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4完美结局?一份审计整改报告和两个风云人物
李金华遇上王宪章,这将是外界最感兴趣的场景。
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和中国人寿总经理王宪章都入选了央视2004年度经济人物。他们在北京饭店的颁奖台相遇,将会发生什么故事?
点头,微笑,握手。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一个多月后,国家审计署发布公告,称原中国人寿在2003年的例行审计中被发现违规和涉案资金共计54亿元人民币。消息传出,中国人寿在纽约和香港的股价应声而落。
2004年行将结束的12月29日,全国人大十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国务院首次向人大提交了一份关于审计查处问题整改报告。这份26页的报告,对此前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清单中暴露出的问题基本上都有了“说法”。其中自然包括中国人寿。
批评者最终成为年度经济人物,被批评者也自有面对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审计问责终于有了实质性的步伐。
从风暴到透明
很多人会记得,2003年6月25号,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2002年度审计报告时,当天审计署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就全文公布了这份审计报告,这是审计署成立20年来的第一次。在这篇只有8千字的审计报告中,财政部、原国家计委、建设银行和农发行等12个牵涉要害的部门被频频点名,并受到措辞严厉的批评。
这一份审计报告及时全面的公开,使人们不仅有机会了解到国家机关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中存在的违规甚至是违法行为,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和流向在审计机关的努力下已经完全置身于普通公众和媒体的视线之下。
而在更早的1999年,审计署第一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全面披露了当年的审计结果,水利部等一批国家机关首次遭受公开批评,但是这样的审计结果没有及时全面地向社会披露。作为一次内部的突破,它为后来审计工作逐渐走向透明做了一次必要的铺垫。
到了2004年6月,审计署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所作的1.2万字的年度政府审计报告,真正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审计风暴”。
此后,审计署正式推行公告制,截止到目前全年已经发布8份审计公告,一系列审计结果都得到了及时的披露。审计正在从风暴走向透明。
审计整改结果公开
但一直到2004年年底,有关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整改情况才第一次向社会公开。
今年6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全体会议高票通过关于批准2003年中央决算的决议,并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在2004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
6月28日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2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的整改被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
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提交了关于审计查出问题纠正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审计风暴”中为查出问题的有关中央部委部门的问题,建筑、教育领域及挪用救灾款问题,金融领域问题等,都有了相应的处理。
据统计,截至2004年10月底,已上缴财政各项资金208.72亿元,滞留、闲置的财政资金已按规定下拨239.27亿元,各类被挤占挪用的资金已收回6.77亿元,已挽回经济损失2.88亿元,各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完善各项制度规定87项,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222起,已有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其中,针对审计原人寿保险公司发现的问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按期全额补缴税款5639.2万元,缴纳罚款1109.34万元。原人寿保险公司违规运用保险资金7.5亿元建设中国人寿大厦的问题,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已与开发商签订了还款计划,并在积极落实。对原人寿保险公司审计发现的28起各类案件线索已移送有关部门立案查处。
风云人物
和李金华同样荣登2004CCTV年度人物榜的王宪章,在评选候选人介绍中,被认为率领中国人寿走出因“审计事件”陷入的“诉讼风波”,“内忧外患”之下,稳扎稳打,年底依然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在北京饭店的颁奖台相遇,点头,微笑,握手,会意之间,意味深长。
在央视送给李金华的获奖礼品中,有一本汇总起来的网友在网上对其的评价,其中有一句就是“你的嘴上传来风暴的味道”。李金华获量最重的年度经济人物大奖是众望所归。
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2004年的审计工作,就从审计工作本身来说,或者从审计的成果来说,它和往年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化,因为我们年年都是干这些事。但是它的社会的印象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凸现了它的公开透明度,这也是在2004年引起比较大的反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还不仅仅是这个,有学者认为,今年的审计报告之所以获得这么大反响,说明“公众对于审计工作的期待早已不仅仅满足于真实信息的披露,他们更需要看到披露之后处罚和整改的结果”。
学者们表示,“审计风暴”或许仅是亡羊补牢的无奈之举。这个问题不解决,“审计风暴”虽一年猛似一年,问题仍将一年一年地重复。这就导致了民众还有一种持续的担心,那就是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审计署除了披露问题之外,是否有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资料显示,从1996年起,国务院每年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审计整改报告。今年六月的审计报告公布后,有6百多人丢官,最高别级是司局级,结果民间的“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质疑声音从未停止。
有媒体评价说:由于受到政府限制,通常审计结果的披露比例仅仅在30%左右,风暴过后,最关键的还要解决“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境况。
李金华说,揭露问题也好,披露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我们政府是敢于揭露问题的,也让大家了解我们揭露这些问题以后是要整改的。
他说,“2004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因为以前大家老提出来,屡审屡犯,后来我就说屡犯屡审,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屡审屡犯,特别屡审屡犯有法规方面的原因,甚至有一些还有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的这种管理意识或者严格管理意识不是太强。”
最近,关于“2007年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全面对社会公告”以及审计法修改和审计体制变革等话题也备受关注。严格、公正、公开的政府审计正在成为中国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可能会想起李金华的一句名言,“以前认为审计是搞监督,现在审计应该是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工具”。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