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看到扬州市有人打算创办“奶妈公司”,以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式社会提供“奶妈”的消息时(见1月18日《南京晨报》),我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要想证明当下人的工具化和物化,再也没有比“奶妈产业化”更好的方式了。在我看来,无论创办者用什么样华丽前卫的辞藻来包装,这些充当奶妈的妇女其实已经和奶牛场的奶牛无异。
仔细研究了一下这则报道,发现创办者和支持者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市场有需求。但是一件事物,单有市场需求是不能提供其存在的全部正当性的。娼妓有没有市场需求?毒品有没有市场需求?婴儿有没有市场需求?极而言之,奴隶有没有市场需求?武器弹药有没有市场需求?都是有的,但我们能说这些因此就具有了存在的正当性吗?不能!当然,法律对“奶妈产业”还没有明文禁止。但法律相对于现实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在法律暂时还是空白的时候,衡量这件事情该做不该做,就更能检验出一个人在“人的价值”问题上的觉醒水平了。
和所有的“物”都不同,人之为人具有自己独特的可贵之处:这就是人具有居于主格地位的人格身份——这种身份意味着一切价值都指向他,以他为目的和归宿。这同时也决定了人是不能以自己的某种“属性”(包括乳房和乳汁)来满足他人或市场的需要的,不能直接的、简单的以自身作为价值对象供人“消费”,而只能是作为主体,作为社会和人类中的一员,通过劳动和其他活动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价值,创造价值。
市场化的“奶妈公司”恰恰抹杀了人的这种“独特的可贵之处”,把人降格为“物”。因为“物”就是直接的、简单的靠自身的属性向作为主体的人来显现其价值的。比如,奶牛是用来提供牛奶的,猪是用来提供肉食的,汽车是用来代步的,等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些“职业奶妈”们作为人的尊严在交易过程中已经完全被取消了,因为购买者是把她们当作自然物去占有她们的“使用价值”的。她们通过“奶妈公司”向社会展示的不是真正的人的价值,而是物的价值。
由于职业奶妈的出现,人被分裂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沦为纯粹的手段,另一部分人则上升为目的本身;一部分人可以收买别人的身体,一部分人则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这再次证明,脱离了经济权利奢谈自由是一件多么虚伪的事情。
在公司第一批20名奶妈中,典型的是因为“没有生活来源”而“主动”应聘的,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名奶妈背后都有一名啼饥号寒的婴儿。放下自己的骨肉去奶别人的孩子,个中的辛酸,不是亲身经历,外人也是很难体会的。而一位上海的老板则给筹备中的“奶妈公司”打电话称,“花多少钱也愿意请奶妈”。这种供需两旺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贫富差距过大给社会带来的撕裂般的剧痛,也让我们痛苦地意识到曾经被马克思严厉地批判过“人被贬低为商品,贬低为物、手段、工具,贬低为牲畜”的社会现象又重新出现了——在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共识的今天,如何才能按人性、按人的尺度复归人的价值?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