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背景
中产调查起风波
2005年1月,来自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引起社会一阵不小的骚动:“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这个结论被媒体称为我国“中产阶层”的首次清晰数字化界定。这项历时4个多月,发放问卷30万份,有效问卷263584份,最低人工费用支出600万元的调查,刚一出台就引起一片哗然,媒体跟风群众议论,更多的是质疑和不满。而国家统计局很快出来澄清“国家统计局未公布过这一数据,在正规的统计口径中也没有‘中产阶层收入’这一项目。”显然,此时去讨论财富问题非常敏感,而社会平等与共同富裕问题更会引起人们关注。
“中产阶层”(middle class)这一政治经济学概念在中国开始热炒其实只是近几年的事,且在2004年达到顶峰。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著名的美林公司预测说,未来10年内,中国中等收入人数将达到3.5亿,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也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将达1亿户,户均拥有资产62万元。很快一些经济学家就将中等收入阶层与“中产阶层”划上了等号,商家更是出于商业利益急不可耐地鼓吹要打造中国中产阶层。
在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级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学术界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达到“橄榄型”的理想状态,即富豪与权贵、穷人与弱者都是少数,中产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究竟什么才是中产,出租车司机小刘说:“有车有房,泡吧,钱总是够花”,大学生小陈说:“中产? 大概每个礼拜天去STARBUCKS坐上一个下午,拿着SONY VAIO,开着VOLVO,读着BIBLE吧。”不同的社会阶层在面对“中产阶层”这一突如其来的概念时,并没有一致性的解读。那究竟谁是或将是中国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崛起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在目前状况下,应如何看待中产阶层?
对话
拿什么来衡量中产阶层?
主持人:李萌
嘉宾:
夏学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学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周运清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给中产一个定义
主持人:伴随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个名词出现的是对中产阶层如何界定的纷争,现在我国有没有一个学界公认的界定标准?这些标准仅仅是经济学上的意义吗?
夏学銮:国外界定中产阶层,是从财富、权利和声望三个指标来衡量,包含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更多的是从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去判断。中产阶层要有很好的社会地位、职业,以及优越感。过去我们最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有的人用一百块的大票卷烟抽,烧钱,这样的暴发户不是中产阶层,他虽然财富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他的社会心态,心理状态和相关的行为并没有达到水准。中产阶层是要受过良好教育的,而且是属于白领阶层的,有良好修养的,也受人尊重的这样一个阶层。所以说不能说收入高就都能成为中产阶层。关键是看他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社会地位、对社会关心的程度及自己与社会整合的程度。
陆学艺:职业、地位、声望这些是衡量的标准。我们说大学是制造中产阶层的摇篮,因为中产阶层是一个职业概念。比如一个白领每月挣三千多,一个出租车司机勤快一点的每个月也可以跑出三四千块钱,但不管他挣多少钱,我认为他不是中产,而白领却是。有些经济学家说有两套房子两辆汽车,一年五万以上就是中产阶层,这肯定是不对的,有些人没工作没文化,有房子有车,是他父母留下来的,你说他是中产阶层吗?说句难听的,有的乞丐一个月都能挣好几千,你能说他是中产阶层吗?一个妓女每年能赚五十万你能说她是中产阶层吗?
周运清:中产阶层的界定,与收入肯定相关,但是简单地从财富上来界定并不恰当,因为收入和支出是相联系的,比如一个农民是一个种田大户,收入六万,假如他养两个儿子,而且都在上高中,那一年就要花两万元学费,实际上他的所得效益并不高,所以说中产阶级的界定应该和整个社会消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如果只是简单的从收入来判断那常常是不太稳定的。
中产门槛
主持人:社会上对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有房有车就是中产,有人认为吃穿用名牌就是中产,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应当具备些什么样的要素?
陆学艺:按照国外的理论和我们自己的研究,中产阶层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有产的,一部分是被雇佣的,第一部分国外叫“中产阶级”,也就是中小企业主,中小农场主,在中国就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国营工商户,这些是有资产的;第二部分人就是知识分子,白领阶层。一般来说像教授、行政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他们应该都算是中产阶层,还有大学毕业生也属于中产阶层。
周运清:中产阶层应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通过产业或职业的现代化发展,成为的一种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社会名望方面都达到民族或国家中间状态的一个阶层。
夏学銮:各个国家对中产阶层的定义不一样。国外现在都不谈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是中国一些经济学家炒作出来的,收入上,中产阶层既不是穷人也不是富翁,且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比较高的职业声望。白领、科技研究人员、IT产业人员、大学教员、医务工作者等等,他们都是社会精英群体。
主持人:提到中产阶层,人们很自然的会将其与城市联系起来,那么,农村离这个词有多遥远?农民能成为中产阶层么?
