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年2月1日,是“国九点”发表一周年,这一天,上证指数跌破1190点,以1188点报收,创68个月以来的新低,而24个月前,“国九点”颁布的时候,上证指数尚在1560点。
2005年2月2日,沪深两市在利好传闻和深交所动员会的鼓舞下发生井喷行情,上证指数暴涨63.57点涨幅达到5.35%,创出2003年1月14日以来单日最大涨幅。
2005年2月3日,沪深两市实行IPO询价的第一股华电国际上市,发行价定在2.52元的华电国际开盘价就是3.70元,早市迅速拔高价格冲至5.35元,午盘回落至4.5元,全天换手率高达70%。
2月的头三天,沪深两市的巨幅震荡,或许真的意味着2005年将成为中国股市长达四年熊市的转折点,或许真的意味着2005年将再一次成为基金的淘汰年。
这两个或许,看似矛盾,实质契合。这个契合点,就是所谓的新股询价。
银河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央视的沙龙上很困惑,她实在搞不清楚征求了那么长时间出来的询价制度怎么会是这样的,怎么可以只报价不下单,又怎么会是卖家问买家货值多少价,说白了。机构怎么能够这样不负责任。
其实,不仅是左小蕾有这样的困惑,就是管理层也同样。
1月31日,针对询价第一股华电国际在询价过程中,询价对家报价不负责任,报价缺乏诚信的问题,证监会提出四项要求:必须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报价,并对自己的报价行为负责,每次参与报价都应指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必须提供明确的报价依据,不得故意压低或抬高报价,不得随意报价,不得故意报价,不得通过任何形式相互串通报价;在发行人及市场未出现重大变化且询价对象未能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前后两个阶段的报价不得出现重大差异,不得有累计投标时的报价完全脱离初步询价时的报价区间的投机行为;指定的资金、证券账户仅限于询价对象自用,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出租、出借询价专用账户。
证监会规定了一大堆这不许,那不许,一旦违规又怎么样呢?一旦违规,证监会所能采取的极端措施也就是将违规对象从询价名单中除名,仅此而已。
华电国际的询价结果证明这个第一股是失败的,这个试点的失败者不是一般的券商,正是包揽了国内大型国企海外上市定单的中金国际,号称最具投行实力的合资券商。
从承销商的角度看,一个成功的投行不仅在于把新股发出去,而在于以什么样的价格发出去。水皮早就说过,在中国股市,没有卖不出去的烂白菜,只有没有人要的价格。作为承销商,为新股定价就是基本功。当然,这个定价的过程是一个询价的过程,但是更是推销的过程。华电国际的开盘价表明,3.70元是这个市场对华电国际的心理价位,而这个价位比承销商给出的价格相差47%。
很多海外的朋友不理解,认为中金国际是有专业知识的,他们知道在海外作路演是怎么做的,怎么在国内就这么草率呢?不能够呀,这样的价格意昧着没有为上市公司募集到能够募集的资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不就是一种伤害吗?
中金国际心中有没有为华电国际定过价?当然定过,而且价格就在2.70元-3.40元之间,就是开盘之后的合理区间,问题是中金国际为什么没有说服询价的机构接受这样的价格,为什么那么轻易的被人牵着鼻子走,为什么那么轻易的就把巨额的发行利润让给了询价的机构。
有人会说,行情这么低迷,价格能高吗?问的的确有道理,华电国际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好的时机发新股?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要找骂?为什么在询价出现严重低估的背景下还要一意孤行?
其实答案不在华电国际,也不在中金国际,而在于管理层。
2月1日,经过三天询价的第二股黔源电力敲定初步的询价区间为5.38元-5.93元,在参加询价的39家机构中,最低的报价来自两家QFII,只给了3.97元一股,而最高的机构给出的价格是7.2元,相差接近70%。黔源电力是一个只有5000万流通盘的小盘股,2004年1—8月的每股利润已达0.43元,初步的询价区间对应的市盘率为11—12倍,相当于发行后的17—19倍。从市盈率的对比看,黔源电力的定价比华电国际还要低。
华电国际打头阵,阴差阳错有H股作对比,H股价曾高至2.75港元,于是机构找到了A股和H股接轨的口实,并借此大打出手。黔源电力再询价,投资者才明白管理层用电力股打头阵的用心。电力不是紧张,电力不是供不应求吗?电力公司的股票应该涨才对呀,为什么会集体跳水呢?
管理层不明白,自己超常规培育起来的机构投资者,自己喂偏食养肥的机构投资者都是一群白眼狼,关键时刻不得不会像看家狗那样忠义护主,反而还要咬上一口,失败的询价就是他们对管理层“父爱”的回报。
机构为什么要考虑市场的安危呢?能够落井下石为什么要雪中送炭呢?能够把询价压低了获取超额利额又为什么要替管理层抬轿子呢?
有人说,机构把这个市场砸破了底,自己又有什么好处,他们还不是靠市场吃市场吗?
提出这种疑问的一定是中小投资者,手中握的一定是自己的血汗钱,他们不明白拿着别人的钱玩的机构的心理。
有人说,现在的机构已经绑架了管理层,类别股东表决是他们的意志,新股询价体现的还是他们的意志,甚至估值论也是他们的始作俑。水皮以为言之有理。
不负责的券商,加上不负责的机构,这个市场的风险是释放不完的。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