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影响GDP最多0.5个百分点
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为世人瞩目。各国纷纷担忧不断攀升的油价对本国经济带来不良的影响。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颇为引人关注。专题:石油价上涨 垄断何时破
成品油是否还会提价
石油上涨对国内各个行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影响是车油价是否还要提高?
专家的回答各有不同。
相关新闻:国家统计局预测油价不会持续上涨 国内油票走俏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油价研究室主任单卫国表示,油价上涨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而且增加了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影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根据惯例,国际成品油油价上涨8%,国内就会相应调整油价。而目前国际市场油价上涨超过了20%,因此他认为国内油价的上涨是必然的。他同时预测说,上调的幅度将会是100-200元/吨或1-2毛/升。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员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曹晓晞也表示,国际油价上涨超过8%的线,国家发改委就会考虑国内油价的调整了。
而国家信息中心的牛犁表示,国家不需要对暂时的油价上涨而提高成品油价。政府在把握政策时应该更理智。
看来,提价还是不提价,不但要看市场一时的脸色,还得稍微看远一些。
油价上涨对我国GDP影响几何
"我们假定每桶油上涨10美元,保持一年时间,按照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油价上涨对中国的GDP影响有限,最多是0.5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表示。
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估算,国际原油价格(布伦特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的GDP将损失0.06%。
当然,具体到我国相关产业,由于原油是基础行业,油价上升对我国石油下游产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有所显现。
目前,中国现有经济对油价上涨已经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况且,我们进口的原油不全都是优质油,高价的优质油只占了其中一部分。因此,高油价带给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牛犁表示。
专家们普遍认为,由于中国对国际石油需求比较大,石油涨价将使石油开采、石油加工与炼焦业等石化上中游行业以及其他互补性能源产品,如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行业受益,但是国际油价的持续高位,将对我国石化下游产业带来负面影响。石化、化工、化纤行业成本压力会加大,效益可能下滑。油价波动除影响本行业的利润走向外,还对其他相关行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只是因为各工业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距原油之远近不同,在相互间的关联性上、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
对未来经济影响表现何在
"我认为高油价带给中国经济更多的是通胀的压力,而不是GDP本身发展速度问题",牛犁明确表示。
根据方正证券研究所的资料显示,我国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对原油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65亿吨、3.12亿吨和3.79亿吨,其中进口比例将逐步增加,分别为35.8%、43.9%和51.2%。绝对数量的增加不但影响GDP发展速度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可能带来的通胀给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进口方面来看,油价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目前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是我国外贸逆差主要因素。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来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严重时可能引致通货膨胀。
因此,专家认为,如果不改变我国大量依赖进口石油,在国际石油价格上没有发言权的现状,那么,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将面临降低的风险,通胀会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
应对措施有几多
由于国际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如何应对未来油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这一方面,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应对措施似乎颇值得我们借鉴。
专家们提出,首先建立以保障石油安全为核心,积极开拓新的石油供应基地;其次应该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第三是积极开发新能源,降低石油消费,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一些专家学者也竭力呼吁要求建立相应的能源保护机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理事长、上海财经大学干春晖教授明确表示,我国能源进口应该多元化,不能过度依赖某一国家。从能源结构上来说,也不能过多依赖煤炭、石油,应该提高天然气、核能的利用比率。此外,干教授认为,随着汽车社会的来临,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石油的比重还会增加。在此情况下,国家必须加强替代性研究,在加大石油储备的同时,加快储蓄电池、天然气汽车等技术储备,当原油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替代性技术将切实可行。
可喜的是,我国现在也已经逐步采取措施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油价波动。我们翘首以待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的取得。(记者 卢晓平 程勇)
全球石油危机离我们还有多远
从10月份开始,油价的不断飚升,给人们带来惊恐:世界真的进入石油危机了吗?我们真的进入缺油时代了吗?
