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反弹之忧
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进入一个微妙的时刻。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今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6.2%,比一季度的43%回落了16.8%。
不过,被抑制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背后,却是一串极不平衡的数字。
今年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高达53%,3月份回落到43.5%。在三四月份一轮疾风骤雨般的调控措施之后,投资降温趋势之快出人意料——4月为34.7%,5月为18.3%。6月份的数据目前还无法知悉,不过根据初步换算,这个数字不会超过20%。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被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成效。但对于这样的调控效果,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仍然表示出对硬着陆的担忧。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部主任袁纲明表示,投资增长在如此短期内急速下降“有点过了头”。
袁认为,53%的投资增长速度无疑超出了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降低到20%左右是一个合理的水平,“但应该采取一个较为平缓的方式,在大约10个月左右时间完成。”他说,采用猛烈的调控方式在两三个月就急速降下来,并不是宏观调控成功的标志。“任何一个国家应该是震荡较小、损失较小、摩擦较小,以平缓的方式软着路,才算是成功的。”
对这种快速下降的投资速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张立群也表示了忧虑。他认为,投资的回落对需求有向下拉动的趋势,需求不足在年底之前就会显现出来,下一步宏观调控有必要防止投资增速的过快回落,以保证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
目前投资回落的结果实际得益于行政调控手段的频频出手,那么这种调控是否能够保持下去呢?
高盛亚洲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这取决于行政调控的倾向是“压”还是“保”。如果未来宏观调控仍然放在“压”上,未来中国经济下滑将非常快,可能出现硬着陆风险。如果重点放在“保”上,反弹将会很强,经济将会起伏不定。
“从根本上说,行政调控手段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这种调控的力度不可能持续太久。”袁纲明分析,这场宏观调控“明显地是针对供给进行限制的”,而不是从需求的角度上进行。对于此前官方对调控之后可能出现“压下来的投资还会反弹”的担忧,他说,“那正好说对了”。
袁提醒说,目前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经过回落之后,目前又开始了价格反弹。“因为房地产业需求仍然旺盛,为什么房地产需求旺盛,因为贷款的利率仍然较低。”他说。
从5月份开始,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骤降。但是,中国银监会却发现了商业银行对贷款“一刀切”的问题,而实际上,投资热情并没有明显的消减。
央行加息两难
6月,CPI指数达到了创纪录的5%,中国人民银行面对了一个极为敏感的数字。此前,央行曾表示如果CPI指数超过5%,将考虑加息。
对于CPI的高企,国家统计局郑京文司长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曾给出解释说,“属于新的因素推动几个上涨只有1.1%,其余3.9%属于翘尾的原因。”
这个数字似乎均在央行和相关部门的预测范围之内。不过,由于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因素还没有完全传导到CPI指数中,因此未来几个月之内,CPI还将维持在高位,甚至在未来数月可能突破6%的水平。
“无疑通胀的压力正在增大,”袁纲明说。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梁红的赞同。
二人的共识是,目前已经不能再以强硬的行政调控措施代替价格等经济手段。“(如果仍然大量采用行政调控)在中长期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危险。”梁红说。
此前,关于利率等金融价格对宏观调控无效的说法遭到了袁纲明和梁红的反对。在袁看来,这种认识似乎来自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效不明显的判断。但他说,提高准备金率只是调整流通的货币量,而非价格。货币量收缩之后,刚开始对银行影响非常大,但银行可以出卖债券等调整资金量;另外,社会资金加快周转的速度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用。这都没有最终形成金融价格的上涨。
袁坚持认为,调整金融价格,比如利率,将会极大影响投资的欲望,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
他说,每一次利率下调之后,都会降低国有企业的运行成本,国有企业并非不关心利率等价格水平的变化。“通常大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资金的交易额很大,相对民营企业的小额贷款,更关注利率价格。”袁表示。
对于逐渐增大的通胀压力,在袁和梁看来,央行已经不能再回避。不过,目前行政调控手段的大量介入,使央行陷入两难境地。
梁红表示,到底行政的调控效果如何,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而且行政还没有完收回来,并不知道产生了多少效应。“因此,央行此时加息,多少有点拿捏不准分寸和时机。”她说。
不仅如此,央行的加息还受到更多非宏观经济因素的制约。
比如,如果市场利率上调,银行手中持有的国债等投资将会大幅缩水。“央行迟迟未动利率,与此关系很大。”袁说,7“本来调整利率是调整宏观经济一个有效的武器,但现在变成了宏观经济与银行利益的对抗,因此央行不得不三思。
对于央行加息的问题,这两位经济学家都表示了赞同。袁甚至认为在CPI达到3%时,已经是负利率了,就应该选择加息,以避免大规模的行政调控出现的弊端;此时CPI超过5%,不管是从存款人利益角度还是宏观调控作用,加息都应成为选择。他还认为,央行仅仅选择调高贷款利率并不是好的做法,应该将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都进行调整,“否则不可能抑制银行放贷的冲动。”
不过,梁红认为,央行加息可能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行政调控结果看得清楚后,再选择加息,才不至于对经济打压过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