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旦合资保险公司争相效仿中意,中方股东与合资公司大签团险保单,中国寿险市场的整体格局很快将被打乱
日前,中意人寿保险公司与其中方股东中石油集团签订了保费高达200亿元人民币的团险保单,这份堪称“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单笔保险”使得中意人寿跃居中国外资保险公司之首,并且超越新华、泰康成为国内第四大寿险公司。
业界担心,这将成为中外资保险公司不公平竞争的典型案例,一旦合资保险公司争相效仿,中方股东与合资公司大签团险保单,中国寿险市场的整体格局很快将被打乱。
团险市场面临激战
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业加入WTO的三年过渡期正式结束,面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冲击,中国保险业的心头之患是当前竞争尚不激烈和规范的团险市场。
“我们将面临一种新的游戏规则。这种冲击可能就像友邦刚刚进入时那样。”一家中资寿险公司的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
“从国内市场的现状看,团体保险仍然靠传统的学生平安保险、旅游意外伤害险等短期业务来维持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技术、销售、服务相对滞后,相对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市场需求而言,团体保险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该人士向记者表示。
尽管目前国内团险市场很难盈利,开放初期又可能会面临价格战,有业内人士预测外资公司不会轻易介入这个市场,但是中宏人寿保险副总经理、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卓杰先生告诉记者,“也许有外资公司在开放初期不会介入团险市场,但是这不是主流的想法。如果要等时机的话,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最好的时机,旁观者永远都等不到最好的时机,必须要走出第一步。只有成为市场的一个载体,才能对法规有所了解,积累市场经验,从经验中改善经营策略和不断成长。”
“目前个险在很大程度上用的就是‘人海战’,因此短期内,外资公司与中资公司无法抗衡,通过团险来改变格局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和策略。”一家总部不在北京的外资寿险公司高层人士同时向记者表示。
中意为外资公司蹚路
团险市场开放之初,李卓杰指出,如果想在团险业务上赢利,保险公司不仅必须在服务、价格、产品、风险管控上都具有足够的优势,而且必须形成很大的业务规模。这是团险有别于个险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在国外得到的经验。中意人寿的200亿元大单极好地印证了李卓杰的观点。
一张大单使得中石油集团的39万名员工成为中意人寿的客户,中意人寿将为39万名员工提供的终身即期年金、退休金计划,并且保费为一次性趸交形式,数额为24亿美元,约合200多亿元人民币。
虽然业界认为,这是一个人为的纪录,不是真正通过市场行为拿到的,并非什么了不起的业绩。但是,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同时也都表示,毕竟这是一个合理合法的行为,外界也不便于作过多的评价。
“按香港和美国会计准则,严格讲团体年金不算保费,至少不算风险型保费收入。但国内目前的会计准则把它计入的保险费收入中,这对一家公司提高市场份额和知名度有很大的帮助,不可轻视。”业内人士同时评价。记者了解到,由于保监会尚无出台团险细则,对于保险公司是否能为尚无开设分公司的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还没有正式规定,因此大部分外资公司对此都处于观望阶段。已经签单的中英人寿也使用了北京、广州、成都的各分公司分别与当地企业签约的形式。
“我们在做团险计划的时候准备了两种方案,一种是与中英人寿相似的不包括统括保单的方案,另一种是与中意人寿一样的包含统括保单的方案。”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保险公司高层人士向记者透露,“我们也在观望监管部门对于中意人寿所签的单子的态度,也许中意人寿的单子为所有的外资保险公司蹚出了一条更宽阔的道路,这对于我们不失为一件好事。”
是否带来跟风效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意的大单给同业公司带来了一些震动和压力是肯定的,但是这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个公司进军团险的步伐。
“毕竟他也就是一次性的200亿元的单子,不是每年都有200亿元的进账。”一同业公司新闻发言人笑称。
信诚人寿多元行销主管涂开元告诉记者,团险是一个与个人保险完全不同的业务,需要相当的准备时间,公司已于2004年开始市场调研、人员的招募、系统研究、产品开发等前期工作,我们宁可打有准备的仗。所有的准备均按计划进行中。
涂开元同时向记者透露,至于第一张保单是否也和同业一样以中方股东为对象,信诚的想法是:我们希望不拘一格,第一张单应该是来自市场,来自认同我们的客户,来自我们营销渠道所产生的业务。当然,对于中资股东的资源,我们会妥善运用,以确保能为工商企业和员工们提供贴切完善的保险理财服务。
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外资保险公司高层人士同时向记者表示了他对于中意人寿是否能为其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担心。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关联企业业务转化的问题,要为39万员工提供实实在在的附加服务,比如分公司所处的地域不同造成各地的物价指数不同,系数会有变化,因此需要在各地设立服务部,目前中意人寿只有北京和广州两个分公司,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该人士指出,“一口吃成胖子并不一定是好事,关键是要通过服务使得这200亿元的单子为公司强身健体、建立声誉,成为可供推广的品牌,而不是适得其反。”
本报记者盛岚
( 责任编辑:孙可嘉 )