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家庭医生免费试水 私人医生高价定调
2004年12月底,北京北三环西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民营医院北京德仁门诊部,打出了“京城首家私人医生”的招牌,自此象征着贵族化的私人医生亮相京城。
其实,“私人医生”对于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2004年7月,北京的一家公立社区医院——方庄医院就推出了免费家庭签约医生制度,让方庄社区的60户家庭有了自己的医生。尽管上述两种新医疗服务模式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完全不同,但都把过去只在电视、电影里才能见到“去一个电话,医生马上就赶到家里”的场景,复制到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中。
出“平民版”
住在北京方庄社区芳星园的张大爷,听说自家被定为家庭医生签约户时,有一种“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他从没想过,外国电影里“我的医生”的字眼将用在自己身上。
家庭签约医生制度的推出是方庄医院院长王洪斌的主意。北京方庄社区曾是京城早期知名的高档商品房区,业主不乏社会名流。可姿色平平的社区医院吸引不了高端业主的眼光,用王洪斌的话来说:“他们眼中只有协和、友谊、人民医院”。社区身份的方庄医院,既没能力花巨资更换设备,也无法用高薪招揽人才,使自己跻身协和这样的三甲医院。王洪斌认为,只有充分利用社区优势,吸引业主接受服务,才能增加医院收入。方庄医院开始了第一次转轨——砍掉手术室、大型医疗设备,加强了计划免疫接种、母婴教育等初级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项目。有了贴近业主需求的服务,医院效益开始攀升。这时,一个更富想象力的构想,开始在王洪斌的脑海里成熟,他想效仿国外私人医生制度,推出家庭保健医生业务,即医生上门为每个家庭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医疗服务。这样,一方面,职业医生满足了病人求医的需要;另一方面,居民通过医生也了解了方庄医院,盘活了社区医院。
2004年7月,家庭医生制度开始在方庄医院试行。他们从2500户中随机抽出60户,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全程生活方式干预、疾病预防与管理。由3名全科医生担任这60户的家庭医生,利用健康教育课、宣传品、市民学校对签约家庭人员分层次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疾病综合防治、健康知识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和讲座。此外,签约家庭有病有痛时,可随时拨打家庭医生电话寻医问药。对家庭医生解决不了的病症,家庭医生会及时提出转诊建议。目前,方庄医院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全为免费,只是患者买药的钱需要自己支付。
半年多试点,家庭医生对签约家庭的跟踪调查发现,60户家庭中有80人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生活方式疾病,健康人群仅50人。方庄医院就这三类人群,分别提出了预防、治疗、教育方案,60户家庭都愉快地接受了指导。当然,医院通过签约医生制度,经济效益也提升了不少。王洪斌说,医院打出“家庭医生”牌是出奇制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双丰收。他希望,今年继续扩大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范围,争取几年后覆盖到整个方庄社区10万人身上,让社区里的所有居民都到方庄医院来看病。
打“人性”牌
北京德仁门诊部主任蔡冬冬一开始就向记者解释,会员制的私人医生并不只瞄准高收入人群,走贵族化的道路,而重在人性化的服务上。记者抄录了私人医生入会费用:
“健康金卡,全年会费3880元,3人入会,6项特色服务”;
“健康银卡。全年会费2880元,2人入会,5项特色服务”;
“健康卡,全年会费1880元,1人入会, 5项特色服务”;
“普通卡一,全年会费1280元,1人入会,13项基本服务”;
“普通卡二,全年会费880元,1人入会,12项基本服务”;
“普通卡三,全年会费580元,1人入会,11项基本服务”。
比起方庄医院免费家庭医生,这里最便宜的套餐580元/年也会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但是,蔡冬冬坚持认为,价格不应成为影响人们入会的主要原因;如果入会能改变你现有的健康状况,“几百块钱也不算什么”。
1989年,京城一些大医院退休下来的医学专家组建了北京德仁门诊部。但是,十多年的发展,德仁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北三环西路周边小区的住户和超市售货员,都没听说过德仁的名字。德仁门口挂着“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的牌子,蔡冬冬身兼该研究会理事职位。尽管蔡本人告诉记者,设立私人医生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就医需要,其实正是那块牌子让她动了设立私人医生的念头。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理事头衔,让蔡冬冬占据了丰富的专家资源——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24位主任医师,300多位副主任、主治医生成了私人医生的候选人。北京的首都地位又决定了高收入人群的数量和高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占据人和、天时、地利的蔡冬冬,就这样顺利地把私人医生概念引进了北京。
蔡冬冬赋予私人医生这样的含义是,给会员提供“一对一”的人性化医疗服务,便于医患间的交流与接触、贴近服务人群,让会员得到最适合自己、最有利于自己将来健康发展的医疗服务。据介绍,会员入会的第一步是全身体检,医生根据体检结果对会员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评价结果。据此结果,德仁帮助会员安排适合他的私人医生。如会员体检后发现血脂偏高,就要由高血压、糖尿病等专长的医师为其做预防、诊疗方案的设计。私人医生只对会员健康状况给出具体指导意见,至于病人到何地买药、到哪家医院看病全由自己作主。蔡冬冬介绍说,私人医生为会员服务三个月后,会员感到该医生“不能满足自己的医疗需求”,德仁可为其更换医生。“这样对医生也是一种自律,医生的服务越周到,拥有的会员就越多,佣金当然也会不断提高;反之,只有请他出局了。”蔡冬冬告诉记者,2004年8月德仁私人医生试运作以来,已招揽了100多名会员,目前还有不少人前来咨询。
走“两条路”
家庭医生刚出道,私人医生就蹦了出来,两种相似的模式是否会争风吃醋?方庄医院发展部主任对记者说,两者走的是不同道路,不具有可比性。私人医生瞄准的是高收入群体,而签约家庭医生的医疗咨询和健康教育是免费的,普通人群何乐而不为呢?
北京市丰台区卫生局办公室主任林凤鸣认为,不论公立医院的家庭医生、还是民营医院的私人医生,都是医疗服务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思路。普通老百姓可选择家庭医生为自己提供便宜、快捷的医疗服务,中、高收入人群缴纳一定的费用入会可享受自己的更人性化的私人医疗服务。从本质上看,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家庭医生制度可能将成为社区医院谋求发展的一条路子,而私人医生则是民营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表现,将来都有各自的发展空间。
王洪斌希望,能将家庭医生的项目继续做下去,让社区医院走出困境,促使政府建立“社区家庭医生”制度。蔡冬冬则憧憬着,将德仁越做越大,朝着私人健康会所的方向发展。
不过,两种模式也有各自的烦恼。王洪斌坦言,家庭签约医生制度的原计划中有收费项目,但是,医疗服务价格是政府说了算,社区医院不能自定价格,收费的计划只能流产。他担心,家庭医生项目做大后,经费将成为发展的障碍,使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名存实亡。所以,王洪斌个人认为,家庭医生项目的管理服务费用可由政府和家庭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这样才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在社区医院中推广。
尽管德仁收取会费,不存在资金问题,但是提到病人双向转诊,蔡冬冬也脸有晦色。她告诉记者,国外医院主要为病人提供手术、住院等医疗服务,其他小病痛都交给了病人自己的私人医生处理。当私人医生遇到需要手术等棘手病症时,只须开一张手术单,病人到任何一家医院做手术即可。在中国,目前连民营医院的地位都尚未得到完全认可,哪家大医院又会认挂靠在民营医院下面的私人医生的处方和签名呢?因此,私人医生也只能象家庭医生一样,建议病人去大医院看专家号了。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