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得中原者得天下”,但在中国的经济地图上,河南却陷入了边缘化境地,呈现出“塌陷”的困境。中原兴,中部起,“中部崛起”不管是首先还是最终都必须“中原崛起”,那么“中原崛起”面临着怎样的契机,存在着有哪些掣肘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法悟 穆易/河南、北京报道
“中部崛起”关键词
中原“崛起”流行语
2004年12月12日下午,中央宣布前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调任辽宁省委书记的决定后,李当时反复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离开,有些依依不舍,也有些遗憾。一些想做的事还没有来得及做好,一些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在我主持下做的一些决策也不尽完善,有些今后可能会不尽适宜,恳请同志们实事求是地予以改进。”
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景田在宣布调令时说,李克强同志在河南工作了6年多时间,期间提出了中原崛起,东引西进,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构筑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人才是中原崛起的第一要素等发展思路。
在场的人都清楚,李克强“舍不得的遗憾”,正是李景田提到的由他主导的“中原崛起”的大战略。
2004年10月12日,李克强接受了新华社专访的题目就是“李克强谈‘中原崛起’”。有河南官员对媒体解释说,这实际上就是李克强的告别演说。由此可见,他对“中原崛起”的重视程度。
中原必须崛起,没有中原崛起就没有中部崛起。或许在全国还没有这样的共识,或者还不容易形成这样的共识,但在河南已经成为既定的观念。
2003年7月召开的中共河南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议》,第一次以省委全会的名义和全会决议的形式,正式提出“实现中原崛起”。从此以后,“中原崛起”成为河南官方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也成为河南人津津乐道和津津乐道河南人的话题。
2004年12月25日至2005年1月15日,河南省图书馆还专门与中国人民大学河南校友会联合推出“中原崛起”系列报告会,分别就“中原崛起与文化建设”,“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中原崛起话三农”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问题” 等展开探讨。
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在2004年的“中原崛起话河南”座谈会上曾表示,河南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继续前进,成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原崛起”恰可作为河南发展的目标而被提上日程。
无疑,“实现中原崛起在所有表述河南发展和前景的话语体系中,最为明晰、凝练和透彻,最富有时代精神,最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如此评价到。
真的不是“东西”吗?
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前,有人开玩笑说,处在中原位置的河南,既非东南沿海,又不在西部大开发区域,更与后来的东北振兴挨不着边,可谓找不着“南北”,不是“东西”。真是这样吗?
这往往是计划经济时代“等靠要”而产生的看法,如果以积极的市场眼光看,则无处不是优势。王全书说,“中原崛起”是全国大局的需要。河南人口占全国的7.48%,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02%,是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在东西互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西部提速发展、东北振兴在即的新形势下,河南只有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才能为全国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
2003年底,首次选择在京外召开而又首选在郑州举行的全国工商联九届二次执委会上,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就直言,河南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省份,是我国中西部的一个省份,而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集中位置。“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进的过程当中,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河南距离北京、上海都是六百公里,而居中的区位优势传统上是铁路的交通枢纽,现在也是公路的交通枢纽。高速公路2003年达到1500公里,2004年突破2000公里,2005年将会突破2500公里,在五年期间河南的高速公路将突破4000公里。
“高速公路的发展本身有着庞大的市场。河南的高速公路目前在建的车流量按1万辆计算才能动工,8000辆以上的按照规划可以达到4000公里,从河南过路的车辆50%是外省的。这里的确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原地带。这样的区位优势在我们国家经济由东向西推进过程当中必然会显现出来。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现在沿海仍然保持高速的发展,但是中国市场大,中国的回旋余地大,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看中中国巨大的市场,这就不仅仅是东部,很重要的是中西部。河南这样的省份除了区位优势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李克强言之凿凿。
北依京津,南联江汉,西牵关中千里沃野,东接江浙沪经济龙头。南来北往,东进西去,河南从来都是必经之地;生产资料、生活物资,河南从来都是集散场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无不与河南发生联系,纷至沓来的大项目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中原崛起进行时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仅在2002年,河南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6000亿元,用电总量接近100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五位),存贷款总额均居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位。
