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常熟路171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总部大楼一如往日雄伟。作为2003年度以306亿元总资产排名全国第二的大型综合类证券企业,申银万国出身豪门,声名显赫。公司第一大股东是中国光大集团,公司董事长即由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明权担任。去年年底公司被《亚洲货币》评为“2003最佳经纪商”,股票基金交易总金额在全国位居第三。以代理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上海飞乐音响(600651)(相关,行情,个股论坛)公司股票为起点,申银万国创造了业内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拓者。
然而,今年上半年却成为申银万国历史上的黑色时期。自4月份以来,公司重仓股一路引领大盘下跌,仅以申银万国重仓持有的上海医药(600849)(相关,行情,个股论坛)(600849)为例,该股并没有因为有申银万国坐镇而稍有减缓其一泻不止的跌势。与公司重仓股一蹶不振的表现相对应,申银万国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曝出2.5亿元巨亏。
在中国100多家券商中,申银万国的困境并非个案。目前,报告显示亏损的还有光大、大鹏、闽发、中富、广东、新疆、中关村、国都、国盛、第一创业、华西等10多家券商。即使是已经实现上市的中信证券(600030)(相关,行情,个股论坛)(600030)也发布预警,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降幅超过50%。
经营陷入危局
目前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的规模大约为2000亿元,一些券商资产委托业务规模偏大,与公司自有资本金间的比例过高。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做空机制,一旦二级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券商只能被动承受股票市值缩水造成的损失
“我们的经营是正常的,公司亏损只是因为执行了新的计提标准。”7月28日,申银万国的一位人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极力淡化亏损对公司的影响。然而,白纸黑字的财务报表毕竟不是数字游戏,对于一个净资产43亿元的公司来说,短短半年之内就亏掉了5%的老本,故作轻松状的轻描淡写之举显得底气不足,也难以抹去投资者的担忧。
该人士所说的新计提标准指的是今年1月1日财政部出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新制度规定,不管市场情况如何,券商必须按股票市价与成本孰低原则来计提减值准备,此举有效避免了券商利用会计规则掩盖潜亏的现状。而原来券商实行的《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使投资者很难在其财务报告上看到这些问题的披露,因为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不披露或少披露这部分损失。
谈及券商的整体情况,前国信证券老总、现任华西证券总裁胡关金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记时直言不讳,表示情况非常令人担忧,有不下10家券商已处于要出问题的边缘。
对于大券商来说,自营与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其高风险区域。申银万国巨亏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其受托投资管理业务亏损2.65亿元,资产减值损失计提1.75亿元。目前我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的规模大约为2000亿元,一些券商资产委托业务规模偏大,与公司自有资本金间的比例过高。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做空机制,一旦二级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券商只能被动承受股票市值缩水造成的损失。
国泰君安证券资深分析师吴坚雄分析说,现在券商的业务仍比较单一,大体分为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自营与资产管理业务等,今年经纪业务出现由小券商向大券商转移的趋势,导致小券商亏损。考察一家券商实力如何,经纪业务也是重要考量指标之一。
有关资料显示,经纪业务入不敷出,是造成很多券商尤其是规模较小券商上半年经营亏损的主要原因。以中富证券为例,该公司上半年手续费收入为3969万元,但公司在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两项支出达到4300万元。同样,闽发证券上半年手续费收入达到1.5亿元,利差收入也接近2000万元,但公司的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两项的支出超过1.6亿元。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光大证券,该公司上半年手续费收入和利差收入总共约2亿元,但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两项支出高达2.5亿元。这些情况表明,这些上半年亏损券商的经纪业务基本上处于无钱可赚或亏损状态。
