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将达到34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学的同时,一个问题产生了,4年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据近期《南风窗》)
据劳动部门公布的数据,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为900万个,其中500万个岗位用来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剩下的400万个就业岗位,除了要解决280万大学生就业,还要解决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就业。去年底尚留有830万城镇登记失业者需要就业,今年主辅分离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使300万人面临换岗,加上应届大学毕业生,2005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保持在2500万以上。
奇怪的是,就是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大高校自行上报的就业率数字却扶摇直上、欣欣向荣。而一个实在的百分比却令人愁绪百结,记者在高校调查时得知,许多地方的劳动部门为了政绩,与招聘单位合谋夸大就业岗位数量,很多单位打着招50、100人的旗号,最后可能只招一两个。
教育部长周济曾公开表示,对连续2年就业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非但影响政府形象和高等教育形象,更是各高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就业率不仅仅决定了一个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大方向,同时也成为高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考核内容”。据了解,为了提高就业率,有不少学校最后一学年几乎没有必修的专业课程,整个一年时间被用于开展就业工作。
有专家表示,既然就业率与学校利益紧密相连,就不应该由学校自行统计,理应交由社会中介机构调查、统计。以往依据有报到证的、与用人单位签了协议的、从学校迁出户口及档案的“签约率”统计,忽视了那些毕业后依靠父母资助自愿选择暂时不就业的、有经济收入却甘当“漂族”的、单位不解决户口档案的毕业生,使得就业率所反映的就业情况严重缩水。就业率出现水分问题,是利益追求在作祟,因为当前很多地方在就业率指挥棒的指引下,已经开始操作一种由高校、学生和企业合谋的“零报酬就业”。
尽管教育部对计算方式作了新的修正,不仅以“签约率”为依据,还将学生离校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意向计算在内,计算上走向更为科学,但具体实施起来依然是举步维艰。而“既定规则下,高中以升学率为指挥棒、大学以就业率为指挥棒成了一条一以贯之的主干”,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与不幸。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