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昨天市场上如果有100个人,就有100个人在问:为什么涨?”11月11日,一位市场人士说。
此前一天,大盘在一个多月的萎靡盘整之后,市场突然凌厉拉升,沪市综指大涨44个点;随后一天11日,大市有所调整,券商、基金逢高抛售,但指数仍然没有出现明显下跌。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轮行情券商、基金和私募基金并没有参与做多,企业年金入市也并不能构成短期刺激性利好,全面反弹只因有巨额神秘资金进场。
钱从哪里来?
所有的人都在问:拉动大盘向上的资金从哪里来?
市场人士认为,“十一”长假过后,规模估计在2000亿左右的委托理财业务被管理层叫停,之后券商重仓股纷纷下挫,成为市场重灾区,券商的资金链已经极度脆弱;目前基金的持仓量已经达到了70%左右,因此券商和基金对市场都是有心做多,无力回天。
由私募基金点燃的行情,比如“9·14”行情,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这些资金重仓的股票先纷纷出现涨停,随后引发其他资金跟风。但11月10日市场出现的是普遍上涨行情,情形表明此轮行情也并非私募基金所为。
11月10日上午10点,市场仍然哀叹“利好复利好,千三雪待消”,没有想到的是,股市延续近一个月的低位震荡格局被突然打破。
上午11点,在科技股的带动下,沪深两市大盘开始急速冲高。伴随着成交量的持续放大,上证指数一路从1310点左右的低位,上升到1360点以上。深圳综指也随之大幅攀升。截至收盘,沪深两市分别上扬3.59%和3.88%,两市成交量放大至229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出现普涨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政府做多意图非常明显,其前期出台的利好政策堆积,从量变引发质变,导致包括大量散户在内的各种资金突然一起发力,但这种可能性从历史上来看微乎其微。
其二,部分先知先觉者对后市将出台有力度的实质性利好有强烈预期,因而抢先入市。
11日,上海综合指数开盘1358.64点,上午盘面仍然昂扬向上,但中午之后掉头向下。最后,上证指数以微跌0.54%报收,成交168.85亿元。
与此同时,基金重仓的蓝筹股表现却较为逊色,煤炭、港口、机场等新核心资产股普遍处于震荡整固之中,尤其是在前一天大涨的中国联通(600050)(相关,行情,个股论坛)的走软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些基金经理和券商向记者表示:看不到也不知道利多在哪里,因此逢高减磅。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11日下午抛盘蜂拥,但是大盘指数基本没有下跌,这只能说明有大量资金在接盘。券商和基金的抛盘也说明本轮行情的启动是非常秘密的,极可能是大量有背景的神秘资金所为。
在对券商进行“双查”、整顿委托理财业务之后,管理层也试图为证券公司打出融资通道,证券公司可以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措施出台,修订后的券商发债和股票质押管理办法也接连发布,标准有所放宽。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入市一再造势,宛如箭在弦上,但市场仍然以麻木来回应管理层的良苦用心。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此前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没有实质意义。表面上放宽的券商融资渠道是“中看不中用”,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能够入市的资金不过在六七百亿左右,而且也不可能是同时进入市场,只能分期分批进行。尤其企业年金入市,总量不过两三百亿,发行一个大盘股就足够消化掉这些增量资金,因此决不可能构成11月11日市场普涨的真正动力。
从这两天盘面形势来看,市场普遍认为,政府做多意图极为明显,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底部已经形成。
停发新股未获证实
停发新股的消息在市场上口口相传,有舆论认为,正是这条消息成为点燃本轮行情的动力之一。但记者通过种种努力都没有证实此消息。
11月10日,某媒体报道的一则报道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该报道称:“据接近证监会的消息人士透露,为使市场修养生息,管理层在年内不会考虑再发行新股。多家证券公司也证实已经收到证监会暂时停止上报材料的通知。”