“与其喊苦喊累还不如回归服务本位,不能指望等、靠、要,而是要自己做。”上海另一家大型券商的高管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证券公司与餐饮公司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搞好服务,做出特色。但现在的问题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券商各部门中除研究部、国际部人员素质较高,其他部门特别是营业部人员素质不高成为提高服务质量的瓶颈。在2001年前,券商属于垄断行业,赚的是暴利,券商高管当时认为营业部只要招些小姐报单就行了,所谓发展业务的手段基本上离不开陪吃、陪喝、桑拿等。如今时过境迁,观念转型与人员素质提高已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输血难解饥渴
未来几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允许券商滥发债,很可能会延长中国证券业的行业调整的过程,并且导致部分券商的问题继续恶化,从而损害更多投资者的利益。“输血”只能解决一时的危机,券商生存更重要的是靠自身“造血”功能的强弱
由于业务单一、盈利能力差,不少券商老总都认为券商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了公司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公司除了增资扩股或公开发行股票增加资本金以外,只有发行债券、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股票质押贷款等三种合法融资渠道。
增资扩股是最立竿见影的方式。在2001年前,这也是券商的主要融资方式,由于该行业当时利润丰厚,企业都争相投资证券公司,并形成了一股浪潮。但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增资扩股的方式开始遭到冷遇。据说,有券商近期派出了五路人马去争取增资扩股的机会,至今仍未有明确的准股东加盟。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而是具普遍意义的现象。没有谁会为一个资本回报率递减的行业买单。
在增资扩股难以实施后,发债成为券商争取融资的又一条渠道。2003年8月29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并于9月2日又发布了与之配套的《证券公司发行债券申请文件》等5个文件。今年3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中信
证券、海通证券和长城证券等3家证券公司成为首批获准发债的券商。上半年,3家券商已通过发行债券募集了约42亿元的资金。7月6日,中国证监会下发通知,核准光大证券定向发行公司债券,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7.6亿元,期限为5年,成为中国证监会去年8月出台《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后第4家获准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
但业内人士仍认为,证券公司融资的整体情况艰难,现在是难上加难。反观海外成熟证券市场,许多知名的证券公司除了上市筹资外,海外券商的融资渠道还包括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重购协议、商业票据融资等。其中发行中长期债券是海外券商筹集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方式,券商发行的债券包括按揭债券和信用债券两种。美国券商所发行的金融债券期限一般可长达10年-30年。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若市场环境不改善,券商盈利能力不提高,债券融资非但救不了券商,而且可能引发偿债危机。未来几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允许券商滥发债,很可能会延长中国证券业的行业调整的过程,并且导致部分券商的问题继续恶化,从而损害更多投资者的利益。“输血”只能解决一时的危机,券商生存更重要的是靠自身“造血”功能的强弱。
即使是以曾令同行羡慕不已的中信证券为例,早在中信证券上市前,一位专家就针对中信证券上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市能否挽救券商危局”。他分析说,券商行业碰到的出路问题,与国内证券市场的转轨相关。有些市场的尚未形成,金融工具的不配套,是导致国内券商盈利结构无法与国际接轨的一大因素。他还指出上市融资拿到钱再追加投资传统业务,如大规模增设证券营业部网点,恐怕只会使自己的包袱越背越重。而最近中信证券的业绩预警以及公司股价的一路狂跌也印证这种担心确实必要的。
“如果只是少数几家券商亏损,那可能是由于道德风险问题或经营能力问题;如果几乎所有券商都不行了,那肯定是制度上出了问题。”一位券商高管说。事实证明,要改变券商的困境,关键是要改善制度环境,鼓励金融创新,提高券商盈利能力。只有证券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券商才会在融资后如鱼得水。
相关链接
截至7月20日,40家券商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
报表表明,40家券商净利润总额为-2.6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家券商净亏660多万元。保持盈利的券商为26家,其余亏损。
从各家公司的净利润排名来看,东方证券以6666万元排名第一,其次是广发证券5948万元、东吴证券5662万元。
而净利润亏损最为严重的是老牌券商申银万国,该公司今年上半年亏了2.5亿元,其次是北京证券亏了8723万元。
截至7月22日,已公布半年报的56家证券公司净利润总和为1.47亿元,平均每家盈利262.85万元。其中,盈利36家,亏损20家,亏损家数比率35.71%。(记者 祁和忠 发自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