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特约记者 罗绮萍 香港报道
国际油海今年风高浪急,能一笑而过的人寥寥可数,陈同海幸运地成为一个。
半年过去,来自中国的一条大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600011.SH,0386.HK船长陈同海报告:“我们成功了,(进口原油)采购价只升了10.7%。”
业绩劲增
身兼中石化集团总经理、中石化股份董事长的陈同海,8月30日在香港举行中期业绩记者会称,据中国会计准则,中石化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50.39亿元人民币,增长54%,据国际会计准则,中石化的纯利为161.51亿元人民币,增长51%。
中石化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国企,本身有勘探及开采石油天然气,但由于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炼油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原油加工量已达6498万吨,增长18.79%,国内的原油不足以供应,故大部分要由国外进口,预计今年全年的进口量约为9300万吨。
陈同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上半年中石化的采购价平均为34.47美元一桶,同比增幅只为10.7%,主要原因包括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成功规避风险,及增加使用高含硫原油,后者价钱较低,中石化现时具备技术处理高含硫原油,故上半年加工的6498万吨中,有1339万吨是高含硫原油,同比增长25.85%,比例大于加工量的增幅。
陈同海对本报记者承认,中石化透过相关公司,活跃于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买卖布伦特原油期货及现货,并曾沽出期油合约获利,令整体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在旁的中石化董事、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张家仁,马上紧张地补充:“我们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买卖,是为了对冲及规避风险,沽出合约赢利并非我们的目的。”
张家仁的紧张当然有其道理,因为他正是中石化负责石油期货的总指挥。据熟悉中石化运作的人士透露,中石化股份,是透过集团公司持有70%股权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石化,UNIPEC,参与国际期油的赌局。联合石化余下的30%股权,由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持有。
联合石化早于1993年已获国务院批准成立,但至1998年才组建,由中石化控股及负责经营管理,该公司的期货部,即负责国际石油期货买卖,总部设在北京,并在伦敦、香港、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
知情者透露,联合石化主要参与伦敦布伦特期油的买卖,参与的金额及合约的额度、投资方向均由北京总部设定,再由伦敦的分部操盘。近期国际期油大幅波动,联合石化曾经在期油价高位时沽出手上合约套利,在低价时再买入,赢利用作抵扣采购原油成本,令整体采购成本得以下降。
陈同海回答本报提问时,不肯透露中石化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买卖的额度:“我们今年要进口约9300万吨油,参与期油买卖,规避风险是必须的,我们的参与,每一笔交易不一样,每天进进出出,我说不出数字来。”
张家仁则补充说:“今年上半年,我们外购原油远期合约外购原油34.47美元,只较去年增长10%,说明了应对这种忽高忽低的期油走势,我们采取了很有效的措施。”
一名欧资大行的证券分析员说,现时看来中石化参与国际期油买卖,采购成本得以降低,但从中石化的账目中,完全无法看到这方面的交易量及赚蚀记录,也没有显示截至6月底的持仓情况,透明度需要改善。另外国际期油市场风高浪急,中石化这次赢了虽然能降低成本,但如果输了则会对业绩造成重大打击。
中石化积极参与国际原油期货的交易,但对于8月25日启动的上海商品交易所燃料油市场,则兴趣不大。陈同海说:“国内成品油价未放开,国内的燃料油期货我们不感兴趣,另外交割问题目前也未处理好。”由于中石化对原油及燃料油的交易量都会很大,往往会在期货合约到期时交割现货,故对这些实际问题最为关注。
对冲风云
现时国际石油期货,以美国及伦敦两个市场最为活跃,陈同海表示,中石化只参与伦敦期油市场买卖,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当地现货买卖同样活跃,另外布伦特原油供应稳定及主要是大型石油企业参与,也较适合中石化这类“用家”参与。
相对而言,亚洲期油市场远不及美英活跃,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也曾推出布伦特期油交易,但因交易量小,至2002年摘牌,同年与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联手中东原油期货,成交才较活跃,但与美英市场仍不能比拟。