国际油价飙升只是短暂现象?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明确表示,世界石油价格不可能长期徘徊在高位,油价会回落到合理的区间。
国家信息中心能源专家牛犁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今年由于情况特殊,非理性的不可预测因素太多,造成油价非理性的上涨。国际油价飙升只是一个短暂现象,油价会回到合理价位的。
当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完全认同这个观点的。经济学家胡祖六表示,如果油价飙升只是一个短暂现象,那么它对经济的影响也将是短暂的,全球投资者与决策当局不必过虑。但是,鉴于原油需求可能会持续保持强劲(除非中国经济如悲观的分析家所预言的那样出现硬着陆),以及原油投资、生产、供应固有的周期较长,全球原油供需失衡在短时期难以缓解,意味着未来油价持续上升或维持高位的风险将大于油价急剧回落的可能性,这一判断得到了原油期货市场的证实。
原油供需平衡在不断打破
价格产生的根基是供求关系。原油价格仍由世界需求市场的供需关系所决定。
从供需方面看,全球经济增长是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望大幅度提高到4.1%,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美国GDP增长4.15%、中国GDP增长7.9%。据估计,每桶原油价格上升5美元,全球经济增长率则减少0.25个百分点,亚洲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0.4-0.5个百分点。
胡祖六在分析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原油价格上升时表示,全球石油消费量创下了30年来最高记录。中国作为新型工业化大国的崛起,以及全球经济全面的强劲的复苏,导致了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长。然而,全球原油产量已经接近产能限制,形成了供应瓶颈。供需的失衡是油价上升的基本面因素。在过去20年里,石油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其投资回报率远低于IT等高科技产业,因而投资严重不足。显然为了克服供应瓶颈就必须追加投资,据估算,为了满足新增能源需求,未来几年至少需要2.4万亿美元的资本支出,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石油业总投资的三倍。事实上,只有原油价格的上升,才能补偿勘探、开采与运输成本的增加,保障适当的投资回报率。
但郑京平明确表示,过高的油价不仅对消费国不利,而且对生产国也不利。应该说,高企的油价带来的不但是负担,而且是可观的利润。在利润的驱使下,生产国会增加产量,提高供给产量,改变供求关系。
但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油价上涨不但是供求本身造成的,还在于今年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带来的投机效应促使油价飚升。
投机还能够持续多久
牛犁表示,国际油价飚升中,石油期货的原油价格每桶有10--15美元是由投机造成。
国际权威机构估计,国际市场的期货原油价格每桶有4--8美元受到各种投机活动的影响。
投机带来的影响使油价高企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根据IMF、OECD与国际能源署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油价每持续上升10美元,一年后全球GDP将减少0.5%。
油价高企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降低,它降低了家庭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对消费支出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油价攀升推动物价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油价上升所造成的新增成本被有效地转移到最终商品与服务价格中,那么油价上涨可能会推动核心通胀率的上升。
如果国际油价再上涨5美元,必然对世界经济造成很大冲击,所以没有国家希望再忍受下去。再者,投机者在高位都希望变现,获利出局,没有人希望被套在不理性的价位,牛犁明确表示。
看来,对于高企油价的博杀会在不长的时间有明确的结果。国际油价是长期高位徘徊还是短暂现象,市场将给出答案。(记者 卢晓平 程勇)
周大地称 能源紧缺状况短期难以改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9月25日出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主办的"2004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形势报告会"时,就当前的能源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分析预测:国内能源紧缺状况短期难以改变,全球高油价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周大地谈到今年以来的能源形势时说,从全国来看,煤、电、油呈现全面紧张的态势,能源价格将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现在很难再出现或者回到过去低价竞销的状态。能源紧张和短缺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说这是在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的能源问题。中国经济这么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需求也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高涨,不要说是在中国,就是在任何发达国家也会出现能源紧缺的问题。但是我国能源紧缺,既有经济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终归还是属于发展不协调的体现。
在分析原因时,周大地认为,经济高速增长是能源紧缺的首要原因。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GDP的增长速度可能在8%至9%,而实际情况有可能高于这个预计。因为GDP的增长是在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房地产业也迅速发展,同时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其中重化工业的增速尤其突出,部分高耗能产业已出现过热迹象,使得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这种状况下的能源形势与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的情况有很大差别,那时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也很快,但是能源增长启动很慢。而这两年能源生产增长是较快的,煤炭产量去年增加2亿吨(1980年的产量才6亿吨),预计今年为19亿吨;发电量去年增长15.3%,今年上半年增长了18%;油品生产和进口也有较大的增长。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供应紧张的状况,这就不仅是技术性、物质性的问题,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各地发展经济积极性很高,纷纷用各种优惠条件招商引资,重视眼前的、短期的、过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忽视协调发展,付出了很多的长期的代价,如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代价很高。当然,不可否认,也有能源工业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
