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搜狐财经独家发起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已经影响到整个中国传媒界与理论界。持续三个月的讨论之后,名方争议渐平,而关于“国企如何改”的平静的、理性的思考逐渐成形。11月13日,南京地区47名专家学者举行了“深化国企改革对策研究”研讨会。这是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院自搜狐财经发起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以来第二次组织集体学术研讨,搜狐财经再次独家发布他们的 学术观点。搜狐财经继续关注着当前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研讨,将产生出一些深刻的新的经济思想和一批有利于推进国企改革的新的对策和措施。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体制改革的微观基础。改革以来的20多年,围绕国有企业及其改革,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与专家、学者为此而探讨和摸索,可谓竭尽了全部智慧和精力,先后有多种方案、多种试验和多番总结。但是迄今为主,还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办法和出路,改革步伐进进退退,改革姿态摇摇摆摆,改革前景模模糊糊,始终没有到位。对其深化改革的空间,是大是小,众说纷纭。当前,以郎咸平发言为契机,又掀起一次议论高潮,进一步表明此一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不可测性。顾后瞻前,提出三点反思、寻思和深思。
一是国有企业为什么走投无路?
这样表述,实不得已,因为找不到其他更为确切的用语。在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地位突出,不仅由于它曾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涉及面最广、涉及人最多。很早就有人认为,改革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有企业。此话至今,仍未过时。回顾20多年来,各项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和成就,一般肯定已经构建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开始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对国有企业,未能有同样评价。当然,国有企业也有变化,然而不是越变越强。从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经过承包经营,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似乎什么办法都想到了、做到了,而总体看,都未对症下药,国有企业的固有病症未见稍愈。不得已而求其次,实行战略调整,其实是战略撤退,从一统天下到只保留重要踞点,不论在整体上或多个领域,都欠乐观。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从国有企业的传统体制究根查底,最初的说法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中间是“以政代企,无自主权”,后来是“产权不明,职责不清”。都有道理,也有对策,却是成效不大。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认为要害是:企业本该追求效益最大化,国有企业还要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实际上都在追求在职消费即私利最大化,哪能不败!道理简单,对照实际,无不这样。从以权谋私、公私勾结、另办“二厂”到卷款潜逃直至“穷庙富方丈”,确有轨迹堪察。结论是:办不好是普遍的,办好了是个别的;并且加一句:今天还办好,明天就难说。国有企业的诞生、存在和发展,有人断言其命运不佳,不幸竟验证了。这是相当多的共识,虽然有人不说,心中有数。或者归之于客观环境和潮流,腐败之风无坚不摧,小小企业能幸免吗?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一卖了之?
国企改革,由内到外,由微到宏,采取改制或转制,本来也说得通。不能靠国家办企业来大包大揽,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把整个经济搞活。这种说法,与当年界定新民主主义经济,适得其反。当时是国有经济力量薄弱,应当保留和允许、鼓励私营经济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发展,实行的是“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现在是国有经济太多了,要允许和鼓励非国有、非公有经济和民营、私营经济发展,从补充、有益到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提法,注意规范,叫做有进有退,虽然是少进多退。而到各地,层层加码,有的干脆提国退民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间有所讳言,多称民营经济,直至民营化;基层顾虑更少,索性叫私有化,但在口头,不在书面。退什么?上面不加规定,只强调国有、公有坚守什么阵地;下面领会,不少提“退出竞争领域”,只把非竞争领域即公共产品留给了国有经济。怎么退?上面说是资产重组,下面执行是卖掉,从小企业到中企业到大企业,从亏损企业到盈利企业,或者倒过来,叫做“靓女先嫁”。卖到什么程度?先有“陈卖光”,后有“张卖光”、“李卖光”,一直到标榜“无国营”、“零公有”。并且限时限刻,开展了一场卖光竞赛。
本来,部分企业的资产重组,卖掉未始不可,是方式之一。但是既叫做卖,就要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达到公开、公正、公平,买主和售价都要通过竞争即招标、投标。这在初期也具形式;后来,嫌它麻烦,连走过场也省了,基本上是暗箱操作。卖给谁?限于管理层;卖什么价?由管理层自行清产核资,并打一个对折或七折。买方要拿出钱来,拿不出或不愿拿,怎么办?可以先记帐,或者银行贷。这样的买卖,谁不愿意,所以开张顺利,无不成功。至于中央提出股份制、产权多元化和合作制、职工持股,都可置若罔闻,甚至明文规定剥夺职工参股权。于是,一夜之间,经营者成了所有者,两权分开重新合一。特别是涌现一批老板,从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到几百万、几千万、上亿元。民间的话:一夜暴富,并认为这是改革以来又一次发财机会,比过去几次(指卖差价、炒股票、经营房地产)更快,更厉害。当然,卖了有的并未了之,有的搞不好,再回头想办法;也有卷逃,一走才了之,其例不罕。
三是改革成本为什么让职工承担?
国有企业改制后,资产有没有流失?主持其事者一口否认,查查账却明白:全国和各地,国有资产现有总额不到前后政府投资的一半,净资产又要打个对折或更多。另一笔账,新老板有多少资产,其数甚巨,不靠国企流入,除非天上坠下。乡镇企业也一样,30多年来的苦苦积累几乎荡然无存,出售收回的款项,在账寥寥可数,不到原值的1/10。所以,买卖双方都承认,这是半送半卖,送的还比卖的多。国企改制,利属买主,虽然他们也私下讲过有另一种交易。卖主的解释是:早卖了还能收回一些,拖下去必然是全部流失。这是真话,对公有制失去信心的,首先是他们!
问题是改制对职工带来什么?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早退、内退和被买断,前者工资打折,后者相当于下岗,收入都有减少,包括享受养老、失业保险,生活水平不容易再有提高了;一类是留下来,属于幸运者。但是,普遍的反映是婆婆变老板,更加凶了。这表现在用人减少,如企业不行,还有被炒鱿鱼的可能;如行,往往要加班加点,往往不给补贴,更多的是工资常有下降、难得上升。对此,毋需多说,只引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的一段话:“当年他爹来打工是什么工价,现在儿子来打工还是什么工价。但是整体的物价水平已上涨很多,因此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是下降的。”这里,讲的是农民工,占打工群体的一半以上,其实非农民的职工,为老板打工,也是一样。改革都是利益调整,要有成本,国企改革,得益大的已如上述,成本却由职工承担。所谓贫富分化、两极分化,国有企业是一个大平台。不禁要引邓小平的遗言:“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不论当前算不算两极分化,至少是:如果不警惕,前景很不妙!
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如须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须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发邮件至e-finance@sohu-inc.com,或致电010-65102160-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