“这些都表明河南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开始都已经超过上海,也是居中西部前列。尽管这个统计我认为不完全准确,但是给人一个描述,说明这里的市场消费量是巨大的。”李克强在提到上述数字时就曾指出。
1998年7月,李克强刚刚就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时,当年河南的人均GDP4976元,在全国居第21位。而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连续7年在我国中西部雄居首位,人均GDP已达到7590元,在全国的排名上升至第18位,12年间前移了10个位次。而等到他调任时的2004年,全省GDP又增长了13.2%。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维宁坦言,预计2007年全省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万亿元大关,河南已经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我是农民我怕谁”
王全书说:“前进和发展中的河南是当代中国的缩影”。言下之意,显然指的是河南的省情与中国的国情最为接近。
说来也是,中国是农业大国,河南是农业大省;中国是人口大国,13亿,而其中农民最多,占了9亿,而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1个亿,农民占了72%还多;从经济规模和总量及速度上看,中国在国际上开始崛起,但实际上还相当落后,而河南在全国也开始崛起,但事实上与其他省份相比也还是落后的。
春雨贵如油
2004年12月21日,在河南省委工作会议上,上任不久的省委书记徐光春郑重宣布,从2005年起对全省所有县(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同时通过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增加粮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老百姓都知道缴纳‘皇粮国税’ 是天经地义的事,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可是今天这个几千年的规矩要彻底改变了!”徐光春在会上进一步阐释。“这对全省农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惊人的喜讯!”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满面春风。
2005年1月30日,中央再次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布关于三农问题的意见,对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无疑是个更大的喜讯。
据河南省财政厅厅长赵江涛介绍, 2002年,河南省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全省农业税税率降低到7个百分点;2003年,除保留收购环节的烟叶特产税外,在全国率先取消了非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的特产税;今年,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全省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加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全省农民实际减负增收34.24亿元; 如今,又将彻底免征其余4个百分点的农业税。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2004年河南省的粮食产量突破了历史纪录,居全国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0元,比2003年增长14%,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也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
此农民非彼农民
河南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粮食产量全国第一,具有800亿斤左右的生产能力,油料产量全国第一,棉花肉类产量全国第二。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前三位,其中小麦产量更是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综合粮食生产能力应该说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河南居全国不仅前列,应该说基本处于首位。
李克强在任河南省委书记期间,就曾自豪地说,河南最重要的是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大量的出口商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河南劳动力是5500万,全国超过5000万的劳动力独此一家,有着近乎无限的劳动力市场。而且初级劳动力的基本素质也不差,我国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是八年,河南是七年、九年。更重要的是成本低价,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上劳动力资源,这本身就是最基础的加工业资源。因此,农副产品加工业理所当然地成为河南工业结构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郑州思念饺子、三全凌汤圆、漯河双汇火腿、周口莲花味精、驻马店十三香调料等等一批在全国叫的响的食品品牌,摆满了全国各地的超市柜台。
尽管从全国到全省有如此多的政策机遇,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农业模式可以照旧。河南已经明确地将“农业现代化”列入实现“中原崛起”的方略中。
“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甚至应该成为河南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应该把这个资源用足,而不是跟在别人的后面盲目发展工业,让农民不再是过去类型的农民,” 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史璞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过去不少人看不起农民,主要是农民收入较低,素质不高,我们为什么不能借用这个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农业?”
什么先崛起?
