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一贯喜欢提出惹人争议的命题。1994年,他第一个敲响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警钟。2004年3月,布朗在他的办公室里以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情告诉本报记者,虽然10年过去了,但“谁来养活中国”这个命题“依然成立”。2月16日,布朗再次发出“盛世危言”: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
报告指出:中国消费正逐项超过美国
布朗的新命题是在地球政策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出的。该研究所日前传给本报记者的报告显示,在粮食、肉类、钢铁、石油和煤炭等5种主要产品的消费上,中国正逐项赶超美国。
首先看粮食和肉类。2004年,中国消费的粮食总量为3.82亿吨,美国则为2.78亿吨。
其次看钢铁和煤炭。中国2004年钢材消费量为2.58亿吨,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消费量的总和。2004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为8亿吨,远远超过美国5.74亿吨的水平。
最后看石油。在5大类基本资源领域,美国只在石油消费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每天消费石油2000万桶,而中国仅为美国的1/3左右。但报告说,中国石油消费潜力惊人。过去10年中,美国的石油消费增加了15%,而中国的增幅却超过了100%。按照这种速度发展,中国石油消费赶超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调查报告还列举了中国在消费品市场上的强劲表现,例如中国的手机和电视机等的拥有量已经大大超过美国。
对报告可以进行正面和负面两种解读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时,布朗坦承,对该报告可以进行两种解读。比较正面的解读是:中国逐渐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国表明,中国“正在崛起为一个新的经济超级大国”。随着中国成为全球原材料消费中心,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力也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可以通过与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国(如巴西、加拿大等)建立战略性关系来促进国际政治逐步走向多极化。比较负面的解读则是:中国连续20多年的经济增长使环境受到很大破坏,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观察。另外,不少人可能会由此认为,中国应该为全球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负责。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本人对布朗提出的新命题“并不感到惊讶”。他说,对那些视中国崛起为威胁的人来说,布朗的报告可能会为其鼓吹“中国威胁论”提供新的弹药;而对那些认同中国崛起的国家来说,该报告会提醒和促使他们更加亲近中国,以便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对其中的内容与结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这份报告对我国的市场容量进行了肯定,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是有拉动作用的,这有利于树立我国市场大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我国开展经济外交。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中国市场是任何国家不能忽视的。
周世俭还告诉记者,澳大利亚的一位官员曾跟他说,2003年,澳大利亚曾给访澳的两位外国领导人超乎寻常的接待规格,一位是美国总统布什,但是他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是战争,“他让我们的2000名小伙子去伊拉克打仗”;另一位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他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每年给澳大利亚提供了5万—10万个就业机会。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不是中国人自己消耗了,而是被全世界消耗了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经贸问题专家朱文晖博士看来,布朗的报告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给人误解,好像今天的中国“特别不地道,一会儿跟发达国家抢资源,一会儿跟发展中国家抢市场”。其实,如果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国“实际上是在造福世界”。
朱文晖解释说,由于全球化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大进大出”,将国外的原材料运到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然后再出口到国外,加工贸易占中国整个贸易额的50%。这等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在给全世界打工”,全世界都从中受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大量进口原材料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去年拉美经济出乎意料地好,跟中国从巴西、阿根廷等国大量进口原材料直接相关。对发达国家来说,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大量出口,让这些国家的公司(尤其是批发和零售等公司)和消费者都得到了非常多的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量钢铁、煤炭和石油等资源并不是被中国人自己消耗了,“而是被全世界消耗了”。
中国成为最大消费国还跟目前的发展阶段有关。朱文晖说,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越过1000美元,正处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任何国家和地区在这个阶段的消费都会呈现急剧增长。日本和中国香港都曾经历过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高峰,随后逐步下降。对中国来说,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5000美元,这个阶段是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绕不开的坎儿。
报告中引用的数据根本经不起推敲
这份报告在结论部分写道:“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崛起中的超级大国,如果说上个世纪属于美国,那么本世纪属于中国。”但周世俭教授指出,这个结论根本无法站住脚。这句话听着很受用,给中国戴上了一顶华丽的高帽,但是这个结论的背后却暗含很多意味。该报告用各种数据将中国堂而皇之地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实际上是在为西方国家在与中国的经济谈判中施加压力提供理论根据。周世俭教授强调,中国现在依然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根本经不起推敲。
对此,美国财政部前高级官员、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前首席经济学家盖保德博士也有同感。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看到布朗报告后的第一反应是,“在中美之间做这种绝对数量的比较,毫无意义。这可能是最糟糕的比较了,因为它过于简单化!”
周世俭教授说,中国人口是美国的近5倍,如果按人均计算,每个中国人每年只消耗294公斤粮食,不到美国的1/3。至于报告中提到的中国煤的消耗量远远超过美国,这就更不具备可比性,因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电量的80%来自烧煤的火电站;而美国的主要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加上美国有103座核电站,很少用煤发电。
不能跟着西方媒体的指挥棒走,盲目地自我吹嘘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我们的住宅、高速公路、铁路建设远落后于美国,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期,当然钢材消耗量要大。而美国已经是建成的发达国家,加上美国钢材使用量的一半来自废钢回收,而这部分是不计算在钢铁消耗量内的。”因此,周世俭教授说,布朗的比较就像“拿一个正在发育的孩子和一个成人比身高每年增长多少,是很滑稽的”。
至于中国将取代美国消费大国地位的说法,周世俭教授用一连串数字进行了批驳。他告诉记者,2004年中国进口总额5614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992年的水平,如果扣除加工贸易,实为3797亿美元,仅仅相当于美国1986年的水平,也就是说,我国和美国还有20年的差距。周世俭强调,中国国内市场要赶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跟着西方媒体的指挥棒走,盲目地自我吹嘘,否则,会给我国的外贸工作带来一些本不该有的麻烦。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