周运清:当然可以,农民也是可以成为中产阶层的,现在有好多农民在工业化拉动下,本身就亦工亦农,不是说他去打工,而是说他既有土地,又开办工业,甚至搞市场,这些农民现在也成长了不少,像珠三角长三角,是很典型的,在农村要看他从事什么产业,有些产业大户也可以成为中产阶层。还有的农民在进城打工以后积累了资本,搞房地产,当老板的也有。
夏学銮:有一个观点说要让农民都变为中产阶层,这是一种经济学的观点,也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观点。这个观点只单纯把经济作为衡量标准,但即使农民的经济收入达到中产阶层的收入,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一定能达到中产阶层的地位。过去有一些农民企业家为了显富摆富斗富,就烧钱,中产阶层是没有这样的。农民不可能都成为中产阶层,这是一个相当长的社会过程,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陆学艺:从职业来说,现在的农业劳动者应该不属于中产阶层。现在的农村,有一些种粮大户,承包大户是可能成为中产的,但是这个比例很小,种一亩三分地,种粮食棉花肯定是不行的,中产阶层主要是在城里面形成的,那些亦工亦农的,或者亦商亦农的机率也会比较大些,要成为中产阶层,恐怕得要离开农村,进城来打工,做买卖。
社会经济的稳定器
主持人:有人说中产阶层就是“烧钱阶级”,实际上中产阶层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消费观念应该是什么样?
周运清:中产阶层的消费观念应该还是以勤俭为主题,而不是奢侈享受,根据现在的社会文化和中国的传统。低层的消费主要是日常生活消费也就是生存消费,到了中产阶层,就要追求事业和个人的发展,在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消费就要增长,为了社会沟通和发展的需要,他们的交通工具、社交方面也要发展,消费也就要跟着增长,因此他们的消费进入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当然主要是发展型消费。
夏学銮:不是说中产阶级就可以浪费可以穷奢极欲,中产阶级很节俭的,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可以大手大脚,生活奢侈,花钱如流水,寅吃卯粮,超前消费什么的,这都是对中产阶级的误解。去西方看一下,那些大款,教授吃饭的时候都用面包把剩汁弄得干干净净的,不像我们一桌子一桌子的摆阔酒席,中产阶层不是一个财富概念,而是一个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
陆学艺:中产阶层有着相对时尚的消费观念,不会保守,走在时代的前面;相对比较稳定,比较实际。
主持人:有许多人认为,中产阶层的崛起不仅预示着一个富裕时代的开始,而且他们稳健有力的特质也给了人们更多看到一个更繁荣、更趋合理的理性社会的希望,那么中产阶层在社会经济又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陆学艺:中产阶层是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主力军。他们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导力量,中产阶层中的中小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哪个地区这种人多了,哪个地区的市场经济就发展得好,比如浙江,跟中西部的地区比,经济明显具有强势,这是浙江的中小企业主多之故。另外中产阶层的消费也比较稳定,所以购买力也上去了。中产阶层规模大了,自然的生产和消费都会比较稳定,这就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周运清:在经济领域,他们通过为了实现自己理想而进行的奋斗,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活力。要成为中产阶层首先要在经济上有保障,办企业也好,搞推销也好,都要成功才行,经济上的成功就是给国家带来财富,假如不偷税漏税,他们缴纳的税就不少了,而且他们还给低层次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我们要实现国家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而中产阶层就是小康社会的主体。
夏学銮:中产阶层对稳定社会,促进社会民主化、社会进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这部分人是职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素质比较高,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领导社会生活的新潮流。他们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在整个的社会经济建设当中都是一个主体,是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现。
中产发展的“墙”与“桥”
主持人:现在我国中产阶层数量有多少?整体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他们在形成和壮大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我们应当怎样创造对扩大中产者规模最有利的条件?
周运清:比例很小,没有形成一个强势群体。因为在社会转型的阶段,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状态。西方学术认为的中产阶层应该是社会的主导力量、稳定主体,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思考,社会只有达到一个新的历史程度后才可能实现,但因为现今社会处于一个剧烈的两极分化之中,这是全球性分化,如果说世界工业化完成了,那么中产阶级处于主导地位是肯定的,工业化没有完成,这种状况就很难实现。
除此以外,中产阶层实际上是一个分化最激烈的阶层,因为中产阶层想进入更高层次的生活,就要积极向上,在向上的过程中,竞争比较激烈。他们会不断的投资,不断的发展,此时社会风险就非常大,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不上则下。
中产阶层遇到的障碍一个是市场经济不完善,一个是公民社会先天不足。另外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过去的阶级斗争思想还在。社会不应人为的划分中产阶层,用贴标签的方式,只会给人们造成一种人为的负担,所以我说公民社会先天不足,要是乱划中产阶层的话,就像现在产生仇富心理一样,会引起社会不必要的紧张关系和心理负担。因为我们的社会状态还不是一个公平竞争发展的公民社会状态,你要是富有,别人可能就有意见有想法,你要是通过合理手段致富,别人可能也会认为你是胡捞的,这就引起了社会矛盾,从一定程度上讲反而束缚了中产阶层的发展。