证监会发行部一位负责人随后私下里对这条消息评论道:此消息纯属子虚乌有。
多家证券公司投行老总向记者表示,暂时停止申报材料的通知是有的,但只限于再融资。这是因为接近年底,再融资需要等待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财务数据,每年这个时候再融资都停止申报材料,今年并不例外。
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经“过会”而尚未发行的再融资公司还剩下8家,融资规模在40亿至50亿元之间。
另外,即使停止申报IPO材料,也并不意味着停止年内不发新股。因为已经过会但没有发行的企业已经累积了40多家。此外,由于发审委自8月“歇夏”以来就没有再开会,还有一批已经申报材料还没有过会的企业在排队等待上会。
停发新股对市场有着强烈的诱惑力,市场也极力为此寻找佐证。11月11日,另一条消息成为焦点,即《新华社电稿间接证实年内暂停新股发行》。文中说称:
“新华社在昨日的电稿《企业年金入市利好刺激沪深股市大幅反弹》一文中称:‘近期证券监管部门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为股市开源节流,在暂停年内新股上市发行的同时,允许更多增量资金进入股市。’尽管新华社并没有关于‘暂停年内新股发行’的专门报道,但考虑到新华社一向一言九鼎,此消息应该有相当的可信度。”
本报记者随后与新华社记者取得联系,他表示,这篇稿子是11月10日晚上为了上证指数大涨40多点而写的综述,新华社自己并未得到任何关于年内不发新股的消息。
暂停新股发行本来是为了询价制度改革,但询价制的出台一推再推,在市场如此微妙的时刻,也导致了人们的诸多联想。
市场本来传言询价制将于10月出台,而后的说法是11月底。据记者了解,11月1日前后证监会集中开会讨论《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IPO询价制度。记者得到的最新情况是,证监会目前仍然在着力完善询价制的规章设计。
由于询价制度的出台即意味着新股开闸,因此询价制度何时推出也完全可以成为监管层调节发行节奏的手段,年内询价制度不出台,将在事实上造成年内不发新股。
大盘股缓行
大盘股的发行是市场另一个心结所在。从历史上来看,每当有大盘股要发行的时候,都是市场人心惶惶、大盘阴跌不止的时候。
证券市场终归是为了筹集资金,但扩容太快市场难以承受导致股指下跌,指数偏低资金离场筹集资金的任务则又不可能完成。救市与治市老话题中,监管部门是只管治市还是两者兼顾甚至偏向前者,在实践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今年下半年本来有数家大盘股排队上市,但市场情况一直萎靡不振,管理层对大盘股的发行策略也一再改变。
多名投行人士向记者透露,8月份证监会暂停新股发行是为大盘股的发行积蓄能量,今年年底之前要保证交通银行IPO和宝钢再融资的顺利进行。
“9·14”之后的几天时间里,股指连续几天放量拉升之后,大盘股发行列入时间表。基金券商纷纷逢高减仓,股指于是再度陷入下跌状态。
10月14日,媒体刊登上证所上市公司部总监周国庆的言论,周国庆认为,优质大盘蓝筹股是国家的稀缺资源,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大盘股的上市。他还说,拒绝大盘蓝筹股上市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这被市场理解为大盘股即将登场,加之整顿券商委托理财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当天沪市大盘大跌50个点。
之后上证指数回跌到1300点左右呈胶着状态,多名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证监会此时的策略变为小盘股先上,大盘股缓行。
11月11日在神秘资金进场的同时,市场传言高层定调:目前股市休养生息第一,扩容第二。
消息人士透露,宝钢早已上报材料,但证监会一直压着没发。交通银行已经确定今年不会进行IPO,中石油的再融资将成为询价制后的第一家的消息,其来源不过是一名投行老总自己的预测,华夏银行(600015)(相关,行情,个股论坛)的再融资还处于讨论阶段。
一名业内人士说,一家大盘股的发行就可以将目前股市仍然脆弱的转暖局面打得烟消云散。在目前政府救市意图如此明确的情况下,年内不发大盘股也是可以期待的。毕竟,休养生息之后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筹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