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论:“6万元~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在我国,“中产”首次得到了清晰的数字化界定。按照这个标准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将由现在的5.04%扩大到45%。
看得出来,数字化“中产”的得出,应该很是费了一番功夫。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抽样调查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有效问卷263584份。据相关人员透露,完成这项调查最低人工费用支出600万元——我真愿意相信是记者同志误加了两个零。一项调查的花费等于100个“中产”家庭的全年收入,发一张问卷最低花费20万元,用“挥金如土”来形容该调查简直毫不夸张。
然而,用“挥金如土”堆砌出来的调查结论,不但没有赢来喝彩,相反却引来了质疑一片。短短几个小时,网民留言多达十几页,清一色全是质疑或者反对的声音。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前不久“农村人最幸福”的调查结果。“中产者”和“幸福感”堪称是一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绝佳姊妹篇。
举凡调查,大概总能得到些“看上去很真实”的居民收入数字,再结合一些“看上去很准确”的收入购买力数字,换算成数字收入的购买价值,接着再往那些既有的“中产”收入标准上“套”,于是乎得出结论——6万到50万的收入界限;看上去似乎挺让人充满希望的“中产”指标,然而在我看来,8倍多的收入差距却“同居一室”,这更像是在混淆贫富概念,是在以“中产”的名义“消除”贫富差距——6万不是“无产”,50万同样不“富裕”,如此一来,岂不是“不废一枪一炮”就“消除”了贫富差距吗?
正如社会学者和经济学家所普遍认为的,“中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经济状态。“中产”的帽子,虽能满足部分虚荣爱好者的虚荣心,但毕竟要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除了自嘲之需,谁又愿意当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除了感觉“穷”之外别无二感,你却偏偏给人授予“中产”的名号,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
最后,权当是新年问候,无论您是“月光族”抑或“年光族”,笔者在此都要恭贺家庭年收入6万以上的读者诸君:拜该调查所赐,从今天起,您已经是一名光荣的“中产者”了。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