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斌 上海报道 好事从来多磨。 2003~2004年,王宪章与马明哲率领的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相继登台国际资本市场,一时风光无两。然而,与前两者并称为中国保险三雄的太平洋保险集团(简称太保集团),直至2004年的7月酷暑,尚且不得不徘徊于太保集团上市与外资参股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保寿险)的两难境地。 凯雷谈判一波三折 目前,有关太保的传言主要围绕美国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参股太保寿险公司的交易展开:在经历了大约一年的深入接触后,凯雷参股太保寿险可能搁浅。 至于个中原因,则又有以下几种版本:一说按照保监会的相关规定,两家寿险公司之间存在控股关系的情况,将不被允许同时上市(实际上保监会并无此规定)。而凯雷方面则希望将太保集团全资子公司太保寿险独立包装上市,由此与太保集团自身的上市规划产生冲突。其二,太保方面要价太高,不为凯雷方面接受。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知情人士称,太保与凯雷早在2003年8月1日就已经签订了“投资意向书”,目前凯雷参股太保寿险是否搁浅并未铁板钉钉。但可以确定的是,该交易横生枝节无关交易价格,而是的确与太保集团上市计划有关。 此外,两者的冲突之处也并非所谓保监会的相关规定,而是双方在寿险公司发展战略方面的分歧。 该人士称,交易价格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事项之一,即双方均接受由专业的精算机构以欧洲通行的内在价值法评估太保寿险公司的投资价值。事实上,太保集团计划在太保寿险公司上市后对其进行注资,由此将稀释凯雷在寿险公司的股权比例才是双方的重大分歧之一。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年6月上中旬,凯雷与太保集团方面已经就参股寿险公司一事草签了协议。在协议中,参股价格以及比例、付款方式等要素已经一一确定。至于所谓寿险公司与集团上市的时间顺序,“双方也已达成一致”。 “4亿美元,24.975%的股权比例,前期支付65%,其余部分按寿险公司业绩达成情况分三年付清。”知情人士还透露,之所以未能签署最终正式协议,乃是因为程序关系。按照规定,此类重大事项的协议签署,需要事先报中国保监会。在草签协议的同时,“材料也已上报”。 至于最终结果之确定,有关人士透露大概要等到8月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太保集团2002年底完成增资扩股(总股本由20.0639亿股扩大为43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57.34亿元)后,曾向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保财险)投入18亿元资本金。出于外资参股战略计划的考虑,迄今太保集团尚未补充太保寿险公司的资本金。 资料显示,目前注册资本10亿元的太保寿险公司,由太保集团持有95%股份,申能、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云南红塔和上海久事各持有1.25%的股份。 外资参股四年长跑 在外资参股太保寿险和太保集团上市的问题上,太保的确几经波折:今年,已经是太保寿险着手引入外资参股事宜的第四个年头,凯雷也不是太保的第一次;太保集团上市的计划,也曾在2002年底的私募大捷之后暂时搁置。 2000年8月,中国保监会根据国务院批复意见,下发了《关于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分业经营机构体制改革的通知》(保监发2000136号),对太保公司提出了产、寿险分业经营机构体制改革要在年内完成的要求。 就在当年,太保寿险放出了将引入外资股东的风声。一度有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争作财务顾问,但由于来自太保内部的反对意见,后者未能如愿。 内部人士称,在参股交易中,通能太平(Tillinghast-Towers Perrin)和普华永道分别承担精算定价以及审计工作,而太保方面则组建了由寿险公司总经理金文洪牵头,由法律事务部、精算部、财务部、投资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律师参加的谈判小组。由于时间漫长,谈判小组成员也已经“几易其人”。 在2004年1月份的工作会议上,金文洪再次提出,将尽快完成吸收外资参股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吸收外资参股,“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偿付能力,化解存量利差损,同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提高我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在被荷兰国际集团ING收购之前,太平洋安泰之外方股东——美国安泰曾经是太保寿险优先考虑的人选;但后来ING参股最终告吹,原因在于ING提出分期付款方式未能被接受。 而澳大利亚安宝集团AMP则让太保寿险方面化去了一年多的时间,甚至已经就参股征得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书面同意。上述太保知情人士称,AMP参股失败,缘于该集团在他国的一桩失败投资案,最终被股东大会否决。 此外,荷兰全球人寿(AEGON)、CITIINSURANCE)也曾出现在角逐太保人寿的外资股东名录上。 在凯雷之前、AMP之后,2003年初,有内部消息称,在当时的“新一轮”外资参股计划中,太保选择了“外资股东多元化”的方案。参与角逐的均为欧洲最知名的保险企业。而出于增强偿付能力的考虑,参股方式计划为增资扩股而非股权转让。 至于太保又如何在数月之后将目光转投凯雷,尚不得而知。 相比之下,凯雷与先前所有的入围者迥然不同。德勤一位合伙人对于类似的投资行为给出了这样的注解:“在进入以前,就已经设计好了退路。”该人士称,“比如上市,或转让给战略投资者……” 相关 无论上市抑或外资参股,目的均在于资本金之扩张。这于快速扩张计划中的太保而言着实关键。 2004年1月15~16日,太保集团、太保产、寿险公司分别召开2004年工作会议。王国良董事长在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工作会议上讲话:“2004年甚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要始终抓住几大要素,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第一个要素是资本的持续补充。” 王国良还指出,现代企业的资本金是抗御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财务基础,“如果业务保持高质量的快速增长,资本金就显得越来越紧张了。资本不足就会造成偿付能力不足,经营风险的加大。”所以,“必须通过私募、引进外资、发行金融债券、上市、自我积累等多种形式不断地募集和增加资本金,以给业务的快速增长提供资本实力的支撑。2004年公司在新一轮资本补充方面要有新的动作,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争取速战速决,尽快完成。” 事实上,困扰太保的,除资本金充实问题外,还有与此相关的业务结构问题。2003年上半年,太保人寿保费收入达到222.25亿元,同比增长99.64%,但利润率相对低的银行代理和团险业务收入却占去了将近80%的份额。至于太保产险,车险业务比重过高也曾经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太保因快速扩张中的业务结构不合理问题,而被媒体怀疑是“花钱砸市场”。 2003年下半年,太保的发展似乎出现转机。到2003年底,太保产险业务中的非车险业务占比由2002年底的37.12%上升到41.62%。寿险业务中利润率较高的传统个人寿险新保业务同比增长40.45%,短期意外险增长35.76%。 在2003年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截至2003年12月末,太保集团全系统实现保费收入490.43亿元,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计划108.94%,同比增长37.55%。),王国良和太保集团总经理霍联宏分别在2004年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切实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着力提高业务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来自太保的资料显示,2004年太保集团总的经营目标是:保费收入572亿元,按预算纲要增长27%,实现净利润4.8亿元以上。其中产险公司保费收入118亿元以上,增长11%,实现净利润5.7亿元;寿险公司保费收入445亿元以上,增长35%,实现利润总额2.5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