“把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后面还不够,应该像国家出台一号文件一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史璞表示, “你跟吉林、上海拼比发展汽车,就不如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河南的粮食产量很大,就做强食品加工,做成全国食品的一个大市场、大基地。”
据了解,在中原崛起的战略中,河南把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并确立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战略,并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
史璞深有感触地认为,“河南首先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然后才是工业的现代化,工业化也要在农业的基础上扩展产业链。河南的工业现代化是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全国的角度看河南,那我们就会非常明确地看出,虽然现在河南的农业还比较落后,但应该坚定在第一产业做文章。”
史璞认为,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如果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就没有河南的中原崛起。中原崛起需要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但不能模仿东部沿海地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跟东部沿海地区比机械制造,河南没有优势。河南的战略选择应是“利用经济分工,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延展产业链,推进工业化”。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河南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从农产品的深加工、研发、储存保管、食品设备、餐饮设备等,一直到产品的销售网络,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这是河南一个极强的资源优势,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优势。目前,河南的食品加工业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认为,包括中原在内的中部地区应以培育农业产业群、农业机械及生产资料工业产业群、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群等为基础和主导,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他强调,农业并非被动的剩余劳动力“池”,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要素贡献、产品贡献和市场贡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积极角色。
杨开忠建议,必须转变消极对待农业的态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把培育和扶植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导力量之一,河南尤其要注意。
文化就是生产力
河南得天独厚的还不只是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资源。在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启发下,河南人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是在“抱着金碗要饭”。
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河南也不能走东部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足以做大旅游产业蛋糕。
河南古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国有国家的历史是从河南开始的,夏、商建都都在这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在河南,周平王东迁之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在洛阳开始的。北宋之前,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有洛阳、开封、安阳三个。
“得中原者得天下”。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实际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传承中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河南,既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保障力量。”河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 如何激活这一巨大的文化存量资源,使之成为中部崛起的巨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原崛起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更是居于排头兵、桥头堡的位置。 实现中原崛起不能没有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不能没有文化河南对河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说,建设文化河南,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前提条件。”
而文化旅游可以说是最符合中央倡导协调发展的时代精神的产业,无疑应成为河南一个发展思路和方向选择。“在此过程中,通过打造民主河南、经济河南、开放河南、法治河南、诚信河南,重塑河南的现代文化形象。”
而实际上,提出“文化河南”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化问题。
从“妖魔化”中走出
著名作家张宇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但曾几何时,在傍富心态、“经济”标准、媒体炒作等因素的夹击中,这个“中国人的娘”被丑化了。于是,先是一本《河南人惹谁了》,后是一本《妖魔化河南》成了为河南辩护的畅销书,一时之间,关于河南人的议论成了类似当年国际上《妖魔化中国》的话题。
而本就得“地利”的河南现在因为多了“天时”,已开始从“妖魔化”阴影中走出。
从中宣部副部长到河南省委书记
1月30日下午,在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当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4年12月12日,徐光春受命从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之职出任河南省委书记,从此结束了它30年的新闻宣传职业生涯。
