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吭哧吭哧地做了二十多年的学问,名气也只停留在有限的学术圈内,可名字沾上“嫖娼”后,立刻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被公众点击,被公众鄙视,滋养公众的猎奇欲。陆德明,一个名校教授,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名校经济学院的院长,在嫖娼被抓后识相地离开了复旦大学。名满天下的他,此时此刻不知正躲在哪个角落里忍受着被公众点击的煎熬。
名校教授、院长、嫖娼——当人世间最高贵的职业嫁接上人世间最不光彩的行为时,强烈反差下,似乎所有围绕着“嫖娼”这个词的污水一股脑儿都泼到了陆德明身上。此时的陆德明一定在悲愤地想:凭什么把我一个人推到被媒体和大众“审判”的风口浪尖,难道这个社会只有我一个人做过这事,我不就是被逮住了,那么多人都……
是的,没办法,被逮住了,就惹了一身时代潜规则的臊,就得背负起阳光下所有的责难和谴责,就得忍受也许很多背后做过同样丑事却没有被抓住的人的嘲笑的目光。>>>我要发言
新闻背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陆德明因嫖娼辞职
复旦称“院长嫖娼辞职”有不实
相关阅读:网民为复旦院长嫖娼一事辩护说明啥?
学者和官员嫖娼后有何不同 憾说一大学院长嫖娼
那么多人都在干这档子破事儿,为何单单是陆德明惹了一身时代潜规则的臊呢?一切因为他是一个被抓住了的、名校、经济学、名教授——顿号分开的每一个词都让这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前院长成为十足的倒霉蛋。
“教授”这个名号注定了“教授嫖娼”是件风险很高的事儿,更何况还是“名教授”。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在人们的角色期待还是集体记忆中,教授都包含着一层道德光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授应该是时代的道德楷模,应该有着一种高贵的气质让社会上那些恶俗的东西相形见绌。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里说得好:你们都是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如果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有着如此的社会期待,教授怎能“嫖娼”?
“经济学”的头衔让“教授嫖娼”雪上加霜。如果是一个哲学、心理学或者文学教授嫖娼的话,社会也许可能会原谅,可陆德明偏偏是个经济学教授。这是一个“经济学通吃”的时代,“通吃”的一个代价就是“经济学教授”在舆论中有着非常不好的名声:被认为站在各种资本的背后,被认为是既得利益者,被认为失去了知识分子的良心,被认为没有了道德——社会本身就对“经济学失德”有着一肚子的气,好,竟然干出嫖娼的事了,不踩扁才怪。
当然了,如果陆德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的经济学教授,可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偏偏是个“名校”的经济学教授。无疑,当下的教育问题多多,名校又集中了国家的大批投资,无比风光,民间把许多对教育问题的痛恨移情到对高校的批评中——从北大朱苏力招博事件,到北航的招生舞弊事件,再到南师大的停课陪舞事件,无不证明“名校”处在社会批评的风口浪尖。复旦当然是名校了,嗬,复旦经济学院的院长竟然嫖娼!你看看,你看看,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很光鲜的名校烂到什么程度了!舆论当然会炸开了。
“抓住了的”是这一系列词语中最关键的词,如果没有被抓住,不管你是什么东西都不要紧,嫖完后照样可以开着车去给学生上课。可作为一个教授,嫖娼被抓住了,还不认栽?
在嫖娼被抓面前,教授是个非常尴尬的身份。作为一个学院院长,手中有点儿小权力,这点儿权力甚至可以膨胀到有嫖娼之欲,可权力只限于学院之内,出了院门就贬值了——这决定了院长教授在嫖娼被抓后没有足够的能量摆平此事。而广东河源的一个副书记嫖娼被敲诈后,他手下的几名干部就出资70万替他摆平了——可作为区区复旦一学院院长,被抓住了也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作为经济学教授,有点儿小钱,可那点儿小钱又不足以摆平“嫖娼被抓”。君不见,辽宁某公司董事长吕某连续强奸8名12岁至15岁的女中学生,案发后花费近百万元买通市公安局副局长及办案民警等8人,并分别给受害孩子家长5万-10万元不等,把受害人的嘴一一堵上,然后就长时间逍遥法外。
如此,一个被抓住了的、名校、经济学教授,在嫖娼之后,除了自认倒霉地背负起阳光下所有的责难和谴责,忍受背后很多做过同样丑事却没有被抓住的人的嘲笑的目光外,还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