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新华网2月17日以《陈久霖曝猛料:错失机遇领导躲丢3亿美元》为标题,报道了“中航油事件”核心人物——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的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详情。陈久霖说:“2004年10月3日,当时事情就已经严重,如果集团决定斩仓,整个盘位的实际亏损可能不会超过1亿美元。然而,集团领导大部分在休假。9日,新加坡公司正式向集团提出书面紧急请示。如果当时斩仓,实际亏损应为1.8亿美元。然而直到16日,集团才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陈还说,危机发生后,“国内外多家大企业与中航油集团进行过多次接触,愿意支持新加坡公司解决期权问题,其中英国石油公司(BP)提出了两个可以把风险控制在2亿美元内的方案,并对新加坡公司进行了长时间的清盘和谈判。11月,在谈判接近尾声时,BP召集全球董事在纽约开会,审批与中航油集团之间的合作协议,要求集团领导当晚值班,以便最终决策,中航油集团也同意了这一建议。”“但是,当晚10点,就最后两个细节,我给在国内总部值班的一位集团领导打电话请示时,这位领导说应由集团总经理荚长斌决定。而荚总当时在党校学习,手机关机。集团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也都不接电话。”陈久霖说,“结果,本来可以通过谈判争取到的利益和减少损失的机会就因此丧失。”
结果,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投机期货亏损达到5.5亿美元。笔者注意到如果陈久霖所言属实,那么,由于总公司的管理决策效率问题和扯皮原因,丧失了本可以减少损失3亿多美元的绝佳机会。
对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无论从官方国资委和中航油总公司,以及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讨论,有关方面也及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但是,这些反思和讨论,可以说一边倒刮向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以及陈久霖本人存在的严重问题。而整个新加坡公司本身有什么要说,特别是事件核心人物陈久霖是否有话要说,起码在媒体没有见到。这次新华社记者能够专访陈久霖,并且能够把陈久霖所透露的一些鲜为人所知的细节刊登出来,笔者认为,无论是否是陈久霖的一面之词,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这个重大意义不在于追究几个人的渎职责任问题,而在于从正反各个方面来了解发生事件的不同侧面和不同原因,让各个当事人包括严重涉嫌犯罪的当事人说话,真正找到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真正问题,真正从这一严重事件中查找国有企业管理的漏洞,吸取真正教训,把国有企业搞的更好。其实,陈久霖所透漏的几个细节,不应该透漏给记者,也不应该从新华社这个新闻媒体报道出来,而应该透漏给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国家有关管理国有资产部门透漏出来。然而,无论从哪个渠道透漏出来,最终还是听到了陈久霖的异样声音,这就是巨大进步。
一些人认为,发生这些问题主要是产权代表缺位导致的。笔者认为和产权的归属没有直接关系,与对本职工作有没有责任心,对国家与人民利益忠不忠诚有直接的关系。在现代企业里,CEO并不是产权代表人只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但是必须忠于职守,必须有职业道德。说到底是一个管理问题,是一个约束机制问题,是害怕承担责任和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希望有关部门必须深入了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事件的真正原因,并切实听取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查清事件真相,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涉嫌渎职犯罪的,一定要追究刑事责任。关键在于,通过“中航油事件”,吸取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像报道所说的,陈的一面之词是否完全可信还有待证实,他的说法与中航油集团领导的表态有诸多矛盾之处。但中国的跨国企业没有建立完善顺畅的危机处理机制,遭遇风险时或惊慌失措或束手无策或消极等待的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中航油事件”作为防范跨国经营风险的反面教材,值得深入研究。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