此间即有观察家认为,不管中央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徐光春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客观上对河南不良形象的扭转和纠正关于河南的舆论误导无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前就有专家分析认为,曾担任过河南省委书记有亲身感受而现在分管舆论宣传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李长春,对河南走出被丑化的阴影也间接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种作用在现实中实际上已经开始发挥效应。
从“媒体河南”到“中原真相”
力图扭正河南媒体形象的工作早就开始。
2004年10月14日至17日,河南省委在北京举行了一场以学习首都先进经验,展示中原良好形象为宗旨“情系首都·感知河南——中原文化北京行”的大型集中宣传活动。在此之前,“中原文化福建行”、“中原文化广东行”、“中原文化台湾行”以及“网上看河南”等一系列集中采访和宣传活动都已陆续开展。
同时,河南也深入开展了“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首信万人行”活动,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奖,推动实施了“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签约了一批优秀作家,以“双创”活动为龙头,重点抓了郑、汴、洛“三点一线”、“双创”工作及其延伸辐射,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多家中央媒体也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王全书公开表示,希望借助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把一个真实、客观、迅速崛起的河南展示给世人。
2004年12月6日,在郑州大河锦江饭店举行的“聚焦中部话崛起·河南省情说明会”上,王全书和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亲自出席,为“聚焦中部话崛起”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介绍河南省情,推介中原文化。
王全书说,活动得到了中宣部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作为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正在行动中的“中原崛起”活动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希望采访团的记者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报道河南,推介中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携手共促中部崛起、中原崛起。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维宁坦言,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六位,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18位。河南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条件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这是河南的现实省情,这才是真实的河南。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原的不断崛起,河南人自身的努力,过去的那些因为“傲慢与偏见”而造成的“真实的谎言”,将逐渐不攻自破。
评论:
★文/时铃
谁“惹”了河南人
多年前,笔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时,有一位同学给我的留言是:“你是我惟一不认为是河南人的人”,算是给我的最高评语。如果说给我的同乡听,肯定让他们心寒。从此以后的一段时间,每当别人再问起我中国式问题“你是哪的人?”,我要么就说具体出生地“郑州人”,要么就说我的户口所在地“上海人”,要么就说我的定居地“北京人”,要么开玩笑说“中国人,地球人都知道”一避了之,我真不敢直言说“河南人”。
因为,如果说多年前台湾的杂文家柏杨先生自我解剖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出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那么,现在,我就成了“丑陋的河南人”了。但前者所幸是自己勇敢地针砭自己,以使国民警醒,而后者则是来自外围的一种歧视和丑化,所幸还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出一本《丑陋的河南人》。
河南怎么了?河南人惹谁了?这恐怕是前两年对河南提问最多的问题,甚至《河南人惹谁了》、《妖魔化河南》等为河南鸣冤的畅销书都出来了。实际上,河南没怎么了,而且河南也不敢怎么了,你想13个人中就有1个河南人,1个亿的人口大省,如果怎么了,那还得了。河南人也没有惹谁,河南人也不敢惹谁,河南人谁也不敢惹,河南人穷啊,哪有敢惹别人的份,只有被惹的份。
如果非得要说到底惹了谁,恐怕是惹了谁的眼。河南给外界的印象,大体是历史悠久,贫穷落后,农民多,粮食不少。
在这个大印象下,给全世界和全国人民留下的是,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而且到处办武术班,搞武术表演,言必称少林,否则感觉不正宗,似乎河南人人练武,野,不好惹。给北京人留下的,是捡破烂,似乎河南人只能靠卖废品过日子,脏,不能惹。给武汉人留下的,是爱喝酒,能划拳,似乎河南人都是酒鬼,粗,惹不得。给河北人留下的,是到处开面食小摊,似乎是河南人在养活河北人,而到了上海,则是兰州拉面都变成了河南拉面,好像拉面本来就是河南的,穷,没的惹,况且惹了没准明天没了早点,还是别惹的好。
最要紧的是,河南不知什么时候“得罪”了媒体。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中央级媒体关于河南的报道,大多是春种秋收时节的农业信息,或者只要关于粮食等三农问题的报道,基本上是少不了河南的。再做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就会发现,央视“焦点访谈”等重头热点栏目中的不少批评性的选题是关于河南的。当年张金柱交通肇事一曝光,观众一下子就认为河南公安系统腐败得很,就是现在出了个任长霞,也很难扭转人们的成见;郑百文造假事件在股市上尽管屡见不鲜,但人们就记住了这宗被钉死在媒体上的股市造假,弄得整个河南板块都抬不起头来。河南的媒体形象几乎是“脏、乱、差;穷、土、傻;假、吹、猾”的集中代表。
倒不是说媒体不可以批评河南或者河南人,问题是同样或类似的事情,哪个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怎么就非要纠缠到河南头上了呢?说到底,是河南人“好惹”。
俗话说,财大气粗。河南穷,河南人就没法气粗。气不粗,一不小心惹点事出来,也就只能等着骂。被骂的声音大了,知道的人就多了——又是河南人。被骂的次数多了,知道的人就印象上了——河南人就这样。
实际上,很能包容的河南人却很难被包容,因为媒体传播造成的受众印象,河南处于被包围被围困的境地。这就像我们对于美国社会的了解一样,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影视形成的,认为美国是一个富裕但不安全的国家,但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它也有贫富差距,只是没有我们的大,它也并不缺乏基本的安全,只是它允许携带枪支。
对河南的这种误解、歧视甚至是丑化,实际上是丑化从而恶化了河南的软环境,这直接影响了河南的招商引资的效率,也加大了对外市场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成本,“中原崛起”的成本无疑将加大,因为仅从媒体层面就无法“抬头”,何谈“崛起”?
