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牛卫国 白洁见习记者 全四清
河南首家农改超门店“康家乐生鲜超市”开业刚刚半年便被迫关闭,300多万元投资也摧枯拉朽。一个政府捧场、经营者看好、消费者欢迎的项目为何会是这样的结局?一场刻意进行的资源整合、市场规范难道在河南“不服水土”?是政府支持不力还是经营者管理不善?抑或是对市场的定位偏差?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曾经风光一时
昙花一现的康家乐超市,位于郑州市汽车客运南站附近的陇海路集贸市场内,2003年11月底开业,开业当天,市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名流纷纷前来登门祝贺。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上百种新鲜的蔬菜整齐地摆在货架上,人流如织。开业后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康家乐超市大门一开,人们就争相冲进店里,半个小时不到,摆得满满的各种果蔬就被抢购一空。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繁荣”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顾客的日渐稀疏,半年后,康家乐超市被迫关门,一向财大气粗的康家乐超市的东家康家乐公司为节省财务开支,也不得不将办公室从原来的高级写字楼搬到了民宅内。与此同时,因为房屋租赁金问题,康家乐公司与集贸市场的管理单位东城乡陇海村打起了官司,至今尚无结果。
为了验证“响应号召”的说法,记者找到了2003年6月郑州市出台的《郑州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发展纲要》。该《纲要》指出,在未来10年内,郑州市将规划建设12个商品交易商务园区和30个超市化农贸市场。作为首家响应农改超的康家乐公司,当初在投身这项“运动”时曾信心百倍,门头上标明的连锁001也彰显其志。
康家乐生鲜超市在响应政府号召的同时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农改超是将原来的集贸市场进行超市改造,既不同于以小商小贩为经营主体的集贸市场,也不同于超市、大卖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经营模式。由于主要以经营生鲜产品为主,专业化程度较高,从而回避了一些传统以经营副食品、小百货为主的超市竞争对手。这在理想主义者看来,不赚钱才怪呢!
康家乐生鲜超市确实“风光”了一阵子。“这里的菜跟早市的一样新鲜,而且更便宜。”这是当时人们的一致感受。“我们打的就是生鲜牌,靠的就是低价优势。”当时,康家乐超市这样对外宣称。而且农改超有着与超市、大卖场相似的宽敞整洁的环境,明码标价,同时又开在居民的家门口,给居民以极大的便利。
物流出现“瓶颈”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大型物流型企业,康家乐超市一开始就未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该超市内的蔬菜大多从市区其他的批发市场那里购进,而进场卖肉卖鱼的则大多是个体老板;为推行家庭配送,该公司专门设计了保鲜箱,但在后来,此项业务并没有开展起来;作为另一项主要业务内容,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蔬菜配送,也随着质量、价格、效率不断出现问题,其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康家乐超市花200多万元安装了ERP软件系统,但由于真正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系统没
有建立起来,使用率越来越低;人员招收了近百名,后来,随着生意的日渐萧条,大多无所事事;而且由于只开了一家超市,采购、配送、管理等规模优势始终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日常管理的支出费用巨大。“那里的菜后来不新鲜,烂的多,还不如外面菜农的。”一位大妈回忆说,“人多的时候交钱还要排队,不方便,所以我就在外面买了。”
政策缺乏延续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想经营农改超。”康家乐公司董事长尚世安如是说,“我们是第一个响应政府号召投资农改超的,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延续,这样我们就有竞争的优势。”显然,在尚世安的眼里,康家乐超市失败的原因在于政府没有给予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超市外面的小菜农,你得给我清理。”但这太难了,陇海路集贸市场2.1万多平方米,是康家乐超市的10倍,有200多家商户以及数不清的流动菜农。政府有关部门显然对此无能为力。
“他们也需要经营,也需要生存,你能赶谁走?”集贸市场旁边的工商所一位工作人员称,“再说,搞不好,这些人还会闹事。”
无独有偶,在康家乐超市开业之后,位于郑州市黄河路上的集贸市场也进行了类似的农改超改造,但据记者调查得知,其目前也处于惨淡经营之中,原因与康家乐类似。看来,河南的生鲜超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