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王法争
济南报道
就“垄断行业将扩大对民营经济开放”的话题,本报专访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
开放的力度史无前例
《21世纪》:在今年7月25日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上传出消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的过程中。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温州召集民营企业家召开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并对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性文件俗称“36条”征求了与会企业家的意见。这是否意味着国家正在逐步加大某些垄断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的力度?
白津夫:的确是这样。你提到的所谓的“36条”我也看到过。看完那份文件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这次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力度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在市场准入上,放得非常宽,如航空、银行、电力、矿产资源等甚至军工行业,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如果这些政策最终落实,对非公经济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也将使民营企业的发展拐入快车道。
《21世纪》:这份文件的出台是否有时间表?最终将以何种方式亮相?
白津夫:政府何时推出,我这里没有十分确切的消息。在我看来,很快就会面世,不会拖得太久。明年两会期间甚至之前就很有可能公布,最迟不会等到第二季度。至于亮相的方式,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一种是条例法规的形式,由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决定》,还可以以立法的形式,出台《非公经济促进法》。当然,选择后者效果会更好,效力也更大,但程序繁杂一些,需经过人大审议。
《21世纪》:在你看来,国家现在决定扩大对民营经济的开放,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白津夫:“36条”的推出,最重要的背景就是WTO效应的显现。到现在,中国加入WTO已经满了三年,许多领域已经宣布完全对外资开放,在后过渡期市场开放的力度和范围将明显超过前三年。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没有必要再对国内的民间资本说“不”。实际上,在有些领域外资甚至享受到了“超国民待遇”,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第二,通过此次开放垄断领域,可以缓解一下正在进行的宏观调控带来的投资压力。尽管宏观调控不是针对民企,而是对所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但一些部门和官员在执行的时候有“宁紧勿松”的现象,给部分民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困难。“36条”的出台可能会催生一些新的融资途径。
第三,民营企业的加速发展,也能帮助政府消化一部分正在进行的国资改革的沉重成本,在分流人员、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对行政改革产生“倒逼”作用,让政府职能朝着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
让民营企业挤去GDP中的泡沫
《21世纪》:你曾经对“中国GDP增长迅速,但GNP相对滞后”的趋势感到忧虑,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中对外资依赖太大”。
白津夫:是这样的。从概念上讲,GNP和GDP都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但它们所指“国家”的含义有所不同。GNP所说的“一国”指一国国民,即只要是该国公民,无论在什么地方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GDP所说的“一国”指一国境内,即只要是在该国领土上,无论哪国人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
近年来,日本的GDP虽然几乎没有太大的增长,但GNP并未相应减少。而我国的GDP却有大量的“泡沫”存在,外资创造的GDP过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打工经济”。
数据表明,我国利用外资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40%,而日本只有1.1%。在进出口中,外商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5.48%。这就形成了我们的GDP虽然增长迅速、规模较大,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国民收入有多少还值得研究。外资在我国借地生财,消耗我们的资源,最后把真金白银汇走,留给我们的只是GDP。在GDP与GNP之间,欧美工商界就更看重GNP。
而同时可以创造GDP和GNP的经济实体,除了既有的国有企业,就是民营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应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且能做大做强,甚至能够“走出去”开发利用外国的资源,创造我们的GNP,这对我国自身资源可持续利用大有裨益。
民资机会
《21世纪》:虽然下一步民航、电力、电信等领域可能全方位地向民资敞开大门,但现阶段民营企业家直接组建同类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显然不太可能。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另外,既有的国企大鳄是否会利用一些非政策壁垒阻挡民资进入?
白津夫:的确如此。我认为,民资在第一阶段可以采取参股的方式进入现在看起来利润丰厚的民航、电信、银行等领域。这也有利于让国有资本还原为社会资本,恢复其资本的本性。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原为社会企业,褪去其残存的行政色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角色的国资委对此是欢迎的。
至于国企是否会排斥民资,我觉得在过渡阶段短期内可能会有,但这次“36条”在法律保护、政府服务等均有提及,即使有疏漏,以后也会逐渐完善,确保两者的平等关系。
另外,随着国资、民资的深层次交融,国企、民企的界线将不再泾渭分明,一个企业里可能各种经济成分都有。此时,阻挡民资的进入的现象将自动消失。
《21世纪》:从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来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民资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力?
白津夫: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抓住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现在,中部6省人口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国人均数。民营企业到中部投资时应该发挥其后发优势,汲取东部经验、少走发展弯路,导入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产品。
二是投资农业领域,今后较长时期内国家重点扶持“三农”的政策都不会改变,民资既可以大搞农产品深加工,也可以投资农村银行,既盘活沉淀在农村的各种资产,也能为民企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