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近日,听山西运城的朋友说,永济的稀世国宝———唐开元铁牛已经用软着陆的方法安放到混凝土底座上,这标志着蒲津渡遗址保护工程已近尾声,这真是蒲津铁牛之大幸。
蒲津渡在历史上是秦晋要冲、兵家重地。而这里的蒲津桥,是横跨黄河最早、最长、最大的第一座浮桥,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41年。之后,从春秋到北魏的900年间,它是不固定浮桥;从北魏到唐开元300年间,这里为竹缆连舟固定式浮桥;唐开元年间建起了一座铁索连舟浮桥,拴铁索的固地锚,就是一组铁牛、铁人、铁山、铁柱。宋末,元兵将这座500年的铁索桥烧毁,大铁牛从此没于黄河泥沙之底。大铁牛在黄河之下一埋就是700多年。
到1989年7月,蒲津桥东岸的固地锚被从十几米深的泥土中发掘出土,出土的铁牛、铁人、铁山、铁柱油光锃亮。不计座下铁柱,4头牛共重146.6吨。4尊铁牛个个体阔腰圆、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威武雄壮、造型精美、完好无缺。每尊铁牛下有6根大铁柱,入地丈余,坚固不拔。而4尊牵牛的铁人分别为维吾尔族人、蒙古族人、藏族人和汉族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据研究,当时以铸铁牛来作为拽铁索的地锚,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治理黄河的希冀。《易经》中有:“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囤。”为抵御黄河泛滥,铸铁牛卧河边以镇之。
蒲津铁牛的出土,在考古、桥梁建筑、冶炼铸造、工艺造型、黄河变迁、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1991年,这一国宝的复制品在太原和北京展出,受到赞誉,接着又到西欧展出,引起轰动。
然而,国宝的出土,保护工作却遭遇困难,因为铁柱文物的保护至今依然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宝在原地,风吹日晒,慢慢被锈蚀。虽然在出土8年后的1997年,蒲津铁牛保护方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但保护工程却因种种原因修修停停。
2004年7月,在各方面努力下,蒲津铁牛遗址复原工程重新开始,大铁牛已安全升顶到位,除锈工作和平台主体工程也已完成。据说,此次修复工程完成之后,黄河大铁牛的保护情况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但保护铁牛不被继续锈蚀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却成为一个科技秘密未被透露。
2005年元旦,上部展台即向游人开放。历经千年沧桑的镇河国宝,得到了合理的保护,继续向人们昭示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