陆学艺:1999年中产阶层的比例大概是15%,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2020年可能可以达到38%左右。中产阶层是有话语权的,你看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都是中产阶层在从事,经济学家也好社会学家也好,都是中产阶层,这个阶层越大话语权也就越大,现在已经很大了。
但按照规律,我认为,我国中产阶层目前应该超过30%,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我们现在只有的20%的中产阶层而不是更多,计划经济留下来的体制还在阻碍着我们。有些人先富起来了,有钱了,可钱花不出去,就胡花,因为正常的消费受到限制。德国有“一马克办企业”的说法,我们现在要办个企业,要经过很多层手续批准,成本相当大,我们现在从业的机会受太多限制,计划经济的卡口太厉害。要实现正常发展,必须要完善经济体制。
另外,社会流动不畅通,城市化发展不正常,使中产阶层的发展也受到制约。我们的社会现在还是一个二元结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以前城市不发展还罢,现在城市在发展,于是农民想进城,可进来以后还是农民工,并且过了十年二十年了,也不会变。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农村里的人要进城,至少有三种形式,第一是在城市投资,进城办企业,不光是解决自己的就业,还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第二种,进城做小买卖,不仅仅解决自己家庭的就业,收几个学徒,还解决了学徒的就业。第三种就是民工,或者是考学校出来了,或者是有家传秘方,到城里来做医生了。可是城里仍然没有什么属于这部分人,他们只能打工,打完工还得回去,成为中产阶层基本就不可能。
本来城市化过程中是创造中产阶层的最好的机会,城市化程度越高,中产阶层越多。现在我们的农民之所以成不了中产阶层,桎梏不光是户口制度,还有土地制度,还有财产制度。
夏学銮:根据1999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公布的一个数据,全国有6万亿存款,10%的存户占整个存款的三分之二,共有4万亿,根据这样一个统计,我们大概算出,一个中产阶层个体收入应该是5万多,三口之家就是15到20万的样子,根据这个计算,1999年就应该有百分之十几了。实际上现在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已经形成气候,政治上也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我们不是提出在2020年达到小康社会吗?这包含还要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如果中产阶层发展有什么障碍的话,主要就是缘于农民的精神状态、教育水平和由教育水平所决定的生存状态,这些都可能是制约这个整体的决定因素,因为他们没有这个群体意识,没有这个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不知道该为社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可能是最大的障碍。有财富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主观上没有对中产阶级的认同,没有这个阶层的情操、社会生存状态,和职业的声望,没有参与社会影响力的各种渠道和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大家都是富翁了可是又还都处于文盲状态,成不了中产阶层。所以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教育,要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资料:
中产者的十大人生选择
1 要不要孩子
一个中产者家庭里,如果夫妻都忙得跟臭虫似的话,那养孩子绝对是降低他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选择。 但人的天性却在时不时地催促他们:养一个吧养一个吧。
2 要不要情人
饱思暖、暖思淫的人类本能冲动促使有着殷实的收入的中产者们去为下一个目标而奋斗,情人就是这目标里的首选对象。但往往最后上演的是纸包不住火的拙劣游戏,在这种投鼠忌器的矛盾心理下,广大中产者们疑虑重重。
3 要不要创业
谁都知道给人打工罪不好受,可着劲儿地出去自己开公司创业的,还真没几个。中产者虽说劳累似螃蟹,但好歹旱涝保收,风雨不愁,年中年底还有奖金分红,因此他们在创业风险与劳累中犹豫。
4 要不要MBA
这年头MBA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中将率为百分之一百的彩票一样,只要你去买了,就能得大奖。 可惜好景不长,MBA也在贬值中,但MBA仍在热卖中,读还是不读?
5 要不要手提电脑
再早个七八年的话,这问题的回答是毫无疑问的:当然是要,可现在不行了,一群刚毕业的电脑工程师们全拎着它满街窜。可是没手提有时还真是麻烦,中产者此时在实用和面子之间徘徊不定。
6 要不要无线上网
当手机跟谷粒一般在神州大地遍地播种的时候,无线上网首先成为话题。 昂贵的价格拦住了广大中产者火热的心,但实时获取信息的欲望却被撩拨得更加高涨。
7 要不要心理医生
中国人吃苦耐劳的传统使得患上心理疾病的人们也不例外以忍字当头,中产者虽说家产殷实,但也对心理保健及心理治疗避之不及。可是随着跟老外的接触加深,他们发现拥有一个心理医生也是件挺有地位的事。
8 要不要小汽车
在中国,小汽车还算件奢侈品的情况下,弄部小汽车还是件很有面儿的事。可养路费汽油费保险费关卡费实在是厉害,中产者在这里举棋不定。
9 要不要正版CD
中产者为了奠定自己与广大劳动人民不一般的地位,就必须去买正版音像制品。但他们心里暗暗叫苦,因为他们逐渐发现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们全在忙乎盗版CD,而且,原来好的录音版本全在盗版里,不仅种类多,而且价格低得你都不忍心还价。
10 要不要人文
好歹中产者大多都受过大学教育,所以他们对人类的思想还或多或少有着遥远而微弱的记忆,他们开始买书,结果买来的书还是被教授们笑掉大牙,这些书计有:《穷爸爸富爸爸》、《文化苦旅》、《岁月随想》、《第一次亲密接触》、《莫扎特之魂》、《乌鸦》…… 严打之下,中产者难免有些丧气,最后他们靠买些时尚杂志来消遣消遣,毕竟上面有时还是有一两篇专门为他们而写的普及读物。
(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