潮动荡,分号开始清理账目。希望能够从天津调拨银两充实上海。但没有料到,这一举动对天津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天津的分支及联号源丰润、新泰也即时倒闭,负债100多万两,导致天津金融市场异常紧急。不仅金融业受到冲击,就连洋布庄也颇受打击。在竹竿巷开设的万庆成洋布庄老板每年到上海购物,借给上海商人款项73万两,当上海发生金融危机后,这些款项也就打了水漂。大小铺面连倒闭
厄运缠上官银号
1911年3月,上海义善源倒闭,天津分号因资金周转失灵,受牵连而倒闭,清理账目,停止收解,各清各款,计欠款60万两。裕源长银号受牵连倒闭,义德厚钱庄、永盛钱铺、春兴钱铺等均因银根紧迫而歇业。
1911年10月,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引起全国各大商埠市面恐慌,多家钱庄受牵连而搁浅。如大庆元银号因上海总号牵连倒闭,富商王锡英所开益兴恒、益源恒银号也因此而倒闭,经收海关税款三十年之久的裕丰官银号也未幸免,甚至连洋商银行华账房也遭此厄运,麦加利银行买办徐诚的账房,因津埠停市,账房现银短缺而倒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