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逼空是反转行情最可行的模式
股指从今年4月的1783点开始,跌至1259点期间,一直没有任何反弹,只有拼命杀跌的资金才可能出局,而大资金并没有机会组织出货,所以市场筹码结构一直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如果以低吸的方式建仓,即使股指跌得更低,也不可能收集到更多的筹码。只有逼空,筹码的持有者才有可能因技术超买而出局,相反,盘整筑底对主力资金来说没有意义,反而会让中途杀跌出局的资金有回补机会。所以此次大跌之后,如果出现反转行情,只能以逼空开始。
而9月15日以来的逼空走势,正是主力轧空买进、行情反转的标志,同时也是他们大举介入的结果。笔者认为,这种行情会一直持续到“十一”长假之前。在强劲的逼空走势结束后,接下来的主流仍会是各路资金拉高买入阶段。但从时间上来看,节前的交易日已为数不多,主力很难完成拉高后的洗盘,相反,“十一”之后更有可能展开一波完整的中线拉升行情。
中小板最有潜力的后续题材
从技术走势分析,“十一”前简单的逼空走势并不能满足大量资金的需求,而且已有太多筹码在逼空走势中获利。按之前股指强劲的逼空走势分析,节后开盘之后,主力可能再次反其道而行,打破市场习惯意义上的开门红,进行反手打压,以利于更多资金的积极入市。9月22日,股指精确回补了9月20日留下的缺口,但这种调整幅度对于一波中级行情来说是不够的,股指仍有可能考验1400点整数关的位置,而在打压过程中主力将不断的吸货和洗盘。虽然受到资金面的积极影响,股指下调幅度会较为有限,但时间可能会相对延长。
中级行情主要依赖于大量资金的充分参与。此波行情成交量突然放大,以其少有的逼空手法判断,一定是大资金有组织介入的结果。这些资金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保险资金入市。保监会将尽快制定保险资金以各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实施方案,保险资金将是今后市场的主流力量;其次则是银行设立的基金。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后,可发起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这些资金是有充分的理由合法介入股市;第三则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A股市场都不容忽视的主流机构:QFII。随着QFII资金量正在快速的增加,这些资金将更有勇气在股指大跌了几百点之后,着力介入当前的A股市场。
但目前的市场并不只是简单的逼空。此前市场已出现了新的炒作模式,典型的如天山纺织。该股因绝对价格低而大幅飙升,在极短的时间内股价成功翻倍,它最吸引市场投资者的地方在于价格低,而且与“庄股”相对,是一种“散股”特点。具备类似条件的股票,市场俯拾皆是,他们已历经了数年的下跌,对各方来说都是低风险的最佳品种,同时该股技术走势上的强烈的示范效应,将会让不少主力效仿,更会因此衍生出大量新的热点。市场并不缺少热点,只要有几个领头羊就可能成就一番行情。而有了这种凌厉的拉升走势之后,反过来还会成就更多的热点。由此分析,“十一”后的行情已具备了发动中级行情的力量,各方主力可能会在“十一”前逼空的序幕之后,展开一波从打压吸货到拉升直至出货的中级上涨行情。
有了新增资金、新的操作手法,还需要有全新的后续炒作题材,目前市场上蕴含的最有潜力的后续题材就是中小板。中小板是市场最大的伤疤,中国股市历来都是逢新必炒,可中小板上市机遇不佳。之前孕育了多年,上市之后如此表现,其中主力自然不甘心,一有机会必然自救。“十一”之前,这一板块个股已是此消彼涨,不亦乐乎,但急升之后必有分化,“十一”之后,中小板将会重新洗牌,经过不断的震荡之后,其中定会有个股出人意料。
技术面、基本面已经具备长期走牛条件
股权分置问题是目前市场最大的症结所在,随着证券市场规模总量的增加,这一问题总会有不得不解决的时候,虽然暂时似乎还可以再放一放,但不解决将始终影响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此外,加息预期继续困扰股市,实行新股发行询价机制后,还有可能导致股价重心下移等等,市场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不断冲击着股指走势。
不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市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做空或做多理由,而最终的趋势还是要取决于整体的供求关系。目前技术面支撑股指展开中级反弹的最大理由,是前期股指一路下跌始终没有反弹,市场将会对这段大幅的下跌进行修正,而基本面方面,有中报良好的业绩提升作为支持,还有中国经济继续快速稳定的增长,都是市场能长期提升的重要条件。
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从中线角度看,沪深两市已经历了连续5个月的下跌,长线而言,两市也已历经了3年的调整,此刻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作为经济睛雨表的中国股市,迟早都会纠正这种脱节,现在,就让我们像期待过节一样期待着中国股市的未来。
9月15日之前,沪深股指已持续下跌了五个月,期间股指每况愈下,直至加速跌穿1300点后,才出现了反弹。而这种反弹是以逼空的形式出现的,市场大资金用普通投资者想不到或无法接受的逼空方式大量买进,结果股指在短短五个交易日里大涨了200点,散户为之瞠目结舌。但是涣散了五个月的市场人气,却在这五个交易日里迅速聚拢。
□ 常锦 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