周大地强调,今年下半年能源形势仍然严峻,供需紧张的状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尽管今年以来中央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也实行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的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经济调整也有一个滞后效应。在工业产品保持20%增长速度的条件下,节能和技术变化不可能很大,能源需求和能耗不可能很快降下来。现在电力供应还是绷得比较紧,而煤炭的后续增产不足、产能比失调状况也堪忧,国内原油资源和增产有限,对外依存度增加,加之铁路运输瓶颈制约,短时间内能源紧缺的状况难以有明显改善。这种状况会持续多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产量(供应)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情况,而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彻底改变。
在谈到对目前石油价格的看法时,周大地称,全球高油价状态可能将维持一段时间。他分析说,现在的油价与石油生产成本无关,是供需状况所决定的。据估算,石油边际生产成本高则14~15美元/桶,低则不到5美元/桶,平均10美元/桶左右,而目前高达40多美元/桶的油价不是资源和成本的真实反映。今年以来的油价上涨与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带动需求增长、欧佩克多年来的"限产保价"努力、石油输出国的动荡局势、期货投机炒作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从目前来看,世界大型石油公司都在考虑回报投资人,而不是进行上游的勘探开采和投资扩产,因此,短期内增产非常有限。而现有的供给方面,全球有300万~400万桶的石油供应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此外,大笔投机资金进入原油期货市场炒作油价,而且短期内不会退出,这些因素都将支撑目前全球油价高位波动。据一些机构分析预测,大概要到2030年油价才有可能回到20美元/桶左右的合理价格。
周大地最后说,目前国内能源形势比较严峻,国际市场油价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挑战非常大,这需要有慎重的长期的战略考虑。如果按"一切照旧"的GNU方案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将达到36亿吨标煤甚至更多,这其中煤炭要搞30亿吨左右,石油要搞5.6亿~6亿吨标煤,天然气要搞2000亿立方左右,还要搞大量的核电水电。如果我们逐步把结构调整好,把节能、技改和能效等各方面搞好,中国有可能在30亿吨标煤之内也可以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贺静)
陈宪:我们应当怎样分析油价
近期石油价格是一个问题,怎样分析石油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吗?
在一个特定时期,当石油价格稳定时,我们和它相安无事;当它的价格狂奔起来的时候,就像现在纽约石油期货价格冲高到53$时,我们就会坐立不安。这是战略性商品的一个特点。因此,怎样分析像石油这样的战略性商品的价格变化及其趋势,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但是,如果分析不以供求分析为基础,或与之结合,那就难以得出油价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形成正确的判断。
这一轮油价上涨,来自需求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日本和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均出现了较快的增长,进而对石油的需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短期,当需求上升较快,而供给又无法相适应地增长时,价格上涨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对当前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解释。
来自供给的分析,主要是看石油储量和产量的情况。权威性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中东及北非的石油将在2016年达到产量高峰,此后便开始加速耗尽。稍微乐观的报告也开出2040年的大限。最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说,它们的石油产量已经到了极限。这些信息表明,尽管石油供给在短期是一个变量,但即使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其产量增加的空间也是十分有限的;在长期,石油供给是一个常数,因为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综合石油供求的状况,并结合其价格变动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石油价格的长期趋势是上升的,这是由石油的供给特性决定的;在某些特定时期,由需求或其他因素的拉动,都使石油价格到达一个新的均衡点,抑或新的"底部",使一个时期的石油价格围绕其波动。也就是说,建立在石油中长期供求关系变化上的价格上涨,将形成石油新的均衡价格。据此,40$左右也许会成为未来石油均衡价格的底部。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原理是分析价格形成和变动的基本方法。基于此,供求分析被视为经济学的看家本领,也是被其他学科广泛应用的经济学工具。这就告诉我们,分析任何价格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该商品的需求与供给态势及其变动。强调这一点,是做还原常识的工作。当今社会,影响战略性商品价格的因素确实比较复杂,有经济的、非经济的,有短期的、中长期的,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油价分析体系,才能比较准确地、多视角地分析其变动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分析的基本常识和基本工具至关重要,而不要被那些虚幻的、表面的、瞬时的现象所左右,更不要被故作深奥的、过于主观的分析所困扰。由这一个分析体系揭示的关于石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将告诉我们,在石油价格不断走高的大背景下,所有与此有关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设想,都将进行重大调整和修改。而仅仅根据那些并非直接影响供求的因素,作出的对油价大势的判断,并据此作出战略性的行动,都是十分危险的。
此外,为了保持短期内油价的平稳,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增加产量。国际社会已经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如果没有重大的干扰,想必会对近期油价产生一定的作用。近年来的数据显示,中国石油供给依赖进口的比重上升较快,这是中国石油需求上升较快,而产油能力没有相适应地增长的结果。如果这两点都不发生明显变化,中国石油市场的价格对国际油价就会更加敏感。
为了保证中国石油及相关制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计划,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目前能源消耗的情况,加强节约能源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加快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研究和实施,也必须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这是从根本上应对石油价格上升,进而建立新的能源战略的需要。(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陈宪)
乐嘉春:汇率问题面临挑战
今年以来,原油价格迭创新高。日前纽约市场原油价格突破了53美元。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是否会对中国通货膨胀上升及经济增长减缓等方面造成影响?
