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规定,单一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比例不高于20%,外资整体持有中资银行股权比例不超过25%。但近日一系列迹象显示,这一规定正经受越来越大的考验 在兴业银行外资参股比例达到24.98%的"涨停"限制之后,近日汇丰参股交行19.9%股权,则写下了目前政策下单一外资银行持股比例的新高。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正挑战参股中资银行的持股上限。 外资参股比例不断被提高 在汇丰入股交行之后,目前市场已经将焦点聚集在了另一家中国业务活跃的英资银行------渣打银行身上。业内传闻,其参股光大银行后,有可能出现外资参股内地银行的又一个突破:外资整体持股比例超过25%。 目前亚洲开发银行和光大控股两家境外投资者,已分别持股1.90%和21.39%,而渣打非常坚决地要求持股比例不低于15%。如此,光大银行外资持股比例必然超过25%。 在此之前,去年12月,包括恒生银行在内的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共认购兴业银行发行的9.99亿股新股,占增发后兴业银行总股本的24.98%,成为首个参股比例"涨停"案例。 值得一提的还有新桥参股深发展。在一度冷却之后,美国新桥投资集团今年重新回头,拟受让由深发展四家国有股东持有的34810.33万国家股和法人股。如果此次股权转让能够实施成功,新桥投资将持有深发展17.89%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虽然股份没有超标,但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却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银监会对于外资参股曾经作出这样的规定,单一外资银行参股比例不高于20%,外资整体持有中资银行比例不超过25%。如今,这一规定虽然没有被实质性突破,但正受到越来越大的考验。 改写纪录背后是争取主动权 不可否认,外资参股境内中资商业银行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双赢的局面。外资提前分享中资的网络和客户,中资引进外资的经验和管理。 然而,持股比例提高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外资不希望只是一个"道具"。汇丰集团主席庞约翰爵士在谈到此次参股交行与汇丰对其他内地金融机构股权投资的不同时,明确指出,原先的投资有的是为了弥补汇丰在内地业务领域的空白如寿险,还有的主动性并不大,这与股权比例过低不无关系。 解剖近期外资银行频频参股的背后,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进入改制攻坚阶段的境内商业银行正全面启动上市计划。 虽说引入外资股东后,中资商业银行的确可以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多方面获得有益的技术和帮助,但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有效补充了资本金。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于银行上市,尤其是拟境外上市的银行更显露出相当的迫切性。以交行为例,在汇丰入股后,交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达到8.43%,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1.62%。可以预料,在此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谋求境内外上市的境内商业银行继续会不断传出新的合作案例。 一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 虽然外资参股的比例不断在提高,但这并不表明参股或者合资是外资中国市场布局的主要棋子。正如汇丰银行行政总裁邵铭高所言,汇丰在中国内地业务的发展将主要通过自身的有机扩张来实现,但在法规许可的条件下,也不放弃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机会。他表示,在参股中资银行的问题上,汇丰所考虑的不仅是股权比例,还包括是否在商业运作有可取之处,是否与汇丰自身的发展计划和商业利益相符。 很显然,在不断提高投入资金的同时,汇丰也逐步接近了心中的目标。这应该也是外资银行不断挑战参股上限的战略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