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如果不一鼓作气,抓住时机,那么改进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就将缺乏有效的压力和动力;良好的上市时机将丧失;国家如此巨大的投入,就有可能被重新涌现的不良贷款所吞灭
方星海
国有银行要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银行,确非易事,不是一上市就能行的。但是,若不上市,那么通过经营机制的转换以达到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一国有银行改革策略将不容易实现得了
经过大力度的资本注入、不良资产剥离与核销,以及次级债发行,作为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中行和建行现已完成财务重组,成立了新的股份公司。两行的资本金充足率都达到了8%以上,不良贷款率则都降到了4%左右,并且余下的不良贷款的拨备率也提高到了80%以上的国际水平。加上这几年(包括今年)我国银行的盈利状况非常好,因此从财务上讲,这两家银行已经达到了上市的基本要求,明年年中或下半年上市是可行的。
尽管大家都同意中行、建行最终要上市,但对是否应该抓住机会尽快上市,却有不同的认识。赞同的意见认为应该抓住有利时机上市,通过上市来进一步促进两行的经营机制改革,不赞同的意见则认为应该先着力于经营机制改革,练好内功,待取得成效后再上市。
笔者比较同意前一种意见。笔者曾在建总行工作过两年,知道国有银行要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银行,确非易事,不是一上市就能行的。但是,若不上市,那么通过经营机制的转换以达到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一国有银行改革策略将不容易实现得了。
客观标准
第一、提高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个衡量管理水平的客观标准。而理论和实际都表明,衡量大型银行管理水平的最佳标准只能是其上市股价的表现,其他会计的或别的标准,都是次佳的。正因如此,世界上所有上了规模的银行都是上市的。
有了股价这个标准,加上上市后的多种强制信息披露,就可以迫使银行管理层切实改进管理水平,而不是碰到难一点的管理问题就玩花的。并且,有了一个市场决定的客观标准后,对经营不好的管理层就可以及时地更换,各种干扰会少得多。反之,如果不上市而去“练内功”,那么拿什么来判断,从而迫使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呢?不是董事会设了多少个专门委员会,聘了多少个独立董事,就可以表明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了的。
战略投资
第二、更好地吸引战略投资者。中行、建行要引入战略投资者,特别是海外战略投资者,这是非常正确的决策。问题是何时引入,是上市过程开始前引入,还是在上市过程中一并完成?
如前所述,两行现在的财务情况已相当不错,其在我国银行业的领导地位也毋庸置疑。若在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那么股份出让的价格一般只能相同于净资产值或比之略高,但在上市过程中引入战略投资者,股份出让的价格就是首发价,可以比净资产值高许多。比如招商银行(600036)(相关,行情,个股论坛)上市的首发价就是其净资产值的三倍左右。另外,战略投资者都希望投资后银行能上市。让他们在上市前投入,就有一个今后何时能够上市和以什么价格上市的问题,这个不确定性会减弱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使得我们吸引的战略投资者在家数和投资额上都会有所减少。
激励机制
第三、提供长期的、覆盖面广泛的激励机制。
建行贷款的平均期限是三年,中行的可能稍短一点,但相差不会大。这就是说,与一般的企业不一样,这两家银行工作的好坏不是当期就可以分辨的,平均要三年后才能看得出来,因为那时才真正知道贷款做得怎样。这在客观上要求银行有一个长期的激励机制,单单用现金发奖金是不行的。
此外,大银行每年的贷款笔数以万、甚至以十万计,而这每一笔贷款都是要有人在经验的帮助下去评估决定的,可以说是手工操作,必须几万、甚至十几万员工尽心尽力,才能做好。这又要求银行有覆盖面广泛的激励机制。只有银行上市后的股票才能满足上述长期性和广泛性的双重要求。若不上市,拿什么给这么多员工提供长期的激励呢?而没有有效的激励,提高管理水平就是空话。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总行行级领导和一级分行行长这样的高层管理人员,今后对他们的报酬应该大大增加,而报酬中的大部分必须是银行的股票(当然有锁定期,不能拿到就卖),以使他们专心做职业银行家,并且致力于银行的长期健康经营。实践表明,激励机制必须做到与人的物质利益高度的正负相关。
上市时机
第四、上市时机的考虑。时机对上市至关重要。去年我国汽车需求陡增,但三大汽车公司都没做好上市的准备。今年他们想上了,却发现我国汽车需求的增长已经变得平缓甚至下降了,现在即便上市上成了,卖价也将比较低。而我国三大国有保险公司,却抓住了前几年我国保险业增速快的机会,在去年成功上市。若把他们放到今年上,就不一定卖得这么好,因为今年保险业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慢了。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尚未到下降周期,外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正旺,两行现在抓紧上市的时机正好。若不抓紧,倘若宏观经济进入下降周期,银行贷款增速下滑,不良贷款率难免上升,到那时就有可能上不去了。这一错过时机,就会耽误好多年。国有银行改革虽然进行了快两年了,银行的管理水平有提高,但还不很显著。
最近几年银行盈利好,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宏观经济处于上升的周期中。所以能上市,就应抓住机会上,以便通过资本市场的激励和压力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增加一些资本金,为今后可能到来的不良贷款增加做点准备。
资本市场
第五、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需要。资本市场对现代经济的重要程度,不亚于银行。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亟需中行、建行这样的大型优质上市公司,因此两行应该尽快上市,并且优先考虑在A股市场上市。有一点希望决策部门能提前考虑到,若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那么他们非常有可能主张两行先到海外上市,就如平安保险去了香港上市一样(平安保险上市前已引入三家知名外国战略投资者),这将很不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银行体系是否健康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已是共识。国家为了改革国有银行所花的代价巨大。以建行为例:1998年财政发债注资450亿元,1999年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剥离2500亿元,2003年底央行注资225亿美元(合1860元亿元人民币),2004年6月再次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500亿元(其中央行通过再贷款的负担是750亿元)。这些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虽不是分文不值,但回收率将非常低。笔者算了一下,总共加起来,为了建行的改革,国家已经投入了5550亿元!这还不算这两三年建行将丰厚的盈利全都用于了核销不良贷款(估计总共也有1000多亿元),而这些盈利本来是属于国家的。而国家对中行改革的投入,估计与建行相差不大。尽管上市本身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为主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这已经初步为国有保险公司上市后的表现所证实。今年各主要保险公司业务上就已经不过分注重量的扩展,而是关注质的提高了。
如果不一鼓作气,抓住时机,及时推进这两家银行的上市,那么改进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就将缺乏有效的压力和动力;良好的上市时机将丧失;国家如此巨大的投入,就有可能被重新涌现的不良贷款所吞灭,而国有银行改革就将再一次与机会擦肩而过。
(作者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 责任编辑: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