陈同海在记者会中又称:“高油价是全球都关心的问题,我们今年要进口9300万吨原油,油价波动,期货价高位,我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们尽量避免在高价位的时候,买那些特别贵的原油,我可以买奥迪时就绝对不会买奔驰,我宁愿买含硫量高一点,我有这个技术及加工能力,所以我的采购成本可以低一点。”
他更表达对近期美英石油期货价格大幅波动的看法:“油价大幅上升的问题,很多专家已陈述了观点,我只想补充一条我的观点。油价上升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美元贬值以后,石油组织国OPEC要寻找新的定价区,恰恰各类资金和投资资金抓住机遇,炒了一大把,把油价炒到非理性的高度。根据很多专门机构的评估,现在油价当中,还有每桶10至15美元的投机价值或风险,所以油价涨是暴涨,跌是暴跌,这样的幅度,是供需上从来看不到的。”
陈同海所言非虚。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持仓报告中的非商业基金交易情况显示,最近12周的持仓报告显示基金持有原油期货总金额最高时达32.9%,最低时亦有24.5%,有关基金的持仓情况直接导致市场的异常走势及剧烈波动,也反常地与美国股市走势背道而驰。
例如,6月份期油价格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施压下出现大幅波动,正好被对冲基金利用炒作套利。当7月WTI期油由6月2日的42.45美元一桶,回落至6月30日的35.52美元一桶,美国道琼斯指数由10262点上升至10435点,升幅达1.7%;相反地,WTI期油在6月30日的35.52美元攀升至7月底的42.55美元桶后,美股亦由10435点大幅回落至10140点,跌幅达2.9%。
一名美资大行分析员对本报记者说,上述数据显示,油价的飙升主要是对冲基金作祟,有关基金借伊拉克政局不稳持有原油好仓,再沽空美股及美元套利,造成油价与美股的背驰现象。这名分析员又说,美国新冒起的对冲基金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 LLC主席Peter Thiel的成功故事,也令很多对冲基金及投机者仿效,跟风持好仓及再推高油价。
年仅36岁的Peter Thiel,管理2.6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他于今年3月接受国际财经杂志《Barron’s》专访时,已预言油价将升至50至60美元一桶,主要理据是美元续弱及石油供不应求,当时华尔街分析员对其看法嗤之以鼻,没有人相信油价会高于35美元。Peter Thiel独排众议,持有2005年及2006年交货的大量好仓,至上周他宣布,旗下基金市值已升了一倍。
日前,Peter Thiel继续发表他对油价的惊人预测:2010年之前会升至每桶100美元,且看这次他在期货市场能否继续大胜。
反驳“中国饿虎论”
Peter Thiel认为国际原油将供不应求,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需求旺盛。陈同海在记者会上则反驳这种“中国饿虎论”:“我认为基本供需量上,没有出大问题,全球经济全面复苏,包括美国、欧盟及日本,对能源的需求都上升,今年与去年相比,全球新增对消费量的需求,每天达300万至350万桶,当中中国只增加了约50万桶,只占全球新增的消费量的六分之一至七分之一,所以有人说是不是中国发展得太快,成了头饿虎,把油价抬高了,实际上,国际油价需求矛盾不是由中国而起的。”
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个问题,上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至平民百姓都在问,陈同海的答案是:“有没有影响?有影响!大不大?不大!”
他为记者算了两盘账:“我们的GDP已到了1.3万亿美元,如果要影响1%的GDP,就是130亿美元,就是说净进口增加130亿美元才会影响1%GDP。我每年进口约1亿吨油,每吨油价要涨130美元才要130亿美元,即每桶价要涨20美元1吨约合7.1桶),才会影响GDP变动1个百分点,我们上半年的采购价涨了10.7%,到34.47美元涨了3.13美元,还远不到这个地步。”
“至于对通胀的影响,我们算过,要价格涨700亿元人民币,才会影响通胀率一个百分点,我们一年卖8000万吨成品油,每吨要升1000元人民币才会影响通胀一个百分点,我们没涨那么多。”
陈同海基于内地成品油价格未放开,对参与上海燃料油期货买卖不感兴趣,但他强调中央对成品油价格的调控,对中石化及国民经济均有好处。
“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因为中央调控措施,适当地低于国际价格,对我们的经营非常有利,今年上半年中国成品油消费增长20%,经济增长9.7%,成品油价低于国际市场价,令进口减少了,走私几乎是没有了,在市场我们虽然单价方面有点损失,但总量来说我们做大了蛋糕。”
张家仁则补充说,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并没有改变,自2001年以来一直正常。中央政府采取调控措施,今年以来已在3月31日、5月18日及8月25日,采取调控机制,控制成品油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