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访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
本报记者任一龙
●必须跳出农业谈农业,而不是纠缠在细枝末节的争论与解决上,这是当务之急。
●中国农业问题实质是"三村"问题---村民、村业和村庄的问题。这比"三农"更广泛、更本质,对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
●辨证地看,减少现有的农民才是对中国农业的最大的支持。
●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徒劳,只能低估和抑制农民创造性的发挥。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在“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如何科学有效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结构调整?如何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关键的发展阶段,这些问题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迫切需要回答的客观现实。
“必须跳出农业谈农业”。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何用战略性思维地俯视“三农”问题,而不是纠缠在细枝末节的争论与解决上,是当务之急。
记者:2004中国的农业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用历史的眼光看这一年,您觉得应该给去年“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怎样的总结?
顾海兵:十几年前我就提出中国农业问题实质是“三村”问题——村民、村业和村庄的问题。这比“三农”更广泛、更本质,对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因为村民不仅仅是农民,还有其他职业的人;村业也不单单是农业还包括非农业———现在,在农村不是所有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有做木匠、泥瓦匠、做豆腐、开小卖部的、理发的,这些人的工作不仅仅是农业,还有许多非农业;村庄,我们不是进行农村的市场经济,而是乡村的市场经济。
2004年,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周期看,是在连续几年的粮食价格下滑、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费税增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减弱和连续几年农民收入的低增长之后的自然回升。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问题——今年出现粮食价格上涨是很自然的,即便是无任何政策改变——只是粮食直补让人看到中国农业问题得到领导层新的关注。
记者:去年经过国家减免税收、直补等手段,农民的收入比以往有较大的增长。(据财政部统计,2004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通过粮食直补补贴农户13892万户,平均每户增收74元。)你怎么看待这一增长?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作用?
顾海兵: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2亿农户8亿农民的基础之上,
而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口还占总劳动力人口的50%——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业是富裕不了的。当然,发放粮食直补,这是一个信号——政府开始关注和支持农业发展的信号。
对8亿农民进行粮食直补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补贴,对政府财政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同时这种补贴的操作成本也很大——每户74元,仅相当于给了一家人一袋化肥的钱。但要把直补发放到农民手中,操作成本有可能要超过补贴本身,而且这种补贴是短期的补偿。
我们也看到有许多在城市里打工的人回到农村去种地,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样的回流是暂时的,是补偿性的。也许,当中国的农民减少到只有八、九千万时,补贴的意义才会更大。
记者:解决“三农”其实就是解决小农经济条件之下,农业不可持续、农村没法发展、农民过于贫困的问题。
当前,关注“三农”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您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顾海兵:目前,我们缺乏解决农业问题的大手笔。其实,辨证地看,减少现有的农民才是对中国农业的最大的支持。
正本清源———“三农”问题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也不是农民不努力,问题恰恰是发生在农业之外———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的核心战略是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同时要在城市里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总而言之,两句话:“农民非农化,城市市场化”——即农村减少农民,城市平等接纳农民。
记者:如何实现?
顾海兵: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经说,发生饥荒的问题往往不是农业欠收引起的,而是人为引起的。
现在,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让现在那些进城的农民不要再成为“候鸟”,同时切实减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减低他们进入的成本,落实各种保护公民权利的各种法律和措施,解决中国的户籍制度问题,保障他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让他们也能享受和城市公民的平等待遇,中国农业的问题也自动消化了。
比如,现在北京的出租车还是老规定———只有北京户口的人才能申请出租车手续,外地人根本无法进入。
有人认为,城市容纳不了那么多人———日本小小的岛国,只有陕西省的面积大小,但2003年日本人口为1亿2740万人,而陕西省的总人口2003年末为3689.5万人。我们的城市完全有能力消化那些转移到城市里的合法劳动力,市场经济就是“人气经济”,人多了商机也就自然多起来了。人多了,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当然,还有人可能要担心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农业从来不缺乏劳动力,而且人多但要提高效率就是一件难事。把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农业生产效率自然提高。重要的是只要有土地我们就可以生产出粮食———土地不是石油,今天用了明天就没有了。对粮食安全问题应该有科学的看法,不要满足于一年或几年的农业增长,要相信市场的力量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记者: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用工业模式来发展农业,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报酬递减规律和家庭分散经营特性,这就决定了农业不能按工业模式去搞。还有人认为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必须用适宜小农经济的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
您怎么看这一观点?
顾海兵:这是不求改革、只求稳定的观点,是对现实无奈之后的
一种辩解。
我前面说过,全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宣称自己可以在2亿农户8亿农民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在这方面不用改革的眼光、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只是挖掘“中国特色”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徒劳,这只能是低估和抑制农民创造性的发挥,试想如果每家每户都是两、三亩地如何能成规模,如何达到现代化?好比,汽车,如果只生产三辆,工人可以用锤子敲打出来,如果生产1000辆,这样的办法简直是儿戏。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