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过渡性“中促法”
对于民营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成思危说,多年来他致力于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改善环境,一个提高素质。就改善环境这方面,他的每一次呼吁和努力都引起各方关注,但他说,现在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果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此他亲力举办“建华企业家课堂”,亲自为中小企业家们授课。“我希望各界能够加大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他对本报说,“走路需要两条腿,我们不能只顾着一条腿的发展,否则会脱节的。”
《21世纪》:在国家战略这个层面上,中小企业应该成为一股怎样的力量?
成思危:这么说吧,市场经济就是由无数个企业组成的,通过无数个独立自主、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企业在市场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市场经济向前发展。我看,大企业是“脊梁”,中小企业是“血肉”,一个人没有“脊梁”就站不起来,但光有“脊梁”是不够的。
《21世纪》:在最近十年中,对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事件是什么?是《宪法》的修改吗?
成思危: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2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与我国始终坚持完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密不可分。宪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刑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重要法律都有涉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条款。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越来越完善了,这大大促进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修改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它的意义和价值十分重大。
《21世纪》:《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推出,也离不开你多年的呼吁和努力,你如何评价这部法律?
成思危:从我个人来看,《中小企业促进法》实际上是在我国特殊情况下带有一定过渡性的法律。一方面,它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总感觉它的一些规定还不尽如人意。就是说,有些规定不够具体,不够实际。
《21世纪》:《中小企业促进法》主要有哪些方面不太尽如人意?
成思危:我认为它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很多方面规定比较原则,如融资、税费、市场准入等。外界有人评价这部法律实施后效果不太明显,也跟它的可操作性不强有关系。当然,立法是对各方面利益协调的结果。有了这部法律总比没有好。立法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1世纪》:立法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主要会涉及到哪些利益的协调呢?
成思危:立法是十分复杂的活动。规定好法律中每一条款,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说,立法时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调整,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等。又比如说,要建立基金,资金来源如何解决,可行性和必要性如何,以及设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一部法律的出台,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利益协调妥协的结果。由于我国正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要不断调整和规范各方的利益,导致法律的稳定性相对较弱,有些法律过一段时间后就必须修改,这就体现出我国立法的渐进性。
《21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怎样?
成思危:我不太赞成完全将中国中小企业去与日本、美国比较,因为国情不一样。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确实有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例如,由于大的国有企业以前都追求大而全,所以我国配套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就比较有限;由于我国风险投资不够发达,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就缺乏支持。但我国也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的集群型中小企业,如温州、东莞一带,在世界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我现在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初始资本积累阶段,现在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已不再是创业初期那样简单地做生意了,而会涉及到很多法律、经济、金融、管理等等方面的新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家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学会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