石油作为中国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商品,央行通常会关注原油价格的变化,并把它视为通货膨胀压力的一种预兆。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会以一种方式影响到通货膨胀的上升压力,但一般不会影响到核心通货膨胀率,所谓"核心通货膨胀率"是指剔除了食品和原油价格变动两大不稳定因素后的CPI和PPI,并以这一重要经济指标来观察或评估物价或通货膨胀上涨压力的基本趋势。从这个角度看,石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对中国通货膨胀压力肯定有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因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就不会影响到央行对物价上涨及通货膨胀压力的基本判断,央行对8月份经济数据的表态至少也暗示了一点,目前央行还不准备加息,这一政策信号在短期内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尽管如此,由于目前中国有三分之一甚至将近有一半的原油需要进口,如果原油价格上涨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种价格上涨影响就会传递到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全部过程,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按照纽约市场原油价格维持每桶44美元进行预测,如果油价每提高10美元,将在今后一到两年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降低0.5至1个百分点。事实上,目前原油价格上涨已超过了这一水平,对减缓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一旦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尤其是美国贸易逆差增加,这些因素势必会导致美联储放缓美元的加息步伐,从而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构成一定的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所以,世界石油价格变动对明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我们将可能面对来自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由此,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由"加息"将逐渐转换成"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诸葛立早:油价上涨另一说
油价走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中国普通投资者所急切关注。自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的价格突破每桶53美元,创出1983年开始原油期货交易以来的历史新高后,其未来走向,不但成了企业家沙龙而且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当有人预测,以目前的涨速发展,60美元一桶的价格可能近在咫尺。一些人更显迷茫之态。须知,30多年前,石油价格不过每桶三四美元啊!
于是乎,重视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乃至中国股市的冲击,便成了热门课题。由于石油为不可再生与不可替代之资源,因此,即便油价大幅上升,石油的消费亦很难取代。这便意味着油价上涨会引起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专家估算,倘若2005年全球油价在50美元一桶以上,那中国将为此多付出外汇167.2亿美元,即1382亿人民币。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也有不同说法的。10月7日,英国《独立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油价上涨通常意味着不景气,为什么股市还上涨呢?"其理由是,一,现在的油价虽然昂贵,但并非荒唐。倘按可比价格计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石油危机期间的实际油价超过每桶80美元。鉴于时下美元疲软,以欧元计算的油价还是比较低的。二,企业应付能源开支的增加,人们在不对生活方式作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应付,这便迫使增长放慢------而这正是升息的缘由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油价上涨恰好起到了升息所起的作用。三,时下的牛市刚刚从非常低的基础开始,市场的现有的投资价值应该比过去吸引更多的资金。《独立报》的文章,其思路不同凡俗,但不是强词夺理。细细体悟,似乎颇有一定的道理。
并非完全认同《独立报》的说法。但其"凡事均宜两面观"的方法论,值得借鉴。高下相倾,难易相成,有无相生,长短相形。当我们关注问题的一个方面时,也不能忽略与之相联的另一方面。这样看,或许会周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