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为期4天的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让展商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进一步扫清了中国-东盟间的贸易障碍,将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中国与东盟将迎来贸易和相互投资的黄金时期
虽然前来参会的东盟十国政要、商贾和国内代表已一一散去,但博览会吉祥物“合合”——一只寓意“合作”与“繁荣”的活泼可爱的白头叶猴形象,仍将在南宁街头特别是博览会场馆内外一直展露它们的笑脸。
中国-东盟博览会今后将每年11月份在南宁举办一次,将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开幕当天,中国政府副总理吴仪和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本南、缅甸总理梭温一同到展馆参观。“这么多国家的高层领导一起参观展会,这是很少见的。”陪同巡馆的一位中方官员说。
那么,如此高规格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展商得到实实在在利益
说到成果,本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直接受益者无疑是参展的上万名客商。开展第一天,中国农垦系统就率先与东盟企业签署了165亿元的合作项目。在第二天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项目签约仪式上,中国与东盟企业又签订了33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近30亿美元。
很多展商在展馆现场就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带来的人参、鹿茸比在中国北方卖得好得多。不少东盟的客商都买了我们的产品,”吉林省参茸保健品公司经理郭文明说。而来自东南亚各国的特色产品也大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马来西亚的锡器、老挝的手工制品、泰国的香米……,琳琅满目的各国展台吸引了大批客商。
其实,这种直接的收益,从此前博览会报名参展情况就可以看出。开幕前,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公布的数字表明,境内外报名参展企业达到2500多家,申请展位4400多个,超出博览会预备展位两倍多。
然而,博览会的成果,远不止体现在成交额的数字上。更重要的是,作为建设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的重要一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带来了很多区域合作的商机,更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与东盟间贸易自由化的希望。
此次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规格最高的一次博览会,也是自2002年1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的展览会。东盟10国有5国派出了国家领导人来南宁出席博览会,其余亦由经贸部长带团。缅甸总理梭温10月19日才出任,3天后即向中方表示要亲自率团前来。印尼新政府内阁10月22日刚成立,即破例派出贸易部长率团与会。东盟各国出席这次博览会共有3位总理、2位副总理和40多位部长和部长级官员。东盟10国驻华大使和部分驻广州总领事也到会。
在此次博览会期间同时举行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各国官员就进一步扫清中国-东盟间的贸易障碍各抒己见。吴仪表示,中国政府愿意从四个方面努力,进一步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并就此提出了具体建议。
缅甸总理梭温说,目前情况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创造更多便利,任何的贸易壁垒都不应得到认同。他说,中国与缅甸已经有了很多贸易往来,两国间的贸易合作领域还可以拓展。
东盟秘书长王景荣则表示,双方将在未来5年加紧谈判,按时建成自由贸易区。根据双方约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正式建成。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在博览会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上透露,在今年11月举行的东盟-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双方将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为2005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做好准备。
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说,即将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间良好的贸易态势,拓展双方的贸易范畴。他预计,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贸易新平台的开辟,中国与东盟将迎来贸易和相互投资的黄金时期。
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呼声渐高
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问题上,除了“按时”的共识外,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呼声也颇为高涨。
博览会期间,一位名叫沙恩·索萨的泰国商人,在被媒体报道后,似乎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名人。因为他的中文名字叫“郑自贸”。
“选择姓郑是因为我崇拜郑成功,取名‘自贸’则是因为我的生意在中国和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解释起这个中文名字的原因时,这位广西、广东水果商眼里的“大主顾”如是说。
“郑自贸”所得到的好处,显然来自“早期收获”计划。根据该计划,中国和东盟国家已在2004年初开始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东盟与中国之间涉及早期收获计划产品的贸易额达到了11.1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42.3%。其中东盟对中国出口6.8亿美元,同比增长49.8%,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长速度均高于自中国进口。
而中国与东盟官方均乐观预计,在“早期收获”计划的推动下,到2005年双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完全有可能”。
如果说“早期收获”计划是中国-东盟合作成果的提前“兑现”,那么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无疑更加诱人。正因为如此,东盟各国政要纷纷呼吁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双方经贸合作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缅甸总理梭温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表示:“东盟国家将致力于早日建成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他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东盟和中国需要加强经贸合作,不断增强彼此的竞争力。中国经济开放为东盟提供了巨大市场。“缅中两国已在农业、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开发、机械、纺织、油、气、电信、人力资源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缅方有信心继续推进这些合作。缅甸投资机会巨大,农业、水产品、林业、旅游等行业都有巨大潜力。”梭温说。
泰国副总理比尼说,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给成员国带来巨大利益。东盟与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高度互补性。我们能够找到发展的新领域,如加强市场准入,在互利基础上鼓励双方投资等。
