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劲:“地产泡沫”疑云再起 |
|
BUSINESS.SOHU.COM 2004年10月21日15:2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
|
|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份产业发展报告是否客观、科学,不仅在于报告本身的公正性,更在于它能否直面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参考。
如果不正视房价虚高、老百姓买不起房这个现实,有关中国房地产发展的任何预测,都不具有公信力,都会遭到质疑。评价中国的房地产业,不在于简单地否认所谓的“地产泡沫说”———实际上,在楼市价格居高不下、楼盘空置率逐年增长的情况下,“地产泡沫”的说法,有它存在的理由———而是要重新审视调控政策操作的科学性,改变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良模式,消除暴利。
毕竟,“居者有其屋”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青年话题编辑室
针对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价格的普遍上涨,特别是为了回应境外媒体对国内房地产业“泡沫预警”的忠告,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抛出了一份全面否定国内“地产泡沫说”的专题报告。(10月16日《中国经营报》)
报告中对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所做的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得出的“泡沫之说并不成立,中国房地产金融危机尚无迹象”的结论,笔者实难苟同。特别是在这个报告中,课题组又站在官方的角度,为目前市场上高额房价做了充分辩护,有进一步助长房地产继续投资过热的潜在倾向,应该引起舆论的注意。
众所周知,目前的商品房价格已经严重背离了国情,房子价格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远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经高到了一套普通的住宅,大约等于城市居民8年以上收入的水平(国际的标准是3年到6年,而美国是3年到5年)。商品房价格的居高不下,导致众多居民无力购买(或改善)住房。“居者有其屋”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富民理想,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目标,目前的商品房价格显然与这一目标相背离。
同时,中国房地产业始终处于一种“带病增长”的模式,这也是事实。在多数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是以资金的高风险为赌注进入市场的,经典的“空手套白狼”模式是: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土地,由建筑企业垫资开发,取得预售资格后开盘销售,获得收入,然后再投入滚动式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开发风险在一个规则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里,被批量转嫁给银行、普通消费者和建筑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虚假繁荣。银行资金目前占到房地产开发的60%,大大超过国际标准,金融风险迫在眉睫。一旦市场转弱,无力在高价位接盘,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今年春夏之交,在南方许多地区,房地产商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降价、打折措施,以降低房屋空置率。舆论惊呼,这是随着国家新一轮经济宏观调控的到来和银根的紧缩,“中国楼市终于出现了可喜的全面降价拐点。”但是,建设部紧接着出台的新的土地供给政策,不仅没有挤出原有的“地产泡沫”,反而推波助澜。由于新土地供给政策造成的供应量过少,致使房价猛涨,出现明显的“跟风效应”,使众多暂时无能力改善住房需求的消费者产生恐慌,宁可负债累累也要购房,加上有些房产公司联手人为炒作、哄抬房价,更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虚火。
入秋以来,正在各方开始冷静反思新一轮房价波动的关键时刻,建设部的官方调查报告又要全面否定“地产泡沫说”,为商品房的高价位提供理论支持,此举令人匪夷所思。
毫无疑问,实行土地使用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市场经济政策。但是,为什么偏偏在房价出现可喜拐点的时候,建设部要匆忙推出这项政策,紧急限制土地供应?为什么一个原本要挤出水分的政策,在制造了更多泡沫遭到海内外质疑的时候,建设部所属的经济专家们,又要推出一个旨在全面否定“地产泡沫”的报告?这其中有什么关联和呼应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