因此,迫切的问题不在于“河南人惹谁了”,而在于“谁惹了河南人”,不解决“谁惹了河南人”的问题,就无法最终解决“河南人惹谁了”的问题。
资料:
“中原崛起”的三大标志
河南省对“中原崛起”设定了未来的目标:对有近一亿人口,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均水平偏低的河南来说,实现中原崛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人均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不断有明显提高。二是经过近20年的努力,使河南经济整体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对于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多数的河南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飞跃和质变,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标志。三是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质量效益指标走在前列。同时中原崛起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资料:
“中原崛起”的思路历程
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由提出“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把人口大省建设成经济强省”,到明确“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使河南省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在战略目标确定上,从提出“一高一低”,到强调“两个较高”;
在发展战略上,经历了由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到“四大战略”(加上“城镇化战略”),再到“五大战略”(加上“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在发展途径上,从提出“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明确“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在发展布局上,从提出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到明确“建设大郑州”,培育“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资料:
中原崛起“第一粮市”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其现货与期货配套的运行模式,使其成为国内粮食的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
市场形成的“郑州价格”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晴雨表,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粮食市场行情的重要渠道,是国际粮商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受到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关注,还成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粮食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1993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推出了现货与期货两种市场机制并存、互相促进的市场模式“郑州模式”,期货交易结束了新中国没有粮食预期价格的历史。1995年,第一个全国粮油交易网—“中华粮网”成立,为全国粮食生产、经营企业和批发市场开辟了“虚拟社区”,成为全国最大的B2B粮食门户网站。
1995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编制出全国粮油批发市场价格和全国粮油批发价格指数,结束了我国没有粮食批发价格和批发价格指数的历史。
资料:
中原崛起“领头羊” ——郑洛城市工业走廊
郑洛城市工业走廊东起郑州中牟,西至三门峡义马市,区域总长240公里,宽80公里(以310国道为轴线,两侧各宽40公里),由第一层面郑州、洛阳市区,第二层面巩义市、偃师市、义马市,第三层面中牟、新郑、荥阳、新密、登封、孟津、伊川、新安、渑池等9个县市和吉利、上街两个区的180个乡镇共同组成,形成拉动中原崛起的城市工业密集带。
未来工业走廊的主要工业基地建设布局将形成郑州市区、洛阳市区两大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洛阳汽车零部件基地和郑州市区、洛阳市区新材料生产基地:
■郑州日产汽车生产基地:发展轻型汽车、商务用车,整车生产能力2010年达到10万辆。
■宇通、少林汽车生产基地:发展高中档客车,整车生产能力2010年达到3万辆。
■洛拖工程机械及重型载重汽车生产基地:整车生产能力2010年达到5万辆。
■铝工业基地:建成铝土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
■电力生产基地:在国内具有竞争力。
郑州市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汽车工业、食品工业和以纺织机械、煤炭机械、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工业。
洛阳市区重点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性能建筑材料与电子材料、运用高精技术的有色金属加工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形成涧西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洛龙工业区三个制造业聚集区,辐射带动周边的飞机场工业园区、磁涧机械制造、耐火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相关阅读:
“中部崛起”:让中国经济挺直“腰杆”
,“中部崛起”将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终身高级顾问邹恒甫说:“中部将是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它的崛起不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复兴的关键所在。”全文
“中部崛起”系列报道之二 安徽“潜龙在渊”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861”勾画的“蓝图”将具体体现为:加工制造业,形成120万辆汽车、2000万台家用电器、3万辆叉车等年生产能力;原材料加工业,形成马钢1300万吨钢、铜陵有色60万吨电解铜和1亿吨水泥、500万吨非金属矿等年生产能力;化工产业,形成安庆石化500万吨原油、淮化集团1500万吨原煤及系列下游产品等方面的年加工能力;能源产业,形成淮南、淮北1亿吨煤炭的年生产能力,电力装机新增1000万瓦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合肥科学城、淮南生物医药、芜湖新材料、铜陵电子材料、亳州现代中药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全文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