新加坡贸工部部长林勋强说,希望加快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尽快签订投资和服务领域的相关协议,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
而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柬埔寨首相洪森更直接向中国企业发出了投资邀请。他说,“我们欢迎中国企业到柬埔寨投资。”他列举了包括农业、信息电讯、人力资源开发、双向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等“优先领域”,希望中国企业能抓住这些商业机会。
事实上,在整个博览会期间众多的研讨会、政策说明会上,来自东盟各国的政府官员更是不遗余力地介绍本国的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期待更多中国企业的到来。
谁将是经济一体化的先行者?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但各国都清楚地知道,一步到位的一体化是不现实的,只有从相关行业、领域逐步实施才是可行的方法。那么,谁将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先行者?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传出的信息表明,除已经开始启动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早期收获”计划的部分内容)外,旅游作为贸易壁垒最少的行业之一,以及中国东盟的“增长区”,均有可能在未来的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先行一步。
博览会期间,东盟各国的旅游展位,无疑是“人气”最旺的展位种类之一。根据2002年东盟成员国签署的《东盟旅游协议》,在2005年实现东盟国家居民在本地区免签证旅游。这意味着,中国只要与东盟某一个国家互免签证,中国游客将有可能畅游东盟10国。
显然,在拥有17亿人口、并可通过数条亚欧大陆桥和近距离水运连接欧洲、非洲、澳洲,覆盖地球60%以上面积和85%人口的中国-东盟这一巨大市场中,“无国界旅游圈”的建立将对中国、东盟乃至亚洲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旅游业是拉动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务院研究室郭振英教授指出,“中国-东盟开展无国界旅游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旅游业人为阻碍,为游客在旅游圈内自由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创造了条件,因而可以在现有的互为客源国出境旅游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与东盟游客相互往来流量的大量增加,实现旅游企业在旅游圈内旅游促销和投资的增长,从而扩大各国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马来西亚国家旅游局国际合作司钟玉霞处长指出:“中国有望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最大的客源国。所有东盟国家的旅游业都对中国非常看好,并在中国设了很多办事处。马来西亚政府还鼓励马来西亚人学习中文,希望能有更多中国游客来推动马来西亚旅游市场的发展。”
而东盟东部的增长区和中国的增长区——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作为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先行者的角色,在博览会上也开始崭露头角。
所谓东盟东部增长区,是马来西亚东部的沙捞越州、沙巴州和纳闽岛、印尼东部的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伊里安查亚和马鲁古群岛、菲律宾南部的棉兰佬岛和巴拉旺岛以及文莱全部地区,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00万。
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说:“希望中国业界到东盟东部增长区发展贸易和投资,成为中国-东盟更广泛合作的基础和开端。”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安民则表示,欢迎东盟东部增长区的企业家,到中国的增长区——西部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积极开展投资合作。
事实上,中国和东盟有关国家对于推进增长区的开放与合作,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马来西亚总理府部长东波表示,中国的企业家们面临很多的机会,希望中国企业家能够继续到东盟东部增长区来,加强合作、促进该增长区的发展,并寻找新的机会。“我们会对中国企业到东盟东部增长区投资给予支持。”东波说。
“中国政府鼓励比较有优势的各类企业以积极的姿态“走出去”,东盟东部增长区就是“走出去”的一个重点地区。”商务部副部长安民说,“中国同东盟东部增长区在农林渔业、资源开发、交通和旅游等领域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在这些领域开展投资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他特别强调,双方投资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建立独资、合资、合作企业或联合项目公司、财团,也可以进行兼并、收购,还可以借助区域外资金,如国际金融机构或其他发达国家的资金,参与本区域投资项目建设。
差异无碍合作沟通更显重要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众多与会人士还呼吁,加强理解与沟通,为中国-东盟的合作开辟新的天地。
马来西亚马中商务理事会主席希塔姆说,要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建立互信互谅,必须做很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信息、通讯、经济、金融的发展,需要我们在观念上的转变,变内向式的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式的,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希塔姆说。
北京东盟商务顾问中心主席许宁宁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会带来一场“企业经营革命”,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企业要适应变化,从互利的角度出发,自我调整。“自由贸易区的本质不是开放市场后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市场空间的扩大、合作空间的扩大、发展空间的扩大,”许宁宁说。
印尼工商会会长希达悦认为,必须尊重每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还要鼓励宽容,定期进行对话,增进相互了解。
其次,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理由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东盟的差异、东盟内部各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这表明今后的合作不可能完全是坦途一片。
如东盟各成员国,既有像新加坡已属发达国家水平的成员,也有像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成员,还有像老挝、柬埔寨这样的欠发达成员。
“因此,东盟不同国家与中国开展合作的重点与方式,很可能大不相同。如新加坡可能更希望与中国开展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打开中国的市场;印尼等国可能更希望来自中国的更多投资;柬埔寨等国可能更需要中国合作进行资源开发,需要中国的先进技术,需要中国的经济援助等”,北京大学杨乃济教授认为。
“但差异的存在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加强沟通,这才是双方长远合作成功的基石。”
他举例说,建立中国-东盟“无国界旅游圈”的关键,也在于政府之间的沟通。如商议建立满足无国界旅游需要的多边出入境管理办法和应急机制,有针对性地讨论互免签证、互通车辆、自由换汇、安全警报发布、旅游信息交流等具体实施办法,清理旅游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标准性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